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駁所謂的保險業“泡沫論”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03日 09:30 上海證券報

    最近一份研究報告認為,我國現階段保險存在嚴重的泡沫,其主要根據:2003年,我國實現保費收入3880億元,但按照某種國際統計方法,扣除1670億元的分紅險和94億元的投資連結險、萬能壽險業務中的非風險保費業務收入,傳統保障型保險收入實際不過2210億元。照此計算,2003年我國保險密度僅有163.73元,與官方公布的287.44元相比,缺口達123.71元。由此認定,我國保險中存在的"泡沫"多達40%以上。報告指出,造成我國保險行業"泡沫"的禍首在于壽險業,是近幾年大力發展的分紅險、投資連結險和萬能壽險等投資型保險
產品(以下稱"投資型保險產品"或"新型保險產品")。

    這份報告,將保障型保險產品收入和投資型保險產品收入區分開來,從統計上說是正確的,但如果就此否認投資型保險不是保險,否定投資型保險產品對發展我國保險的作用,還冠以經濟學上"泡沫"這樣非常敏感而又似是而非的詞語,則有失偏頗。更重要的是如果讓這種認識蔓延會對發展我國的保險事業極為不利,所以必須給予批駁。

    我國保險產品加速市場化進程

    我國的保險產品體系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以及人們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轉變,保險產品越來越不適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保險需求,成為妨礙保險業加快發展的重要因素。各保險公司推出的產品數量雖然很多,但真正貼近群眾生活,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并不多。與許多其它產業和服務業一樣,我國保險業曾在相當長的時間里遵循的是產品導向的經營理念,近年來,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和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極大提高,保險業開始由傳統的產品導向向客戶導向、需求導向和市場導向轉變,以滿足客戶日益多元化、個性化的風險需求,真正意義上的以市場為中心、以滿足顧客需求為中心的保險產品市場化開始加速。

    1982年,當時的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恢復營業,產品簡單,市場規模也很小。個人壽險業務在1996年后逐漸成為壽險業務的主流。從1992年至1999年間,我國壽險業得到了迅猛發展,7年間保費收入從21億元增長到872億元,年均增長率達到70%以上。這段時間,我國的壽險業務全部是傳統的固定利率下的保障型產品。

    由于央行從1996年6月開始,連續八次下調銀行基準利率,一年期定期儲蓄利率從最高點10.98%,到2002年2月下調到1.98%(見圖1)。

    而從1996年開始,我國壽險業正好處于高速發展時期(見圖2),壽險公司銷售了大量的與央行基準利率掛鉤的預定高利率產品,而保險資金投資受到嚴格管制,主要集中于銀行存款和政府債券,資產負債匹配問題無法得到解決,因此在利率不斷下調時期,我國壽險業出現了大量的利差損。

    為防止新的利差損產生,在1999年,保險監管部門將壽險產品新單的預定利率上限下調為2.5%(其時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2.25%)。新單業務由于價格大幅上調,經營難度加大,業務嚴重萎縮。在這種情況下,為增強與其他金融產品的競爭力,降低壽險業務面臨的風險,擺脫預定利率過分依賴央行基準利率的局面,各壽險公司紛紛進行結構調整,開始借鑒國際投資型產品開發的成功經驗,同時監管部門也于1999年提出了"推動壽險公司發展投資型產品為代表的新型壽險產品"的發展思路,鼓勵壽險公司調整產品結構,推出適合市場的新的壽險產品。1999年10月,平安公司率先在上海推出了投資連接險,拉開了新型保險產品發展的序幕。由于新型保險產品符合市場需要,使客戶在保障的基礎上,還可享有一定的風險投資收益,為壽險公司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2001年,壽險保費收入達到1423億,比上年增長43.8%,其中分紅險、投連險、萬能壽險等收入419億,占總保費29.48%,比上年上升25個百分點。而傳統產品新單市場繼續萎縮,新型保險產品對傳統壽險產品的替代性進一步增強(見圖3)。

    2001年以來,新型保險產品的推出滿足了不同層次的需要,一定程度上防范和化解了利損差,解決了壽險業資產與負債不匹配的問題。壽險產品從單純的保險保障領域,拓寬到提供保險與投資理財服務等綜合性金融服務領域。而新型保險產品的推出強化了保險經營的透明度,有利于提升保險業形象,改善保險業的經營管理水平。保險資金規模的擴大,客觀上要求拓寬投資渠道,加強了保險行業與金融其他行業的融合,推進了我國金融改革的發展。截至去年底,保險公司持有的企業債券占企業債券總量的一半,持有的證券投資基金占整個證券市場基金份額的26.3%,保險公司已成為資本市場主要的機構投資者,為資本市場的發展和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因此,新型保險產品的推出和大規模發展,是符合我國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的,不僅有效擴大了保險保障的問題,也有利于我國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

    投資型保險產品正成為國際壽險市場主流產品

    從國際上看,20世紀七八十年代,西方發達國家的保險業也已經從保險保障過渡到了兼顧保障與投資的階段。20世紀60年代以后,由于歐美金融市場波動劇烈,對壽險公司的穩定經營造成巨大威脅,市場收益率升高時,傳統預定利率的壽險產品競爭力下降,客戶大量退;蜣D而貸款投資股票、共同基金,造成巨大的現金流出。當市場收益率持續下降時,傳統產品又將給保險公司帶來巨大的利差風險。鑒于此,歐美等國家紛紛推出以投資連接、變額壽險、變額萬能壽險等投資型保險產品以及大力發展分紅產品,減少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直接掛鉤的傳統產品,使得利率風險在保險人與被保險人之間合理分擔或完全由被保險人承擔,加上此類產品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不同層次的要求,因而成為壽險市場的主流產品。

    在美國的壽險保費組合中,萬能壽險和變額產品所占的份額1996年達到48%;1997英國壽險保費收入中,基金連接產品所占份額組合年達到50%;而澳大利亞市場目前銷售的首先保單幾乎全部是投資連接產品。目前,美國、英國和新加坡等國家的投資型保險產品在市場所占的比重一般都在40%以上。近年來,分紅產品也成為國際保險市場的主流產品。在北美地區,80%以上的產品有分紅功能;在德國,分紅保險占該國人壽保險市場的85%。

    投資型保險產品是我國現階段保險發展的必然選擇

    實踐證明,在經濟持續增長、市場利率穩定的時期,傳統固定利率產品是有競爭力的。但經濟發展有波動的,尤其在我國,市場經濟體系尚未完全建立,伴隨著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入,經濟的周期性波動將難于避免。在經濟波動時期,新型保險產品是保險公司抵御金融市場波動,防止利差損,保證保險公司持續健康發展的有效方式。為保持我國保險業的可持續發展,新型產品逐漸替代傳統固定利率型產品成為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

    在目前預定低利率水平下,只能提供保障功能的保證利率較低的傳統壽險產品,因其功能狹窄,客戶存在未來收益損失風險,其市場萎縮是必然的。而壽險新型產品既有保障功能,又具有較好的資產增值能力,其發展空間將會越來越大。所以,傳統產品的萎縮和新型產品的增長也是市場化的結果,是正常的。

    我國目前實行的是嚴格的政府監管,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系的不斷完善,保險監管重點正逐漸從保險條款、保險費率、手續費標準等市場行為監管,過渡到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和市場行為監管并重,這是符合我國改革發展取向,并將會被證明是正確的監管道路。中國保監會作為我國商業保險的行政管理部門和監管部門,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終將促進保險業發展與防范化解風險作為自己的重要職責和歷史使命,在積極培育保險市場、鼓勵保險業改革創新、推進保險業對外開放、不斷提高監管和服務水平、防范化解風險、切實保護被保險人利益,以及服務和支持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由于保險公司有嚴格的業務管制,不能從事擔保,特種委托理財等信用業務;資金運用更有嚴格的特定范圍和比例限制,這些特點都區別于銀行證券等其他金融機構,加之,保險的監管定位正確,監管到位。所以,在控制成本的基礎上保險規模的擴大不容易產生壞帳,即使產生壞帳,比例也很低;但同時卻能增強保險公司自身的償付能力、盈利能力和整體的競爭能力,從而促使整個保險行業良性的做大做強。新型保險產品在我國的大力發展,使保險行業得到了空前發展。而保險做大做強是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客觀需要;在當前我國貨幣市場、資本市場發展快,保險市場相對滯后的情況下,保險業迅速做大做強有利于分散和化解我國過于集中的金融風險,促進有效資本市場的形成和完善,引導資金流向,優化社會資源。從這個意義上講,保險業迅速做大做強是我國金融改革的需要,也是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

    當然,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特別是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整體保障水平低。在這樣的經濟社會基礎上發展保險業,我們的發展目標、發展方向、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經營管理方式和保險監管都要與之相適應。

    綜上所述,近幾年迅速發展的分紅險、投資連結險和萬能壽險等投資型保險產品促使保險規模迅速擴大是我國保險發展的必然結果,既符合現階段中國國情,也符合國際保險發展潮流,我們不僅不應該為此擔憂,而且應該為之歡欣鼓舞。所謂保險發展"泡沫"論根本不成立!

    經濟學上對"泡沫"的理解

    經濟學上的泡沫是指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經常出現的不均衡現象,具體表現為經濟過度膨脹引致的某種資產價格的迅速膨脹;其形成過程為一種或一系列資產在一個連續過程中陡然漲價,價格上漲的預期吸引了大量新的買主,這些新買主一般只是想通過投機獲取價差、牟取利潤,而對所買賣的資產的實際使用價值或盈利能力不感興趣;由于新買主的不斷介入,價格節節攀升,形成經濟泡沫現象。鑒于此認識,將經濟學上的所謂"泡沫"概念引用到保險行業,是不恰當的,F在經濟學上流行"泡沫",不能哪里都照搬"泡沫",似乎不用"泡沫"就會落伍。經濟學是一門嚴謹的科學,應該遵從嚴格的一致的定義,不應該像寫散文那樣信手拈來或者斷章取義;更不應該用一些片面的統計數據演繹聳人聽聞的結論來吸引眼球,混淆視聽,嘩眾取寵。

    正確認識保險的功能

    保險作為風險分散的特殊方式經歷了一系列的制度變遷:由原始的"共同海損"分攤和初級行會互助,到以概率論和大數法則為基礎的近代商業保險,再到以社會經濟安全運行為目標的多重社會保障體系,保險的職責和功能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而向縱深拓展。

    在小商品經濟時代,保險僅僅是一種簡單的集合和分散風險的機制,經濟補償是其唯一的功能。到了市場經濟時代,由于現代數理技術的引入,保險處理大量同質風險成為可能,從而使保險業掌握了大規模的保險資金,使保險業在經濟補償功能之外衍生出資金融通的功能。到了后工業的知識經濟時代,隨著保險經濟補償和資金融通功能的進一步發展,保險作為各種風險的統籌管理者,而演變為社會安全穩定的一種制度安排,承擔了社會管理的功能。

    保險的保障功能主要體現在分散風險、經濟補償或給付、促進社會安定等方面。資金融通功能主要是通過資金積聚和資金運用優化金融資源,一方面積聚大量社會閑散資金,起到分流社會儲蓄、實現儲蓄向投資的轉化以及分散金融風險的作用,一方面參與資本市場運作,推動資本流動、實現金融資源在全社會中的合理配置。保險的社會管理功能主要是促進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對于金融推進經濟增長的方式,理論界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一國的金融體系通過提高資本積累率為經濟發展做出貢獻;另一種觀點認為,金融通過提高社會資本配置的效率,來幫助經濟發展。而保險恰恰具有這兩種觀點所主張的特點,保險業通過集聚風險補償基金提高了社會的資本積累率,同時參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通過特有的交換機制促進社會資源的合理分配,提高了整個社會的資本配置效率,客觀上起到了"穩定器"和"助推器"的雙重作用,為社會經濟健康運行提供可靠的制度支持。可見,現代保險的功能已經不是只有保障功能。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保險新聞




評論】【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美國總統大選
2004珠海國際航空展
拉登最新錄像曝光
阿拉法特病情嚴重
央行9年來首次加息
高峰親子鑒定風波
中國足球改革風暴
萬張精彩家裝美圖欣賞
購房裝修答疑集錦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