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三季度統計數字可以看出,固定資產投資總量增長過快的趨勢已基本得到了遏制,宏觀經濟的運行基本穩定了下來。
這一輪經濟過熱的基本特點是總投資規模過大,拉動總需求增長過快,不僅造成煤電油運和許多投資物品供求關系緊張,而且引起鋼材、水泥、電解鋁等投資品生產部門投資增長急速提高,是總量關系失衡引起經濟結構失調。因此,目前宏觀經濟穩定的基本條件是投
資總量的增長受到抑制。從目前的情況看,中央政府今年以來實施的控制投資總量的政策,如控制土地供給、抑制貨幣量與信貸供給、減少財政支出等宏觀調控政策,已經取得了預期的效果。從可比的投資增長率指標來看,名義投資增長率已經從第一季度的48%,下降到第三季度的28%,如果扣除生產資料價格上漲(10%左右)的因素,實際增長率,已經在20%以下。這對于緩解總供求矛盾,經濟平穩增長,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這一次的宏觀調控過程再一次說明了:在經濟還不是很熱的時候就及時進行政策調整,對經濟進行微調,損失較小,政策見效較快,容易防止大起大落。根據中國目前改革與發展所處的階段和市場潛力等各種因素分析,8%-9%的GDP增長速度,是可以持續的,即不會發生通貨緊縮,也不會出現供求關系緊張與通貨膨脹。所以要對超出這一“可持續區間”的增長及時地進行“微調”(也就是剛有過熱或過冷苗頭,就進行調整),使其保持在這一區間內,才能使我國經濟實現長期的平穩快速增長。
目前宏觀經濟中新出現的一些趨勢還是值得充分的關注。首先是價格上漲壓力不容忽視。目前,消費物價的上漲幅度在5%左右,并不算高。由于經濟過熱的趨勢基本得到了遏制,所以從下一步物價的變化趨勢來看,出現高額通貨膨脹(10%以上)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如果簡單地認為上一階段物價上漲的主要原因是糧食價格上漲,現在糧價基本穩定了,物價上漲的問題就過去了,卻可能是一種錯誤的判斷。
糧食價格的上漲,是前幾年糧食生產增長幅度下降太大,農產品價格與工業品價格的均衡關系受到破壞的結果,與這一輪經濟過熱沒有直接的關系。而這一輪經濟過熱對價格的影響,事實上還沒有傳導到消費品上來,但卻已經反映在生產資料價格水平的大幅上漲的事實當中。今年1-9月我國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幅度估計已經在10%左右,能源、動力和主要原材料的價格的上漲幅度則到了13%。目前全國煤電油運的緊張關系還沒有徹底緩解,國際油價還在一路走高。而生產資料的價格,至少是原料、能源的價格,無疑或遲或早會導致消費品生產成本的提高。假定需求不變,生產成本提高,不一定馬上價格提高,因為在市場競爭的壓力下,企業首先會努力通過各種效率改進的辦法加以消化,也可能會容忍一定幅度利潤下降(甚至虧損的出現),但時間一長,原來的庫存的原材料已經用光了,效率改革的空間用盡,成本的上升已經成為行業內的必須接受的普遍的事實,虧損難以維持,價格就會開始上漲。
因此,即使我們假定由于采取了及時的宏觀調控措施,使得投資需求的膨脹,還沒有(象上世紀90年初那樣)大規模地傳導到消費需求上來(這是我們預計中國現階段不會出現高額通貨膨脹的基本原因),生產資料價格的持續走高,還是會對消費品價格產生上升的壓力。所以,一個基本的判斷是,在糧食價格上漲的因素逐步消失的同時,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的因素正在加強,并很可能繼續推動消費品價格在下一階段以4%-5%年率上漲。消費品價格漲幅持續在一個較高水平上,會要求其他一些經濟變量進行適當調整,否則會使經濟中的一些扭曲得不到緩解,對此需要經濟決策部門給予充分的注意。
在對外經濟關系方面,我國的外貿在三季度由逆差轉為順差,這可能引起的問題是國際收支順差有可能進一步擴大。
由于國內總需求增長速度放慢,我國進口產品的需求的增長速度下降,這種趨勢在第三季度已經有了明顯的表現,即外貿由前幾個季度的逆差轉為順差,而且變化幅度較大,至使1-9月我國的外貿累積出現小幅順差。這當然是一件好事,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一直居高不下的外資流入和外匯儲備增加的趨勢,也就還會持續下去。前一階段,由于我國存在貿易逆差,又出現較為明顯的通貨膨脹,所以使得國際資金的投機性活動有所減少,資金流入的速度開始略有減慢。而目前的情況不僅本身會增加資金的流入,而且可能引致更多的投資活動。同時,隨著我國貿易順差的增加,國際上針對我國商品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也會增加,值得政府和企業加以警惕與防范。在另一方面,資金流入對國內貨幣供給所產生的影響,也需要關注并采取適當措施加以抵消。
總體上來說,中國經濟正在朝著平穩持續高速發展的方向邁進,但還不能說已經實現了平穩的增長,這一輪宏觀調控政策所針對的各種問題還仍然存在,所以還不能在目前就改變政策的力度與方向,還需要使政策穩定地發揮作用,保持宏觀政策的總體力度不變,以鞏固宏觀調控的成果,同時對經濟形勢的變化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根據其下一階段變化的情況,相機決擇,及時作出必要的調整。(來源: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