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關注的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現場會日前在安徽蚌埠結束。會上,國家環保總局受國務院委托,與沿淮四省分別簽訂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四省政府的承諾,字字千金,但要將承諾變成現實,還需要從現在做起,痛下決心,對治理體制和機制下幾劑重藥。
加強淮河治污,當務之急是規范各級領導干部和政府的行為。淮何流域大部分是經濟
欠發達地區,為了加快發展、脫貧致富,一些地方片面強調GDP增長與招商引資,對污染防治不盡職盡責,監管不力;對治污口頭上重視,行動上不落實;出了污染問題,又無人追究領導責任。更有甚者,有的地方政府不但對治污態度消極,還充當起污染企業的保護傘,包庇縱容違法排污企業。
規范各級領導干部和政府的行為,首先要求各級領導干部和政府部門從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的高度,切實把老百姓的生命健康放在執政目標的首位,徹底摒棄那種“吃子孫飯、斷子孫糧”的荒唐做法。要嚴格執行環境準入制度和淘汰制度,應將環保指標列入地方領導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要建立健全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對于出現嚴重污染的地方,必須追究地方政府領導的責任,決不能出了污染事故后不疼不癢,不了了之。
淮河治污的另一個關鍵是強化環境執法。近幾年,一些地方擅自出臺一些土政策、土規定,干擾和限制了環境執法;同時,在執法過程中,由于處罰額度低,由于缺少強有力的執法手段,又由于環境執法部門隸屬于地方政府,獨立執法困難重重,以致出現“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怪現象。一些企業無視環保法律法規,超標排污,屢查屢犯,寧愿罰款,也不達標排放。
為此,亟需強化環保執法部門的權威,建立獨立執法的機制,加大環境違法行為的處罰懲治力度。只有真正提高違法成本、降低守法成本,才能切實糾正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糾的現象,使自覺守法成為社會時尚。王學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