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林生
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前任總裁阿爾弗雷德·斯隆曾有一句名言:“把我的資產拿走吧,但要把我公司的人才留下,五年后我將使拿走的一切失而復得。”在知識更新、技術進步日新月異的今天,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已成為新時代的價值觀。要辦好一個企業,人才重于一切。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汽車工業得到了比較迅速的發展,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汽車產品系列和生產布局,建成了第一汽車集團、東風汽車集團、上海汽車工業(集團)公司等大型企業,國產汽車市場占有率超過95%。隨著我國汽車工業和汽車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對汽車類人才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大。僅上海在未來10年內就將需要6萬汽車人才,15年內將達到10萬,但目前這類人才還不到2萬。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無疑是我國趕上其他國家的必由之路。
在面對如此大的人才缺口時,社會把希望寄托在了高等院校。但我國在大學生培養體制上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我們看到,高等學府培養的汽車專業畢業生,盡管具備較強的理論基礎知識,甚至具備較強的技術科研能力,能適用大中型汽車制造企業對高端專業人才的需求。但由于這部分畢業生數量較少,定位較高,在汽車產業迅猛發展的當前,高等汽車院校培養的“學院派”人才“供”遠遠落后于“需”,供需比例嚴重失調,導致大量快速發展中的汽車企業難以招聘到合適的人才。
另外,企業除了需要少量的高端“學院派”科研技術人才外,還需要大量的汽車實用型人才。而在當前,汽車實用人才的培養已出現嚴重的“斷層”。大部分學校培養的汽車應用人才,由于學校體制、師資力量老化、教學大綱落后、實驗實習設備場地限制等多方面原因,導致廣大學員所學難以致用,汽車技術理論知識只打了個基礎,汽車實踐知識也難以適應企業的現實需求。學員自身定位不準,企業也不愿意接受,“高不成、低不就”,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結果是“學生一畢業就失業”根本無法滿足企業的用人要求,還得從頭培訓。
因此,探索人才培養的新途徑,是解決人才培養的最根本的方式。根據國外的經驗,產學研聯合已經成為當今培養人才的最有效方式,更是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的有效途徑。在我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相對薄弱的今天,走產學研聯合的道路已顯得尤為重要。加強校企合作,既是為了能夠消除高校教育與企業生產應用之間的不協調因素,更重要的是能給當代大學生提供更多的跨出校門的機會,建立一條讓學生為了能夠適應企業的需要而進行自我培養的途徑。
市場需求與人才培養方向的錯位,用人單位期待與大學生期望的錯位,已經對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提出了挑戰。過去,人們總覺得高校應該多培養高層次的人才和碩士生、博士生等研究型人才,卻恰恰忽視了這樣一點———離開了生產生活實踐的土壤,再高水平的研究人員也沒有用武之地。學習市場最需要的知識,按市場的需要選擇人才,已經成為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和用人單位的共識。
在國際競爭異常激烈的今天,對人才的衡量標準也不再僅僅是看學歷的高低,而是看社會是否需要。正如同濟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鄭惠強教授所說:“什么是人才?社會需要就是人才!”隨著人力資源越來越市場化,除了社會亟需轉變教育理念和用人觀念,創造一種更加公平的環境,真正保證人才戰略和知識戰略的順利推進外,樹立新型的人才觀已經變得越來越重要。
《國際金融報》 (2004年10月28日 第八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