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 白冰
中央政府與香港特區政府于10月27日簽訂“安排”補充協議,為《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簡稱“安排”)第二階段零關稅產品定下原產地規則,其中74%產品將采用香港現行以工序界定的原產地規則。協議容許擬在港生產的產品獲確認投產后,不用再等一年,便立即可享零關稅,比第一階段規定的日期有所提前。
特區政府工業貿易署署長楊立門認為,這次協議有兩大突破點:首先,74%產品以香港現行工序為準,高于第一階段的68%,使很多港商無須作額外的投資,便能享受零關稅。同時,“安排”第一階段有14%的產品采用30%附加值為規則,但第二階段只有7%的產品,已為港商爭取到最大利益。
其次,在雙方確認擬生產產品投產后,制造商便立即可享零關稅,這將鼓勵商界加快落實新投資。因為根據“安排”第一階段的內容,擬在香港生產產品,經雙方確認投產后,要在獲確認后的翌年1月1日起才可享有零關稅。
據悉,“安排”從2004年1月1日實施至今,已批出2350張原產證,貨值超過8.5億港元。目前已有1000多名香港市民,在廣東省以個體戶身份經商,這使不少企業和市民受惠。
“安排”第二階段原產地規則的及時公布,受到香港工商界熱烈歡迎。他們認為,落實“安排”第二階段,會為香港制造業和服務業帶來更多的商機,可以鼓勵港商加快進入內地市場,開拓業務據點。
香港中華廠商會會長楊孫西說,74%產品以香港現行工序界定的原產地規則,作為“安排”的原產地規則十分合理,因為香港素來沒有原材料,只能靠加工、設計、包裝和組裝經營業務。內地采用“稅號改變”標準產品的比例為一成一是合理的;而“三成的從價百分比”也不算高,因此會員認為“安排”第二階段的內容可以滿足業界的要求。
香港總商會總裁翁以登說,這批產品的原產地規則相對寬松,香港生產商可以及時利用機會,最大限度利用零關稅的優惠拓展內地市場。由于這批產品是由香港的生產商提出申請,因此有更多的生產商受益。雖然香港不會由此變成生產基地,但可借此吸引新的投資,增加對服務業的需求,制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為香港經濟增添動力。
香港工業總會總裁邱繼龍相信,擴大范圍后的“安排”對鞏固香港經濟復蘇的勢頭可發揮正面的作用。他說,新的服務貿易開放方面,新安排可拓寬香港服務提供者在內地的市場空間,其中如法律、會計、醫療、建筑和物流等行業將可取得有利的優勢。這些服務行業的開放可吸引港人到內地從事個體經營。
:內地與香港27日就“安排”第二階段進一步貿易自由化措施達成協議。根據協議,內地同意在374個已從2004年1月1日起享有零關稅優惠的產品以外,再給予713個內地2004年稅則號列涵蓋的香港產品享有零關稅優惠。同時在服務貿易方面,內地同意開放8個新增的服務領域,以及就18個已給予優惠待遇的服務行業,擴大其中11個服務行業的開放措施。
《市場報》 (2004年11月05日 第二十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