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皮雜談
水皮在媒體混飯吃,主營是辦報,寫雜談其實算副業。媒體投資恰成這幾年的熱點,于是水皮和各色投資人等的交道就打得不亦樂乎,時間長了,門道就清了。別看資本大鱷財大氣粗,動輒3000萬、8000萬的亂開牙,到頭來,真要拿現金的時候,十有八九說的是別人兜里的錢。
10月25日,保監會公布“保險機構投資者直接入市”的暫行規定,保險資金直接入市問題塵埃落定,面對這么重大的利好,證券市場卻不買賬,當天雖然高開,卻以下跌收盤。
有人說,這屬于利好出盡成利空,市場的下跌是因為消化了利好;
有人說,暫行規定的措辭有變化,保險資金變成了保險機構投資者,別看只有幾個字不一樣,但是這意味著資金的渠道拓展得太寬太大;
有人說,保險資金雖然可以入市,但是保監會規定了6類股票禁止投資,照方抓藥,滬深股市也就只有900家可以買賣,考慮到保險資金的安全系數,可以投資的品種范圍太窄太小;
有人說,按照保險資金5%的投放比例計算,可以直接入市的資金也不過500億左右,占滬深兩市的市值不過5%,作用實在有限。
水皮暗中好笑,這保險資金入市的結果怎么看怎么像這幾年的媒體投資,怎么看怎么像“雷聲大雨點小”,怎么看怎么像一個故事而已。
難道不像故事嗎?難道這是新聞嗎?
如果要算新聞,那么9月12日證監會的孫杰說的又算什么呢?那天孫杰公開透露保險資金入市已經沒有障礙了,合規資金入市馬上就解決了,并且還透露專題小組指出了一個新概念,叫做長期資金,因為只有長期資金的進入才能使資本市場得到長期的發展。市場又是怎樣對待孫杰講話的?上證指數就是在第二天跌出這一輪調整新低1260點的。保險資金入市到底是利好利空早在9月12日已經有了答案。
聽起來,保險資金入市會構成利空根本就是盛世危言,不過如果大家了解了保險資金在資本市場上的境遇,恐怕就能有所理解。
保險資金雖然不能直接入市,但是卻一直在間接投資。
間接投資之一是購買基金。
間接投資之二是委托理財。
9月22日中國人壽宣布公司有4.46億的國債在閩發證券的賬上,而閩發證券已經被宣布由東方資產管理公司托管,中國人壽能不能如數取回這筆巨款顯然已是懸疑。碰到類似情況的保險公司并非中國人壽一家,早在9月10日,中國財險就發布公告稱,公司在漢唐證券賬上有3.565億的國債和5685萬元的現金,而漢唐證券亦被信達資產管理公司托管,公司的資金是否能夠收回也成了懸念。
其實,說懸念是保險公司的自我安慰、自我欺騙、自“愚”自樂。中國人壽和中國財險的8億保險資金顯然屬違規機構債權,根本不可能有收回的可能,不如早點作壞賬計提。
資本市場惦記著保險資金,保險資金也一直在惦記著資本市場,雙方的如意算盤又打的如何呢?
2001年中國股市創出新高,保險公司的投資分紅險進入千家萬戶,不久市場陷入低迷,保監會緊急叫停。水皮也買了這種分紅險,心中的祈盼就是不要建倉,不要建倉。
投資分紅險算不算保險資金?
專家說不算。說這話的專家叫郝演蘇,中央財經大學保險系的主任。郝演蘇不但說不算,更推論出一個驚人的發現,那就是中國保險業有40%的泡沫,泡沫的主要制造者是中國的壽險業,壽險公司不合理的產品導向和結構決定了大量泡沫的產生。在郝演蘇的概念中,投資分紅險實際上就是委托理財資金,算不上真正的保費。
保監會說算。為了反擊郝演蘇的“泡沫論”,保監會新聞發言人袁力站出來為中國保險業辯護。明確指出中國保險業不存在“泡沫”,保費收入的統計口徑,也不存在所謂的“國際慣例”,就保監會了解的情況看,國際上大多數國家也是將分紅險和投資連結險收入計入保費的,國際上也不存在保障型產品飽和后再發展投資型產品的固定模式,不能因為分紅險和投資連結險的保障成分較低而否定這類產品的保障功能。
袁力的批駁有些勉強,表明了保監會的態度,維護了行業形象,但是卻不能消除人們由此而增強的風險意識。在眼下的中國,難道真的有比銀行存款更安全的方式,如果有,保險公司擁有令人信服的投資能力嗎?
袁力開新聞會的時候,正是央行公布加息決定的時候。加息,對股市不見得是利好,但對保險公司卻是利好。最起碼,保險資金的利息收入就可以增加一大塊,最起碼,投資分紅險減輕了投資的壓力。
股市有風險,保險最怕風險;股市有泡沫,保險最煩泡沫。如果保險的泡沫遭遇股市的泡沫,保險資金還有保險的余地嗎?
保監會聲稱,為確保保險資金入市不出大的風險,中國保監會立足兩個“防范”:一是防范股票市場大幅波動對保險業未來現金流安排帶來的不利影響;二是防范保險資金股票投資過程中,因為投資決策、交易執行和風險管控等各環節中的不透明、不規范而產生的一系列管理風險。
水皮竊以為兩個防范要做到位,最好的選擇就是像“遠離毒品”一樣“遠離股市”。(5C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