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低估中國股市發展潛力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28日 11:00 證券時報 | |||||||||
    近年來,海外投資者對中國資本市場投資熱情有增無減。美林新近的研究報告顯示,QFII機構約29億美元的投資額度已有一半投入到了A股市場,而申請追加額度的機構還在逐漸增加。     QFII們看似不可思議的中國情結究竟源自何方?本報記者就此專訪了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董事、亞洲區首席經濟學家陶冬。長線投資中國
    記者:國內投資者普遍不理解為什么海外投資者當前如此看好中國證券市場,事實上,不少國內投資者對于股市并不樂觀,如宏觀調控可能導致經濟放緩、中國證券市場存在的結構性缺陷將如何解決等,外資機構高調唱多中國的理由是什么?     陶冬:中國目前是世界第七大經濟體,10年后,有可能成為第三大經濟體。從中國證券市場的現狀來看,中國經濟的很多部分沒有融入到市場中來,今后的幾十年,發展潛力巨大。     盡管目前中國宏觀調控的成效尚待觀察,中國的資本市場仍未走出困境,但這些都不能抹殺中國經濟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市場這一事實。中國目前是人均收入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中國擁有超過40%的儲蓄率;中國擁有強勁的出口競爭能力和快速形成的中產階級,同樣我們也不能低估中國證券市場市值將由目前的5000億美元發展到10年之后的2兆億美元,甚至更大市場容量的趨勢。     從中國經濟的宏觀趨勢和將它放在國際比較的視野來看,我們對中國經濟抱以樂觀態度。當然,中國經濟短期并非全部樂觀,如目前關于中國的房地產泡沫問題,但如果這個泡沫是存在的,那么與紐約、倫敦、悉尼等城市比較,這個泡沫也不是特別大。     記者:某知名學者稱,投資中國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了,您怎么看這個問題?     陶冬:我完全不贊成這種說法,中國經濟在世界舞臺上的強勢崛起只是開始,而非結束。中國的制造業正在向上走,中國消費能力爆發性的增長剛剛開始。     但中國經濟的崛起有自身的特點:中國產品在占領全球市場時的確是“所向披靡”,但利潤率比較低,這也正是中國經濟和中國企業面臨的窘境。中國企業目前面臨著原材料價格和生產成本的急增卻缺乏議價能力,這也讓其結構性缺陷暴露無遺。但我們要看到,上述種種現象不意味著中國經濟始終只能沿著這個模式走,中國企業目前已經具備了具有世界競爭力的生產能力,只是缺乏世界級、具有雄厚利潤回報的品牌,這里需要的是錢和時間。中國10年之后將通過研發能力的培育和對世界級品牌及技術的收購來實現這一目標,這個過程實際已經開始, 最終成不成功還未可知, 不過現在說黃金時代已經過去可能武斷了一點。     我認為,中國經濟中制造業非常強大,未來的增長點將是服務業的開發,服務業發展的空間遠比制造業空間大,如果中國的市長們能拿出引進外資10%的熱情來發展服務外包行業,這對本地的經濟發展和解決就業將非常有利。中國證券市場的潛能     記者:您如何看待國內市場股票估值的問題?     陶冬:國內市場整體估值偏高是事實,這是在特定歷史背景下形成的,但不是所有的公司估值都偏高;中國企業管制目前沒有達到國際水平,但不代表沒有好的公司和好的企業管制,這里涉及到一個選擇的問題;另一方面,這是一個需要在前進中解決的問題,未來通過新股的上市、市場的調整和公司的改善,半年一年解決不了的問題,三年五年能否解決呢?我對此還是有信心的。總之,中國市場目前有好的行業,有好的公司,也有好的投資時機,關鍵在于投資人的判斷和眼光。     記者:從美、英等國家的歷史經驗來看,負利率往往會催生股市、樓市等資產價格上漲,但中國股市在目前的負利率情況下卻未見起色,這是否加劇了儲蓄資金流入房地產市場和民間信貸市場,從而加大了宏觀調控的難度?     陶冬:是這樣。負利率是制造資產泡沫的“溫床”。我們看到,中國股市目前沒有出現急漲是因為剛才所講的問題。但是經濟和房地產局部過熱是一個不爭的是事實。第三季度資料顯示,在扣除去年二季度低基數的影響下,三季度的GDP增速實際上快于二季度,而9月份的經濟數據與8月份比較,除了CPI微幅下降之外,所有其它的數據都在反彈。我們應該意識到,利率作為一個政策是經濟的內變量,而不是完全由政府說了算的。不加息實際利率呈負值,居民儲蓄將不可避免地流入房地產市場和民間信貸市場。這可能成為今后的一個不安定因素。而如果提高股市對投資者的吸引力,那么即使在現行利率不變的情況下,也可以大大緩解宏觀調控的壓力。     同時,固定資產投資等經濟過熱現象將導致煤電油運瓶頸現象的加劇,由此產生的“擠出效應”將成為最終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因素。 未來一年匯率有調整可能     記者:隨著國際原材料價格的上漲,業界對中國企業的盈利能力表示擔憂,您如何看待?     陶冬:截至目前,國際原材料價格上漲了43%,而企業出口的價格上漲了2%,中國企業因缺乏議價能力而無法消化原材料上漲帶來的成本壓力。在人民幣匯率缺乏彈性的情況下,“世界工廠”的中國正承擔著全球原材料上漲帶來的壓力。現在的情況好比是,中國巨人正力抗著傾斜的房梁,而歐、美等國家則在下面開派對。目前人民幣匯率缺乏彈性的政策弊端日益明顯,中國的貨幣政策被匯率政策“挾持”的現象是造成本輪經濟過熱的原因之一。目前,進口性的通脹壓力還影響到宏觀的決策。     我認為,短期內,中國不會對匯率作出結構性調整;但在未來的12-18個月,匯率作出調整是可能的,這也是自1998年以來作出調整的最佳時機。當然,中國對于匯率的調整應以中國自身的經濟利益為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