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外窺
《文摘報》10月28日刊登的一篇文章叫人憤怒,該文即《陜西:80%經濟強縣竟是“貧困縣”》,說的是陜西前5位經濟強縣,居然有兩個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另有兩個是“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如神木縣,2002年就躍居“西部百強縣”第64位,200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808元,是名副其實的陜西第一經濟大縣。可它竟是陜西省的省級
扶貧開發重點工作縣,每年享受著近百萬元的扶貧資金支持。
憤怒過后,筆者想查個究竟,看看神木耍“兩面派”的下場有沒有“浮出水面”,沒想到居然查出個令人啼笑皆非的結果。原來,陜西方面早已經有了對策,針對經濟強縣不愿脫“貧困帽”這一現象,出臺了《陜西省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動態管理實施辦法(試行)》,規定經濟強縣的“貧困帽”不想摘也得摘。但是,他們對富縣“貧困帽”的摘法,在筆者看來,還不如不摘!
他們的辦法是:讓“貧困縣”主動“摘帽”。怎么才會主動?給錢!《陜西省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動態管理實施辦法(試行)》明確規定,凡主動申請退出重點縣的,從申請退出的下一年度起,3年(10強則是兩年)內扶貧力度不變。
某些縣拿“貧困縣”的帽子當寶貝,甚至想辦法爭取這頂帽子,這是利益在作怪,人不窮志窮,我們在批評這類縣錯誤行為的同時,還比較好理解這樣的做法。可人家都不貧困了,甚至都名列10強了,該省還“力度不變”地“扶”哪門子“貧”呢!你叫我們怎么理解呢?莫非這樣的冤枉錢花起來是不用心痛的?
我們知道,劃定貧困縣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集中力量、保證重點,防止有限的扶貧資金分散使用。陜西如此折騰這些錢,是實事求是的做法嗎?對待那類不肯“摘帽”的思想上的貧困縣,陜西方面的態度應該鮮明起來,讓它們的思想不再貧困,這才是根本。
由此看來,這則遲來的新聞帶出了我們的新思考,倒也不是一無是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