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慧蓮北京報道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10月30日在中國經濟時報創刊十周年報告會上表示,為了保證中國經濟未來長期的持續穩定發展,應該從改善宏觀調控、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推進政府自身改革、走一條新型的發展之路、加強教育等五個方面著力。
吳敬璉說,宏觀經濟走勢從來都是一個很不容易說得準確的問題,而未來應該采取何種對策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這除了需要分析短期的總供給、總需求的對比關系外,還需
要研究短期問題背后的長期問題。在此基礎上,才能提出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措施。
吳敬璉認為,中國經濟現在處在一個新的增長時期。對2003年開始出現的增長過快苗頭,宏觀部門采取了一系列總量調節措施:央行兩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擴大利率浮動幅度,財政部宣布采取“中性”或“從緊”的財政政策。與此同時,行政部門也采取了微觀干預措施,包括國家發改委派出督查組清理投資項目、國土資源部清理開發區、銀監會按“有保有壓”的原則決定信貸等。從目前看,這些措施已經取得了相當成效。主要表現在農業地位得到了加強,今年前三個季度的投資、貸款和貨幣供應增速出現減緩。
但是,吳敬璉認為,這些調控措施存在過分倚重行政手段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總量措施乏力,導致存貸款實際利率為負,房地產價格預期上揚和其他消極后果;二是行政干預給地方經濟和部分企業,特別是沒有權力背景的民營企業造成較多困難;三是由行政機關來作出該“保”還是該“壓”的判斷,難免造成資源的誤配置,從長期觀點看,配置效率的下降恰好強化了過熱的根源。
吳敬璉說,我們現在的經濟發展水平、人民的生活水平都還很低,所以需要快速地發展,包括快速的經濟增長。但是,從長期角度看,中國存在一種很不利于持續穩定高速度增長的現象。20多年來,我們已經遇到了很多次這種情況,只要出現了好的形勢,向新的高地沖擊,幾個月后就出現過熱,煤電油運高度緊張,國家就要停下來調控。原因就在于我們的經濟增長方式有問題,追求的是一種高投入、低效率的粗放式增長。“九五”計劃時期,國家提出要實現“兩個根本轉變”,即把增長方式從外延的、粗放的增長方式轉變為內涵的、集約的增長方式;把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轉到市場經濟,由市場來配置資源。這項有利于經濟持續發展的政策在“九五”期間是有成效的,但近年來執行上卻出現偏差。吳敬璉認為,近年來,在政績前提和財政體制的影響下,不少地方把“結構優化”和“結構升級”理解為“結構重型化”。許多地方走上了靠投資、拼資源、拼環境的粗放增長道路。而我國相對貧瘠的自然資源、十分緊張的資本資源根本無法支撐高耗費、高資本投入的粗放增長。
對此,吳敬璉建議從五個方面著手制定未來的經濟政策,保證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
第一,改善宏觀調控。避免過分依靠行政手段的偏向,要善于運用總量手段和價格手段,從而保證在降溫過程中提高效率。
第二,走一條新型的發展之路,鼓勵科技創新,采用新工藝、新能源、新材料,開發新產品,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率。同時,要大力發展服務業,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經濟的整體效率。再者,注意用信息化來帶動工業化的發展。
第三,全面推進改革,完善市場經濟體制。要堅決執行十六屆三中全會決議所決定的各項改革,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就是推進金融體制改革。
第四,推進政府自身改革,建設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限制各級政府配置資源和干預企業微觀決策的權力,保證宏觀經濟的穩定,實現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協調,提供透明、公正的法治環境,政府必須廉潔自律,杜絕貪污和浪費。
第五,加強教育體系建設,實現人力資源的積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