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娟
“跳躍式”發展,這個觀點不約而同地出現在多個采訪對象的口中。
中國的銀行業需要跳躍式的發展,這個跳躍的進程中,銀行的IT系統必然成為了重要的支撐。
沒有時間去慢慢總結出最佳實踐了,似乎就在這個節骨眼上,中國銀行業的系統需要來點“拿來主義”。
國外銀行積累了幾十年的系統一下子拿過來,最起碼從運營管理上,國內銀行可以一下子進入一個比較規范的框架,一個最佳實踐的框架。
是為大銀行準備的嗎?答案是否定的。雖然國外公司進入中國首先瞄準的目標必然是四大國有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但是由于系統的靈活性和業務的深入拓展,城市商業銀行等規模相對小的銀行也同樣是國外公司的目標所在。
要花很多錢嗎?也許是必然的,人家摸索了幾十年的東西不會便宜給你。但是在國外軟件公司的解釋里,他們必然閉口不提相對較高的價格,他們說,價格只有一個合理化的標準———也就是說,他認為你花了30萬可以賺300萬,比你花了10萬只能掙15萬要合理得多。
要花更多的人力物力嗎?這倒不一定。由于產品有更強的規范性,所以再新的系統實施起來也許需要更長的時間,但實施完成以后,需要修修補補的工作就會減少很多。所以從長期來看,節約人力成本倒也是有可能實現的。
用了國外的系統就等于實現最佳實踐了嗎?這才是一個根本的問題。系統和實踐之間的差距就像是裝修了一個漂亮的廚房,把廚房的空間設計到最合理,工作都準備好了,但是不是能做出最好的菜式,仍然是一個未知數。所以系統結構的“拿來主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一些在中國銀行業與國際接軌過程中的技術問題,但是并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當然,在目前銀行業的系統中,科技和業務融合的程度已經非常深,所以解決了一部分的技術問題之后,業務問題可能也能因此豁然開朗,但畢竟,業務還是要銀行自己去爭奪,最佳實踐仍然需要出現在業務中。
《國際金融報》 (2004年11月02日 第八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