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0點再度光臨證券市場 何時告別指數情結?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27日 10:26 證券時報 | |||||||||
    仿佛一個揮之不去的幽靈,1300點再度光臨中國證券市場。     這個幽靈在許多焦灼的心靈上留下了重重陰影,也喚起了市場廣泛的悲情意識。在“上證指數失守1300點”的一片驚呼聲中,“拯救股市”的吶喊再度響起。如人所愿,一雙溫暖的大手出現了,把一只碩大的政策利好奶嘴塞進了那些嗷嗷待哺的大小嘴巴里。
    “救市!”———多么熟悉的呼喚,陪伴著投資者度過了多少風和雨!在中國證券市場短短十多年的成長史上,政策之手曾經數度挽狂瀾于既倒,救市場出水火。與人身陷危境情急之下高喊“救命!”一樣,高喊“救市!”也已成為證券市場上投資者求生的本能。     這一次的“救市”看上去似曾相識,實則非同尋常。9月13日以來,國務院領導多次關照證券市場,督促各部門抓緊落實“國九條”。相關部門爭先恐后推出分類表決機制征求意見稿,加快審批QFII入市額度,拓寬券商長短期融資渠道,放行保險資金直接入市,落實“國九條”的力度不可謂不大。利好出臺的力度和密度之大,可以說是有內地證券市場以來所僅見。     多少有些出人意料的是,利好震耳欲聾,市場仍然興奮不起來。1994年救市,只開了幾張遠期利好支票,投資者激動的心情好幾個月都不能平靜下來。1999年造市,人民日報一篇特約評論員文章,加上幾條利好的配合,發動了影響深遠的5.19行情。其波瀾之壯闊,至今還為人津津樂道。這一次,股市“心電圖”短暫地活躍了一個多禮拜之后,復歸平靜。     同是利好,結果迥異。為什么?勢異時移也。市場已非當年的市場,投資者已非當年的投資者。投資者與市場都在成長,在分化。5.19行情以來,投資者的命運有點像古希臘神話中的西緒福斯,從1300點左右的位置往山上滾石頭。有時候滾得很高,2001年6月最高到了2200多點;有時候滾到1800點就上不去了。但是不管滾得高還是低,石頭最終無一例外都回落到了起步的地方。如是反復5次,投資者消耗很大,疲憊不堪。難怪他們對于最近的利好反應平淡。     滾石頭滾了5年,5次回到1300點左右的地方。難道這是中國股市的魔咒?當然不是。不過,這一現象值得重視。1300點左右的估值水平,到底是低了,高了,還是基本合理?如果結論是估值低了,那么,順勢而為,號召大伙兒再使把力,把石頭滾到它應到的高度,是可以理解的。如果結論是基本合理,那么,介入市場的重點就不在滾高石頭,而應著力于改善這塊石頭疙疙瘩瘩的基本面,修平坑坑洼洼的坡道,整飭良莠不齊的推手隊伍。一旦這些最基本的要素明顯改觀,那么,滾起石頭來就要輕松省力得多。     重新審視5年來證券市場的滾石歷程,不難發現,每一次政策干預在短期內都產生了或大或小的擾動,但是,時間一長,市場總是頑強地回到了其內在的運行軌道上。這就說明,即便有十二分理由干預市場,也應該高度重視市場運行的內在規律。因勢利導干預市場,事半功倍;反之,事倍功半。     如果這樣的邏輯成立,那么,順理成章地,監管者有必要最大限度地克制自己對于指數漲跌的關注,自覺與市場保持適當的距離。中國證券市場處于新興加轉軌階段,市場化程度不夠高,指數漲跌關乎金融風險和社會穩定,因此,要求監管者袖手旁觀并不可取,也不現實。但是,必須始終清醒地意識到,滾石頭是市場自己的事。監管者的主業始終是完善市場基礎設施,依法打擊違法違規行為,讓市場最大限度發揮有效配置資源的作用。     不久前走下監管者崗位的史美倫最近不無遺憾地談到:“內地將指數看得很重,與監管者的規范工作掛鉤。我認為監管者的工作是監管市場,這與指數的上下是沒有關系的。如果當時不監管,違規違法多了,指數泡沫終究要爆破!     這位被內地許多投資者譽為“鐵娘子”的前中國證監會副主席說:“令我擔憂的是,股民認為監管打擊市場,希望不要監管或少監管,其實這樣的市場是不健康的。監管不等于打擊市場,我在不同場合講了很多次。有人曾直接批評,說監管就是打擊市場,我不認同。有人說水清無魚,但我認為也不能讓很多人混水摸魚。”     史女士的這番直言,何時能成為中國證券市場的共識?中國證券市場何時告別指數情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