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政策以及市場環境突變,“上市公司撤資房地產投資”的現象備受關注。如果剝離這些公司產業結構調整的個體行為,眾多公司同時選擇從素來以高利潤聞名的房地產行業撤退,是否可以懷疑房地產開發長時間形成的“暴利”堅冰開始大幅度融化?
資本總是追逐可以迅速大量繁殖資本的行業,一個產業在投資取向上受歡迎的程度受制于該行業能否帶來高額的利潤。此前,房地產業長期的高額利潤,使得許多人不論其腰包
的鼓扁程度如何,不論水平經驗怎樣,都想攙和一下,以期分一杯羹。而此時的集體遁逃,而且如此堅決而徹底地轉讓自己的全部地產資產,這是否意味著他們認為房地產賺不到想象中的那么多錢了?
房地產開發的成本主要包括拿地成本、建安成本、開發銷售成本和相關的稅費,雖然開發商獲得土地的方式和渠道因其能力大小而有所不同,但是總的來說,房地產行業在拋開這些成本以后的利潤一般仍可以維持在10%-15%,有的甚至高達30%,這遠遠高于社會上一般行業5%-10%的利潤,也因此房地產業被稱為“暴利”行業。在房地產業里富翁被成批地制造出來,其規模和速度讓其他產業望塵莫及。
而現在,房地產的利潤空間開始大幅縮水,在其資金實力、開發水平無法保障的情況下,尤其是開發成本逐漸透明的現實中,開發商賺取的只能是合適的管理成本和專業利潤,當暴利不再的時候,抽身退出變成為必然的理性選擇。
當然,還有一種看法是,在這個時候這么多上市公司抽身而去是對當前房地產泡沫的一種警惕。它們認為當前房地產市場過熱,市場風險難以把控。但與此同時,像首創置業等一批大型房地產專業開發公司對其他小開發公司、好地段好項目的并購正在進行時。
當上市公司集體撤退,行業利潤大幅下降的時候,或許我們可以看作是一次房地產行業重構的開始———隨著一些非專業、開發能力和實力不夠強的開發企業的退出,資金和土地資源肯定開始向專業的地產開發企業集中。而這次重構的動因是新一輪金融土地緊縮政策,重構的結果是房地產行業加速走向理性。
本報記者張學冬《新京報》新聞熱線:010-96096333頁面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