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委擴大國企MBO禁區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02日 08:30 財經時報 | |||||||||
     國資委政策中首次涵括,地方大國企不宜實施MBO,此舉意在封堵國資流失重要通道。然而,花樣迭出的隱性MBO市場依舊顯現繁榮    剛剛過去的一周里,搭上“末班車”的劍南春集團、美羅藥業(資訊 行情 論壇)(600297)、康緣藥業(資訊 行情 論壇)(600557)、安徽水利(資訊 行情 論壇)(600502)高管們當彈冠相慶了。在相當一段時期內,國資委將不再批準上市公司MBO或
    《上海證券報》10月27日報道了,李榮融日前講話:“在目前情況下,國有及國有控股的大企業不宜實施管理層收購并控股”。“國有中小企業改制可以探索試行管理層收購或控股”。     其實,國資委相關態度早已在9月29日《人民日報》上明確宣告,署名為“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研究室”的文章甚至連以上措辭都與李榮融講話雷同。李榮融此次發言無疑是國資委再次“吹風”的一個強音。     MBO禁行范圍擴大     地方非上市大型國企的MBO,今年最矚目的是劍南春集團。1月6日,劍南春集團“民營化改制方案”獲得四川省財政廳批復,管理層持股的四川同盛投資公司將出資6.46億元控股劍南春集團69.54%股份,而劍南春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喬天明亦是同盛投資的大股東。     截至2002年12月底,劍南春集團總資產285455萬元,凈資產130920萬元。而華衡估所68號資產評估報告書確定劍南春集團截至2003年3月底,總資產為196132.69萬元,凈資產120189.17萬元。短短3個月,劍南春集團總資產“縮水”將近9億元。又是一樁“天高皇帝遠”的地方國資折價交易。     截至目前,沒有一個上市公司以直接收購形式(上市公司國有控股股東將國有股權直接轉讓給管理層或明顯是管理層控股的公司)操作的MBO案例獲得國資委審批。上市公司通過間接收購形式(上市公司國有控股股東自身改制而導致的上市公司實際控制權發生轉移)完成MBO的,今年只有安徽水利獲得了審批。安徽水利是管理層直接收購母公司控股權。     如果國資委新政策逐步落實,這些輕而易舉的MBO方案將成絕響;而在中小型非上市國企,MBO將受刺激猛增。     解讀國資委新政策,可以看到,國資委實際上是擴大了禁行MBO的公司類別。     東方高圣董事張紅雨分析,根據國資委對“國有大企業”的解釋,地方大國企、央企都不宜實施MBO,從前政策并無此要求。新風向還將帶來一個事實:今后國有上市公司MBO方案上報國資委將不能獲得通過。如果該政策有效落實,“國有資產流失”之虞可望減輕。     國資委研究室此次對“國有大企業”的界定,沿用的是一貫標準:國有中小企業的標準是按照統計局所劃分的標準,即工業型中小企業職工人數2000人以下,或銷售額3億元以下,或資產總額4億元以下。     “這樣一條線,把大部分國有控股的上市公司都圈進去了。”張紅雨對《財經時報》說。     仔細分析,國有控股的上市公司MBO必須報國資委審批,這是早就有明文規定的。央企MBO,國資委沒有針對其講過,因為一個客觀原因是央企MBO耗資巨大不易實現。而地方大國企往往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容易實現MBO;很多本身是地方上市公司母公司的集團公司,往往借此便利大行上市公司隱性MBO之道。     由于地方國資局以及以前的地方財政廳、財政局,一直以來急于完成“國企改制”政治任務,對地方大國企管理層的持股或控股往往持支持態度。目前,實現MBO的企業幾乎全部來自地方,一則固然是因為管理層融資金額有限且中央一貫政策是對央企監守甚嚴;二則,非上市企業的MBO不須報國資委審批,涉及上市公司母公司的地方企業改制,只要在法律上不構成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變更,亦無須上報國資委,而地方的“國企改制”又多有打折促銷政策。這條通道實為頗受學者指摘的“國有資產流失”主通道之一。國資委此番禁令一出,至少基于行政上的垂直管理體系,地方國資部門須高舉紅燈。     隱性MBO難堵     盡管寒意料峭,坊間卻不斷傳出隱性MBO的消息。國資委政策落實是否還有障礙,更多沖動將選擇幾多出路,監管亦將考慮何種對策?都不是僅僅“吹風”所能解決的問題。     國資委并未堵死所有空間。國有大企業不宜實施MBO并控股,但是否可以施行持股但不控股,對此并無禁止性規定。通過“股權激勵”方式,國企管理層可以名正言順地獲得股權。不過,一般情況下,股權激勵的比例距離控股要求相去甚遠。更隱諱一些的操作是,國企改制后全員持股,管理層持有比例自然比一般員工多一些,所以他們的意見仍然占主導地位。     很多隱性MBO方式,在法律上并不越雷區。比如管理層持小股,吸引一些戰略投資者進入,但是保留經營管理上的控制權,雖行了MBO之實卻難定MBO之性。只要在法律上不構成國企實際控制人變更,便不能定性為MBO,如是上市公司亦無須報國資委審批,這樣會給監管帶來很大難度。     一直以來,國資委對MBO監管的著力點主要集中于國資轉讓價格和收購資金來源,因為這是最容易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的環節。所以不難理解為什么國資委一直強調上市公司MBO監管。     “上市公司實行MBO本身就難免有失公允。”張紅雨說。如果企業股權是100%私有化或100%賣給管理層,那么管理層在收購之后無論何種操作都是他自己的盈虧,外界無從干涉。但是,上市公司是公眾公司,如果管理層在收購之后,利用上市公司進行一些非公允的關聯交易或其他操作牟取利潤,來償還收購資金,就必然損害其他股東利益。     “對以前的MBO案例研究結果顯示,國有企業在起步初期實施MBO,較易獲得監管部門的批準,而在國有企業逐步長大之后,實施MBO則將面臨收購資金來源等難題,國資委對于國有大型企業標準的確定,隱含著這個思路。” 東方高圣知識管理部主任呂愛兵說。     他同時指出,雖然國有中小企業改制可以探索試行管理層收購或控股,但是,這些國有中小企業所指更多是地方政府歸口管理的國有企業,在這些企業的改制問題上,地方政府往往會有一些優惠措施,如地方政府規定管理層一次性付款可以享受一定的折扣等等,那么將來國資委的文件與地方政府的政策如何協調,這個問題并未解決。     知情人士告知,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是近期國資委工作重心所在,可看作國資委的一條“底線”。最近李榮融東北巡查,亦致力于落實國資保值增值和審查國資流失狀況。     不過也有國資研究部門認為,國資委用死的標準去限制,容易導致“好的賣不出去,差的沒人要”,不利于盤活國有資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