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cument.write(str); document.close(); }
招商銀行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中西部地區應該怎樣認識競爭力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05日 14:10 商務部網站

  “競爭力”之所以備受人們關注,一個重要原因是,在當今世界上一個發展中國家或地區要想快速發展,追上發達國家,必須正確地理解和掌握“競爭力”,才能制定正確的發展政策,選擇適宜的發展路徑,少走彎路。當前,在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中,中西部地區屬于“遲發展”地區。因此,理解競爭力,對于中西部地區加快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案偁幜Α备拍睢案偁幜Α笔且粋“綜合”概念。狹義地說,競爭力指的是一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所處的地位。而商品怎樣才能在市場上具有競爭力呢?簡單地說就是同樣質量的產品(售前、售后
服務都可以包含在“質量”的概念當中)具有較便宜的價格。而怎樣才能有較便宜的價格?最終是因為具有較低的成本。所以,競爭力的概念最終可以理解為“成本”概念:如何能以較低的成本提供同等質量的產品,或者,以同樣的成本提供質量更高的產品。如何提高競爭力,也離不開經濟學的基本藥方:一是改善技術,實現創新。一方面研究出更新更好的產品,另一方面更多地節省成本;二是改善經濟制度和管理方法,以使資源的配置優化,盡可能地降低“交易成本”。那么,“競爭力”的概念究竟有何特殊呢?特殊就特殊在,它是一個涉及到國與國之間經濟關系的國際經濟學概念,因為它除了“技術”和“制度”(包括“管理”)這兩個經濟學的基本要素之外,還包含著“比較優勢”的概念。簡單地說,“比較優勢”主要是指在不同的國家中,由于生產要素(土地、資本、勞動)的相對稀缺性不同,同時也由于經濟發展水平和收入水平不同,生產要素的價格存在差異,從而會影響到同一產品在不同國家的成本存在差異。對于同一國家內部的不同企業來說,我們可以假定生產要素是充分流動的(當然現實中也會有一些差異),企業面對的是同樣的要素市場。但對于不同的國家而言,盡管現在已經到了“全球化”時代,但有些要素還是不可流動的。由此造成了要素市場的分割,從而使得在國際經濟學中的“競爭力”概念,包含了“要素成本”和“比較優勢”的內容。“比較優勢”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比較優勢”的概念,對于落后國家特別重要,正因為它的存在,提供了落后國家得以發展、追上發達國家的機會與可能!奥浜髧摇钡穆浜,體現在各個方面,一是窮,沒有錢,沒有資本;二是缺乏技術,不掌握高新科技,缺乏在科技前沿開發新科技、新產品的研究能力;三是市場機制不健全、管理水平低、市場經銷經驗少等。落后國家的企業,剛剛發展,勢單力薄,也不具有規模效益,在各方面都會受到實力雄厚、經驗豐富、稱霸多年的國際大公司的擠壓。從這些角度看,落后國家以及這些國家的企業可以說在各個方面都缺乏競爭力,初看上去簡直無法在國際市場上立足,更不用說迎頭趕上了。幸虧有一個“比較優勢”。對于落后國家,即使是對最落后國家來說,至少有一個條件可以使它們在國際上具備一定的競爭力,那就是“窮”———收入水平低,工資水平低,從而同一產品(只要能生產出來的產品)的勞動成本可以比發達國家低,所以說,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競爭力”中最有意義的首先是“比較優勢”。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比較優勢往往是與“勞動密集型產業”分不開的,因為只有這種產業才能發揮勞動成本低的競爭優勢。如果一種產品在現代技術條件下已經成為“資本密集型”或“技術密集型”產品,勞動成本所占比重微不足道,發展中國家在最初就很難有競爭優勢;而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中,發展中國家的產品就會相對地具有優勢。這就是為什么發展中國家一般都只能從勞動密集型產品入手發展經濟的基本道理。“落后的優勢”另一個使落后國家得以縮小與先進國家差距的因素是所謂的“落后的優勢”(也稱“后發優勢”),它所包含的內容主要是指作為落后國家,可以通過學習、模仿、觀察,以較低的代價掌握到先進國家經過探索而獲得的知識、經驗(教訓),包括那些已經不再是當今的“先進科技”、但過去曾是“先進科技”的知識與技術,同時可以從先進國家的發展過程和制度變遷過程中,吸取經驗和教訓,少走彎路(這就是知識“外溢”過程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的好處)。就科學技術而言,人們當初把它們發明出來是有成本的。這種成本會得到創新初期高額利潤的補償。后來,通過模仿過程和知識“外溢”過程,這些逐步變成了“免費”的東西,可以為大家共同利用(這時當然也就不再存在“創新利潤”)。就“制度”而言,一種有效的制度的形成,往往也是一個需要支付高額代價的痛苦的“試錯”過程,而它們一旦形成并行之有效,后人就可以模仿,可以避免前人犯過的錯誤,而不必自己付同樣的代價。這種因素的存在,也為發展中國家不僅提供了增長的機會,而且提供了與發達國家之間縮小差距、“追趕上去”的可能。但這種“落后的優勢”也表明,落后國家的優勢,不在于前沿的高新科技,而在于以較低的代價獲得已有的科技、管理知識,縮短與先進國家的差距,最終也能走到科技進步的前沿。以此為基礎,發展中國家有競爭力的產業的特點,不在于新技術的“創新利潤”,而在于學習與開發成本的低廉。發展高新科技與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中國家要想“追上”發達國家,最終需要靠有較為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必須改革,這不是本文的主題),最終要靠本國科學技術研究能力的提高和高新科技的發展,真正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高新科技產業之所以有“高附加值”,說到底是因為它們存在著“創新利潤”。因此,從一般意義上說,從一國的長遠利益來說,發展科技、教育、高新科技產業,是不錯的。它是一個必須充分關注的發展方向。但是,在現實當中,“科技研究”和“發展高新科技產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發達國家之所以能在這方面領先,是他們多年來教育、科技發展的結果;而發展中國家之所以落后,就是因為缺乏高新科技研究與開發的能力,而這種能力,不是在短時間內可以發展、培育起來的。甚至,即使少數幾個人發明了一種技術,要把它變成實際的生產力,變成在國際市場上有競爭力的產品,還需要大批技術人員、管理人員以及熟練工人在工藝、材料、生產、銷售、服務的各個環節上把多年來積累起來的知識、技能和經驗,融入到產品中去(同一種產品在發達國家“本土”生產與在發展中國家生產就會出現質量上的差別,就說明了這個問題)。因此,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雖然必須盡早提高對科技和教育(特別是教育)的重視程度,努力學習、掌握、運用和發展高新科技,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這些國家經濟的發展和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恐怕還很難靠新科技的“先進的優勢”,而主要還是得靠“比較優勢”和“落后的優勢”。這也就是說,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在相當一段時間內還是要依靠勞動密集型產業,來保持自己經濟增長和產品出口的勢頭。僅僅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不可能解決最終“追上去”的問題;僅有勞動密集型產業,永遠成不了發達國家。這無疑是對的。但是,我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與發展高新科技產業不僅不相沖突,而且是最終走向高新科技產業的必經之路。第一,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支撐了整個經濟的發展和收入的提高,使一國的財富和資本得以逐步積累起來,市場得以擴大,從而為發展教育、發展高新科技產業提供物質基礎。若沒有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來支撐經濟的增長和收入的提高,教育與科技的發展計劃最終也會落空(這是一些落后國家走不出“落后的怪圈”的一個基本原因)。第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過程,本身也是一國提高生產技能、管理知識和市場經驗的過程,是提高本國國民整體科技水平的過程。在當代,所謂“勞動密集型產業”,若要在國際市場上有競爭力,也是有較大科技含量的,它的發展本身也是一國科技水平提高的過程。同時,勞動密集型產業本身也有一個“升級”的過程;在一國經濟發展中,從最簡單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到最先進的高科技產業之間,會有一個逐步“升級”的階梯。在這個過程中,一國可以在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同時靠學習、引進、消化先進科技,用較低的成本和較短的時間,在科技研究與開發能力方面逐步接近發達國家,為最終在科技方面達到具有“競爭力”的國際水平奠定基礎。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如果不能首先以“比較優勢”和“后發優勢”為基礎發揮作為一個發展國家的競爭力,我們就不可能最終趕上先進國家并取得以高新科技為基礎的競爭力。避免急于求成的錯誤經濟學一切道理最終都可歸結為以多大的成本(機會成本)為代價獲得多大的收益。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我們都渴望發展高新科技、盡快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由于存在“落后的優勢”,我們可能比發達國家過去在歷史上走得更快一些。但是,如果急于求成,我們也會因“成本過大”而喪失我們的競爭力。應該看到的是,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在相當長的階段上,發展高新科技的成本會上升得比別人更快。這是因為:第一,由于在整體教育水平和研究能力上存在差異,同等科技支出在發展中國家所能取得的成果,要比發達國家小得多。這種情況的一個具體表現形式是:要發展高新科技產業,發展中國家就會向發達國家購買(引進)技術。而引進前沿技術的費用,必然高于發達國家的發明成本,因為這是發展中國家至少要支付一項“專利費用”。發展中國家發展高新科技產業的較高成本,還表現在即使購買到了同一技術,由于整體素質較差,生產出來的東西質量也可能較差,只有賣得更便宜,才能在市場上有競爭力,價值/成本比較低。第二,“同等支出”,對于低收入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意味著更大比重的人均GDP;盡管發展中國家的儲蓄率較高,這也仍意味著較高的機會成本,意味著必須減少在其他同樣急需的投資項目(如在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上的支出,減慢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的發展,如果這超出了一定范圍,會損害整體的經濟發展。這兩種原因,可能導致這樣一種情況:一個國家花費過高的成本追求高新科技發展,結果,企業負債過高,沒有利潤以致虧損,而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仍然缺乏競爭力,外貿赤字加大,國際收支失衡,外債增加,增長速度下降,等等。我國的一些城市、地區,最近幾年也發生了片面強調發展高科技產業的情況,過早地放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結果是大量的投入沒能換來新的競爭力的形成,比較優勢又喪失了,弄得增長率下降,企業陷入困境。也是值得吸取的教訓。勞動密集型產業中的“科技含量”與“適合的技術”有人認為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是與發展現代科技無關的。而實際上,在今天的國際市場上,能有競爭力的產品,多是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產品,比如許多電子產品、紡織、制衣、玩具等等,它們仍需要較多地利用勞動力進行加工,但這些產品本身就是現代技術的體現,若沒有現代化的機械、工藝以保證生產的效率與質量,也不可能有競爭力。由此可見,那種把引進外資、引進技術等局限于少數“高新科技”產業,而忽視或排斥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做法是很值得懷疑的,因為這樣做的后果可能是使發展中國家在國際市場上很難取得比較優勢。勞動密集型產業當中的“科技含量”,可能不是世界上最新的高新科技,但是對于許多發展中國家來說,可能還是高新科技。由此也可以引出發展經濟學中的另一個概念,即所謂的“適合的技術”,也就是“適合于一國發展階段的科學技術”。它不一定是國際最新的,但可能對一國仍是新的,又是使該國能最大限度發揮其比較優勢、實現最大增長的技術!斑m合的技術”這一概念的一個優點還在于它顯然是一個動態的概念:適合與不適合是依一國的發展階段而定的;利用這種技術,并不意味著停留在這一特定水平,而只是一個發展階段,是一國發展科技能力的一個特殊階段。以上的這些道理,對一個國家適用,對一個國家中的一個特定的地區、城市、企業,也是適用的。警惕競爭力喪失的其他原因發展中國家比較優勢的存在,得益于較低的勞動工資成本。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勞動工資會隨著發展而逐步有所提高;而一國國內的經濟發展也需要市場需求的逐步擴大。但是,如果勞動成本增長過快,也會對一國的競爭力產生不利影響。勞動成本的提高,主要由幾種原因引起:第一,“高消費”。作為發展中國家,面對實力雄厚、處處想擠弱壓小的國際大公司和世界強國,資本積累任重而道遠,比較優勢萬萬不可過早喪失,“消費早熟”、高福利等是要千方百計避免的事情。第二,房地產過度投機。房地產過度投機、形成“泡沫”,導致作為生活必需品的樓價過高,從而導致工資成本過高。第三,幣值高估。若實行固定制度,而國內存在較高的通貨膨脹或發生證券市場、房地產市場的過度投機,就會發生實際匯率提高、幣值高估的情況,結果是出口成本提高,競爭力下降。結束語:提高中國的競爭力以上的分析表明:———“競爭力”是國際經濟學中的一個綜合的概念,既意味著制度改進、技術進步,也意味著發揮比較優勢!獙σ粋人多地少、技術落后的窮國來說,要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力從而保持發展速度、縮小與先進國家的距離,在重視教育、科技能力提高的同時,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要充分注意保持與發揮其比較優勢,在努力進入高新科技領域的同時,也要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l展現代市場中技術含量已較高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可以為經濟發展積累資金、積累知識和技術,并贏得時間發展教育,從而得以逐步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形成真正在國際上有競爭力的高新科技開發與利用能力。———在此過程中,其他經濟政策,如工資福利政策、宏觀經濟政策、外匯政策等等也都要充分考慮到防止工資成本提高過快,防止過早地喪失一國的比較優勢。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過去形成了一定的科技研究與開發的能力,有一定的教育基礎,同時又存在著大量收入水平較低的勞動力。因此,我們有著幾乎是世界上最好的發展條件:一方面可以努力發展教育與科研,逐步進入高新科技領域,另一方面又可以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發揮比較優勢,從各個方面取得國際競爭力,使我們獲得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高速增長。現在的任務是,要充分認識到我們與先進國家相比在國際上還很不具競爭力。因此,在努力發展教育科研的同時,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們還不得不主要依靠勞動成本低這個比較優勢,還要靠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來支撐經濟增長和國際競爭力;在投資項目選擇、經濟發展政策、引進外資等問題上,不可片面強調高新科技產業,把資源過多地配置到那些在相當長時間還形不成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中去,導致資源耗費過大、發展成本過高,不可過早地忽視以至歧視、偏廢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過早地喪失我們的比較優勢,喪失我們的國際競爭力。(作者系著名經濟學家、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教授)

  (信息來源:駐新加坡經商參處子站)






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彩 信 專 題
Twins
友誼第一亂世佳人
維他小子
多吃水果海底世界
有聲有色
夏日狂嘩依依不舍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