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報記者 陳冠中
在代理人的誤導下,消費者在購買保險時考慮的往往不是自身可能遭遇的意外,而是更注重于眼前的利益
不少保險公司在開發新產品時,都已經將加息的可能性考慮進去了
保險公司認為,加息對分紅類產品和投資型產品的影響并不大。與銀保產品相比,分紅險所受的影響最小
郝演蘇則認為,雖然這樣的情況是存在的,但保險公司要提高投資回報,又面臨很大的風險
前段時間關于保險業是否存在泡沫的論爭使得眾人的目光又紛紛投向分紅險、投資連結險這類投資型產品。
在國內,成千上萬的人鐘情于分紅險這樣的儲蓄型保險。分紅險幾乎撐起中國人身保險業務的半壁江山。很多對保險一無所知的消費者,在代理人的熱情推銷下購買了這種“既能儲蓄又有分紅還能保險”的險種,而實際上,大多數分紅儲蓄保險所能提供的保險保障是非常低的。
缺乏保障
最近媒體披露較多的一個事件就是:不久前,一對夫婦不幸同時遭遇車禍身亡,留下一未成年的女兒。親戚在幫忙向保險公司申請賠付金時,卻失望地發現該夫婦生前購買的是一種分紅儲蓄保險,繳過3萬元的保費,但身故賠付金卻只有3.1萬元。
而據業內人士透露,如果這對夫婦當初購買的不是分紅險,而是具保障功能的壽險,再加上選擇得當的話,身故之后保險公司的賠付金可望達到百萬元之多。
現在仍有許多消費者對保險產品并不了解,而是聽憑保險代理人的吹噓。在代理人的誤導下,消費者在購買保險時考慮的往往不是自身可能遭遇的意外,而是更注重于眼前的利益。加上傳統觀念的影響,不少人本身就對生老病死十分地避諱,購買保險的出發點首先就有失偏頗。
據了解,分紅險的紅利主要來自三個方面:死差益(由死亡率而來的利益)、利差益(由投資收益而來的利益)和費差益(由附加費用而來的利益)。三種差益中死差益、費差益所占的比重非常小,所以分紅保單中的紅利大部分來源于投資收益。
盡管相對于傳統險種而言,如今的分紅險風頭正勁,帶來令人咋舌的不俗業績,但保險公司的內部人員對這種現象卻不屑一顧,甚至認為,雖然現在的保險公司都在熱炒分紅險,但其實分紅險是最不賺錢的,陷入了惡性競爭的保險公司把分紅險作為自己短期打開市場、招攬人氣的一種手段,而實際上,卻走上了一條畸形之路。
加息影響
目前市場上各家保險公司對紅利的分配方式大致分為現金領取、累積生息、抵繳保險費和增額繳清四種。現金領取就是每個保單周年日把當年分的紅利領取,但因為前期紅利并不會太多,所以不但沒有實際的意義,反而錯失了長期累積增值的機會。累積生息是把分得的紅利一直保存在保險公司,根據保險公司每年確定的利率進行復利計息,這樣可以積少成多,也是比較常用的方式。增額繳清則是把每年分得的紅利作為一次繳清的保費用以購買一定的保額,從而不斷增加保險金額。
還有一些保險公司采用“保額分紅”的辦法,這一辦法由增額繳清演變而來,在實質上兩者是一致的。但給客戶分配的保額屬于一種未來值,現在無法兌現,只有在出現保險事故或保險合同終止時方能兌現。
目前市場上分紅類的險種大多屬于五年期產品,保險公司有權使用資金的時間不長,在現有的投資渠道下,也難以獲得較好的回報。
此次央行加息,雖然升幅不大,但卻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在保險業內引起了不小的震動,對不少保險產品無疑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由于保險產品的回報率在很大程度上是參照銀行存款利率設定的,因此,銀行利率的高低對保費的影響非常大。
此前央行的數度降息,曾導致保險公司的多款產品停售,如今的保險費率也是經過重新設計后才再度銷售的。這就說明了,銀行利率調低,則保險公司的投資回報要隨之降低,其保費價格會因此而調高。
今年以來,有關央行調高利率的傳言一直是不絕于耳,因此,不少保險公司在開發新產品時,都已經將加息的可能性考慮進去了。有的壽險公司新推的產品中,甚至將“降息、升息的影響”寫進了保險條款,一旦利率有所變化,保險費率將自動升降。再加上此次加息的幅度并不及預期那么高,所以,對壽險的影響遠遠沒有降息來得大。
談及加息對具體險種的影響,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最受沖擊的當屬銀保產品。在目前銀行代理銷售的各類保險產品中,有60%至70%是固定收益類產品,而且目前市場上出售的險種,都是在銀行一度降息至負利率時代這一過程中設計出臺的。一旦加息,這些險種的現金回報率肯定要低于銀行利率。
但業內人士同時認為,倘若盲目退保,投保人的損失會很大。據介紹,一些長期性壽險險種,第一年度的保單現金價值極少,甚至為零,如果保戶退保的話,很可能一分錢也拿不到;第二年度的保單現金價值為所繳保費的20%左右,如果此時退保,保險公司將扣除保戶所繳保費80%作為退保手續費。
針鋒相對
由于我國對于保險產品仍然實行價格管制,規定壽險保單(包括含預定利率因素的長期健康險保單)的預定利率不得超過年復利2.5%,目前各家壽險公司推出的產品大多接近這一水平。
而此次銀行加息后,一年期存款利率由1.98%上升到2.25%,中長期存款利率的上調幅度還要更大一些。這就促使持有資金的市場參與者不得不好好思量,買保險與存銀行到底哪個更劃算。
中央財經大學保險系郝演蘇教授認為,利率政策的變化,對理財型的保險產品影響較大,人們購買保險的熱情可能有所降低,同時,使保險公司經營分紅險和投資連結保險的壓力增大。
在低利率時代,客戶購買這類產品的目的是為了獲得高于銀行利息的現金回報,保險公司在設計理財產品時雖然沒有承諾最高利率,但是有一個預定分紅率,在央行加息后這部分的差額下降對于客戶而言吸引力自然減小了。
但保險公司卻認為,加息對分紅類產品和投資型產品的影響并不大。與銀保產品相比,分紅險所受的影響最小。因為銀行利率的上調,使得保險公司的投資收入有所增加,這樣保險公司的分紅空間就比較大,保戶的收益也隨之上升。
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良溫表示,國壽推出的投資型產品80%都是分紅產品,對利率較敏感的非分紅產品所占比例很小。公司有60%的投資資產回報率與利率的變動方向是一致的,投資將隨利率上升而受惠。屬于投資型產品的分紅保單會因為公司的投資收益率增加,從而獲得更多的紅利。
對此,郝演蘇則認為,雖然這樣的情況是存在的,但保險公司要提高投資回報,又面臨很大的風險。央行調息主要是防止投資過熱,市場的投資收益能否和利息一樣同比提升,對保險公司是個未知數。
《國際金融報》 (2004年11月05日 第二十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