從8月18日—11月2日,在1300點幾次岌岌可危時,溫家寶總理和黃菊副總理四次要求有關部門“抓緊落實國九條”,但利好效應的時間越來越短,行情都是從那里來又回到那里去,“抓緊落實”卻遲遲未見實質性行動,廣大投資者對“抓緊”二字已屢屢失望,心灰意冷。
也許有人說:允許券商發金融債券、搞金融創新和批準保險資金入市,不已經算落實
了嗎,市場為何還不領情?殊不知,對已病入膏肓、全行業陷入危機的130家券商來說,能發債、搞金融創新的僅10家不到。且不說至今未付諸實施,即使正式實施,券商債券是否賣得出去、有沒人愿意讓他們從事不保底的代客理財,還是一個問號。至于保險資金可直接入市,但直至11月5日還說,他們至少還要準備兩個月。說到底,這兩個“落實”均屬期貨性質,等于未落實。而分類表決制、限制再融資的辦法則只聽其聲,不見其影,擴大券商質押貸款品種和延長期限的利好,也難以抵御“重融資、輕回報”的市場風險。
而真正“抓緊”落實的卻是融資。寶鋼堅持增發280億不動搖;華夏搶末班車通過增發方案;中石油發100億股新股陰影揮之不去;交行A+H異地同價發行各200億元,不僅造成銀行股“地震”,更催使A股向H股接軌;更有大、中、小三只新股將以詢價制亮相市場的報道,預示大擴容將拉開序幕。人們屈指一算,即使券商發債、搞金融創新、保險資金500億全部進來,還填不滿上述幾項融資的“洞”。難道加快直接融資就是“中國資本市場出現難得的發展機遇”一說的內涵嗎?
那么,什么樣的政策利好才算真正的“抓緊落實”、能使中國股市健康穩定發展呢?我認為,關鍵在于最大限度地保護以高成本介入一二級市場、為中國股市付出巨大代價的投資者的利益。具體包括以下幾項內容:
第一,對股權分置下A股是含權股應逐步落實。鑒于流通股東在歷史上以高價(數倍及數十倍于非流通股)認購新股和參加增發、配股、虧損十分嚴重的情況,一方面,應明確5-10年國有股不能全流通,另一方面,根據黃菊副總理“逐步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講話精神,從今年起,應強制上市公司將公積金和未分配利潤進行分配。具體方式是:對非流通股分現金紅利,對流通股送股或轉贈股本。
第二,廢除詢價制的方案,掌控本土化定價權,堅持15-20倍市盈率發新股。既然中國股市股權分置,那么就不能照搬國外全流通市場的做法。既然國家發改委至今對事關國計民生的產品價格限價,那么為新股發行定價完全是理所應當的。何況,目前A股24倍加權平均市盈率已低于國際成熟股市,若15-20倍市盈率發的新股仍然跌破發行價,說明市場深層出了問題,供求關系出了問題,就應停止一切擴容,直至股市恢復生機為止。這才真正體現了“市場在先、擴容在后”的原則。國外股市熊市時停發新股是司空見慣的。
第三,今后擴容應像發行國債一樣,每年定額度。在每年年初就將當年擴容總規模安民告示,使所有投資者對供求關系做到心中有數,而不能像以往那樣,行情稍好,就搞擴容的“突然襲擊”,甚至搞“狂轟濫炸”。
第四,對投資者最恐懼的增發,應增加若干限制。如分類股東表決制、歷年分紅要求、非流通股東一起交錢。這不僅能有效扼制亂圈錢行為,而且也有助于落實政府加強宏觀調控,防止投資過熱和低水平重復建設,體現科學發展觀。
第五,削減稅收。即取消紅利所得稅,印花稅減半,降低上市公司所得稅,由33%降為24%,與外資企業并軌(由15%升為24%),此舉可大大提升上市公司業績,進一步降低平均市盈率,凸現中國股市投資價值,以提高廣大投資者的信心。
第六,鑒于中國股市成份指數市盈率和綜合加權平均市盈率均低于國際成熟股市。一方面,應理直氣壯地宣傳中國股市平均市盈率已與成熟股市接軌、具有投資價值,另一方面,應放慢QFII入市,大力鼓勵內資,尤其是企業自由資金進入股市,防止國有資產和國內老百姓資產的流失。
在我看來,若有關部門抓緊落實上述六條,中國股市定能終結熊市,重返牛市,政府領導人再也不用像股評家那樣不時為股市著急吶喊、引航了。(夏天/編制)(來源:金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