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電子簽名法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05日 19:54 中國科技財富 | |||||||||
8月28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電子簽名法》。這部法律規定,可靠的電子簽名與手寫簽名或者蓋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電子簽名法的通過,標志著我國首部“真正意義上的信息化法律”正式誕生。這部法律將于2005年4月1日起施行,專家認為,它將對我國電子商務、電子政務的發展起到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
所謂電子簽名,類似于手寫簽名或印章,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它是電子印章。如果望文生義,也許會認為,“電子簽名”就是把自己的簽名發電子郵件給對方。實際上,電子簽名的內容比“自己的簽名”豐富得多。 電子簽名是指數據電文中以電子形式所含、所附用于識別簽名人身份并表明簽名人認可其中內容的數據。通俗地說,電子簽名包括用于識別簽名人身份并表明簽名人認可其中內容的程序或者符號、聲音等數據,簽名人加密后把簽名文件發送給交易對方,交易對方收到的簽名文件是一堆“亂碼”,需解密后驗證。 具有法律效力的電子簽名,還必須是“可靠的”,即必須同時符合“電子簽名制作數據用于電子簽名時,屬于電子簽名人專有”、“簽署時電子簽名制作數據僅由電子簽名人控制”、“簽署后對電子簽名的任何改動能夠被發現”、“簽署后對數據電文內容和形式的任何改動能夠被發現”等幾種條件。《電子簽名法(草案)》本著技術中立的原則,并不指出哪種技術更為先進,哪種技術是安全的,只要求該技術滿足以上標準,當事人可以自行選擇。 隨著電子簽名法的出臺和實施,電子簽名將獲得與傳統手寫簽名和蓋章同等的法律效力,這意味著在網上通行有了“身份證”。據報道,很多上海市民開始考慮為自己辦一張“網上身份證”,可以更方便、安全地參與網上交易。上海市電子商務安全證書管理中心透露,截止到9月1日該中心已辦理了40萬張“網上身份證”。 漫長的出臺歷程 電子商務近幾年迅猛發展,電子簽名作為識別電子商務交易對方身份的常用手段,已在實踐中為交易各方普遍接受和認同。但是,什么樣的簽名才是合法的、有效的?電子簽名各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應如何界定?我國法律在這些方面卻是一片空白。 1999年,我國修改后的《合同法》承認了數據電文,包括傳真、電子郵件的法律效力。但是當糾紛發生時,法院仍無法將這些傳真、電子郵件采納為證據,數據電文合同的雙方因而承擔著巨大的法律風險。 “在國信辦成立之初就已經開始考慮電子簽名的法律問題,前后調研了兩年。” 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政策規劃組歐陽武說。 2002年,國務院信息辦委托有關單位起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章條例》,最初的定位是行政法規。因為當時要求盡快出臺有關法律法規的呼聲比較高,而立法程序比較復雜,因此計劃先制定一部行政法規,并爭取列入下一屆人大(十屆人大)的立法規劃,在條例頒布并執行兩三年后提交人大立法。 但是2002年10月,國信辦將《條例》提交國務院法制辦審查后,國務院法制辦認為還是應該上升到法律,又認為數字簽章是一種技術限定,可能會阻礙新技術的發展,于是在較大幅度的修改后,形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草案)》。在最早的《電子簽章條例(草案)》中,主要涉及的是基于PKI和CA技術構建的數字簽名技術,但也專門定義了一個更具一般性的電子簽名概念,把數字簽名技術作為實現電子簽名的一種主要技術手段,同時也允許其它的電子簽名技術。國務院法制辦對本法進行大幅修改后,上述原則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從法律條款上完全抹去了數字簽名技術,強化了通用的電子簽名概念,并強調技術中立是立法的重要原則。在法律適用范圍方面,也明確規定主要用于電子商務,電子政務應用則由國務院另行規定。 3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草案)》(以下簡稱《電子簽名法》)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討論并原則通過。會議認為,為了適應電子商務、電子政務發展的需要,保障電子商務交易安全,維護有關各方的合法權益,制定《電子簽名法》是十分必要的。同時會議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草案)》經進一步修改后,于2004年4月2日由國務院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 至此,這個被業界人士看做是“中國首部真正意義上的信息化法律”終于踏出了重要的一步。 電子簽名法的基本內容 這部歷時3年多才面世的《電子簽名法》,全文約4500字,共五章36條,分為總則、數據電文、電子簽名與認證、法律責任、附則。 “總則”對電子簽章法的立法目的、適用范圍和電子簽章、數據電文的概念給予了明確定義,此外,給予了消費者選擇使用或不使用電子簽章的權利;“數據電文”一章主要規定數據電文的書面形式效力、原件效力、保存要求、證據效力等;“電子簽章”明確了安全電子簽章的效力,安全電子簽章的條件,第三方認證機構的設立條件,行為規范和管理機關。 對廣受關注的電子簽名認證問題,法律規定,在電子商務交易中,雙方使用電子簽名時,往往需要由第三方對電子簽名人的身份進行認證,向交易對方提供信譽保證,這個第三方一般稱之為電子認證服務機構。電子認證服務機構從事相關業務,需要經過國家主管部門的許可。未經許可提供電子認證服務的,由國務院信息產業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違法所得三十萬元以上的,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或者違法所得不足三十萬元的,處十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為保護電子簽名人的合法權益,法律規定,偽造、冒用、盜用他人的電子簽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給他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這部法律還規定,電子簽名人或者電子簽名依賴方如果因依據電子認證服務提供者提供的電子簽名認證服務從事民事活動遭受損失,電子認證服務提供者不能證明自己無過錯的,承擔賠償責任。 《電子簽名法》遵循“最少干預、必要立法”的原則,制定《電子簽名法》的主要是目的是為數據電文、電子簽名的法律有效性消除法律障礙。至于具體方式方法充分尊重當事人自治,政府盡量少地干預。因此“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約定使用或者不使用電子簽名、數據電文”、“當事人也可以選擇使用符合其約定的安全條件的電子簽名”。 一些特定情形——婚姻、收養、繼承等涉及人身關系的文書;土地使用權、房屋產權等涉及不動產權益轉讓的文書;供水、供熱、供電等涉及公用事業的文書,以及其他不適用電子文書的情形,按照電子簽名法規定,都不適用于這部法律的調整范圍。
  [1]  [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