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還是中國組裝 國有汽車名牌在哪里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29日 08:08 新華網 | |||||||||
    世界品牌實驗專家組成員、世界經理人資訊有限公司CEO丁海森指出:“中國扶持汽車工業也有五十年了,居然沒有存活一個品牌!”他進一步呼吁:“紅旗轎車應該趕快上馬,機會還有!不能一錯再錯!”     福特從1903年6月16日到今年,有了百年的歷史,中國也有了五十年了。1953年7月15日汽車工業在長春奠基,1956年通過SKD方式生產出第一批解放卡車,195
    就在中國汽車工業還在討論今后的發展戰略時,跨國公司已經在中國完成了戰略展開,主要的汽車公司已經在中國獲得了生產項目,等于在中國扎下了營盤。     民營資本,汽車業的春天     短短幾年過去,吉利在民企造車的舞臺上大唱“獨角戲”的時代早就一去不返。不久前,來自國家發改委的一份統計資料顯示:僅浙江一個省份,就有40多家企業申請汽車整車制造名錄。2月24日,奧克斯集團在北京宣布:正式挺進汽車產業。此前,還有借湘火炬之殼登場的新疆德隆、電池大王王傳福的比亞迪,丹東曙光變成了黃海客車廠的新主人,寧波華翔則不聲不響地收購了河北的中興皮卡,波導和五糧液(資訊 行情 論壇)集團也在去年下半年宣稱要造汽車了……     原有的產業構成也為民營資本入注提供了足夠的縫隙。目前,我國有各類汽車生產企業700多家,其中有200家左右的企業多年來產量極少甚至產量為零,生存十分困難。這些經營困難但有生產權的企業就是民營資本所需要的資源。民營資本完全能夠入注的同時入主這些企業,收拾舊山河,成就自己的事業。     無論如何,隨著民營資本流水一樣涌入汽車行業,中國的自主品牌有了更多的希望,而期待降價的消費者也有了更多的指望。     中國汽車品牌路在何方?     20年前,長期閉關自守、缺乏長進的中國汽車開始走與國際知名品牌合資生產的新路。當時官方的構想是:用國內的市場換取國外的先進技術,讓中國民族汽車業盡快趕上國際先進水平。20年后,中國終于培育出世界第三大汽車銷售市場,全國整車制造企業也從十多家劇增到120多家,汽車業已成為拉動中國國民經濟發展最重要的產業之一。但中國自主品牌汽車(小客車)不僅沒有走向世界,反而丟掉了國內的大部分市場。     在中國轎車發展史上最早有“紅旗”、“上海”、“北京吉普”等品牌,現在大多已“人去樓空”就是很好的例子。比如“上海”與德國大眾合資后品牌已不復存在;“紅旗”經跨國品牌的一番洗禮之后,也從曾經是中國領導人的座駕如今淪為“鄉鎮企業家之車”。     “中國制造”還是“中國組裝”     現在整車企業的KD(散件組裝)運作模式十分盛行,其利弊得失是針對不同的利益體而言。企業市場突如其來的利好極大地刺激了“整車圈地”運動,對于原本制造能力差的或者新進入整車制造的企業,最立竿見影的做法就是進口散件組裝,這樣可以省卻了大量國產配套件的選配、車型各種工程試驗等程序。對整車企業來說是百利無一弊的生財之道。另一方面,KD方式本質上等同于整車進口,KD所付出的外匯與整車進口大同小異。外方也很樂意接受這種方式,KD本身是大宗貿易,與整車出口一樣賺錢。其次在裝好車上市銷售后,外方還可以從組裝生產、銷售中再次獲利。     中國技術人員很無奈     技術研發人員在合資企業中處于從屬地位,其工作主要是對來自國外的成熟產品進行針對中國的適應性改造,對工作難度要求不高,工作量不大,他們只能在國外廠商“圈定”下工作,缺乏創造性。即使是自己改造出的產品,為了促進這一車型的市場推廣,也均被冠以國外設計師之名。優秀的技術開發人員被束縛在合資企業的框架之中,才華難免被埋沒。     一汽集團公司總經理竺延風在奠基儀式上說:“中國汽車工業沒有自己的知識產權就沒有未來,如果失去了技術上的獨立自主,沒有自己的知識產權,中國汽車工業永遠是跨國公司設在中國的加工廠。”     合資路還能走多遠?     2003年10月日產總裁卡洛斯.戈恩在東京車展上表示:“合資企業的中方合作伙伴對實際經營和管理的貢獻幾乎為零。”     中國汽車工業咨詢發展公司首席分析師賈新光也認為,盡管目前中外雙方的股權都是50%,但是在產品、技術、管理等方面,外方有話語權而我們沒有。另一方面,跨國公司實際上已經從知識產權、品牌、產品技術來源、管理、配套、銷售網絡、售后服務等方面取得了實際的控制權。而中方在這些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非常少。     除了市場準入資源的喪失,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東方智業管理顧問公司首席顧問成志明認為,中方在合資企業中學習競賽的失敗也是權力轉移的重要因素。成志明認為,合資企業能否保持長久生命力的關鍵,就在于合資雙方能否通過合資企業不斷相互學習———在合資企業內部,雙方都在學習對方的優勢資源,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形成了雙方的一個學習的競賽。如果一方在競賽中失敗,失去對方需要的資源,那么合資就沒有意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