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海坤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后,中國對外開放政策有了新的變化,此前中國主要以特區、優惠政策作為核心內容、小規模吸引外資的形式被打破,外資開始大規模進入中國。
此后十年間被看做是外資進入中國的重要時期。從一些紀錄的數據來看,1994年是該
階段外資進入中國的高峰時期,外資占全社會投資總額的比重達到22.75%,此后便逐漸下降。直至1997年以后,下降的勢頭仍未改變,持續到1999年,當年的數據顯示,外資占全部投資的比重為11.2%,甚至下跌到1992年13.48%以下,有人認為,是受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當然,更多的專家開始對中國的開放度不夠等諸多因素做冷靜的審視。對于這一時期的起伏動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副部長隆國強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指出,無論是1989年之后對外開放的低迷,還是1993年始的外資進入增速以及1994年之后的持續下跌,都是同時期國內與國外雙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2000年,國內的重要傳媒上出現了“我國利用外資出現重大轉折”為標題的文章,文中重點談論中國利用外資出現恢復性增長的種種現狀,與此同時,中國的一些敏感行業如信息、機械、輕工、石化等加強了改組改造,紛紛組建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的集團,以在引資中爭取主動。一些原來不允許外商投資的領域,如航空、金融、商業零售業等也逐步向外商開放。是年,有數據顯示,國內已有外商投資企業35萬多家。與此同時,入世的步伐正在加快,為此,2000年國內在外資進入領域啟動了一連串的改革,如外資優惠政策導向改為“產業傾斜”及“區域傾斜”等,2000年底,國家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企業法》的再次做出修正。這一時期,外商投資的資金經歷了從資金、設備到技術、資產、產權專利再到資產組合幾個階段。
2001年12月11日,隨著中國歷史進入一個重要時刻——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外資進入中國翻開了新的篇章。對于這一事件的發生,隆國強有自己獨到的分析,他對記者說,雖然,表面上看這一事件是15年談判歷程努力走向的一個點,但這個點發生在2001年也有其背后特殊的動力,如中國經濟多年的高速增長已經給政府高層決策加入世貿充分的自信,此時國內對自身向世界開啟貿易大門的承受力已有了正確的判斷力,而當年美國對中國的對外貿易審議則是中國入世事件的最后著力點。事后,親歷世貿談判漫漫征程的龍永圖亦表示長達十五年的入世談判,核心問題其實就是“市場開放程度”問題。入世成功后,接下來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要做的應是以入世為契機,研究怎樣迎接對外開放新階段的到來。實際上,入世當日,外資金融機構在中國的“跑道”就開始發生變化,中國不僅取消了外資銀行辦理外匯業務的地域和客戶限制,使得外資銀行正式進入中國,而且根據入世承諾,外資銀行可以對中資企業和中國居民開辦外匯業務,而在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方面,被規定將在5年內逐步取消地域與時間限制。為此,外資銀行顯出格外的興奮。
入世前后,中國政府根據所作出的承諾在一些重要的服務貿易部門批量頒布了新的審批外資進入中國的法規和條例,包括:《外國律師事務所駐華代表機構管理條例》、《外商投資電信企業管理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海運條例》、《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銷企業管理辦法》、《國務院關于修改<旅行社管理條例>的決定》等。
種種跡象表明,入世以后,外資進入中國的確駛入快速增長期。
“入世”一年后,外資進入中國的模式開始多元化,如外資并購中國企業至少就有五種可供選擇的方式。而在行業方面,有可能出現企業被外資并購的行業正在急劇增多,汽車業、物流業、金融業、制造業、零售業以及公用事業等。為此,一些細致的條文也在逐漸出臺,如由中國證監會發布的《外資參股證券公司設立規則》、《外資參股基金管理公司設立規則》已開始實行,合資的證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出現已不再稀奇。而據原外經貿部外資司官員證實,即將正式出臺的《關于外資并購國有大中型企業管理辦法》將明確供水、供氣、供熱、污水及垃圾處理等一般性城市公用事業將完全向外資開放。在產業方面,作為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行業之一的旅游業開始按計劃兌現當初入世時的各項承諾,加速了旅游業的開放程度;保險業在《保險法》的適時出現后變局頻頻,本來上海、廣東、北京,中國三個最有吸引力的地區,形成了一幅外資保險征戰中國的“金三角”地圖。但有意思的是,在國內保險業超額兌現入世承諾后,外資保險卻一改往日“削尖腦袋往里鉆”的狂熱。有數據顯示,2001年后的一年間,已經有22家外資保險公司的30家代表處撤出中國。
2002年,黨的“十六大”召開。“十六大”報告明確: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以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進一步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通過多種方式利用中長期國外投資,把利用外資與國內經濟結構調整、國有企業改組改造結合起來,鼓勵跨國公司投資農業、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對外商投資實行國民待遇,提高法規和政策透明度。
然而,入世已然近三周年的今天,面對外資進入中國零售業即將全面松綁的局面,卻有業界人士擔心:外資零售商在中國越加完善的空間布局會否控制“中國制造”的大量企業?當中國的第二產業受制于跨國巨頭的銷售網時,未來會出現何種出人意料的狀況?隆國強則認為,擔心和過度恐慌都沒有必要,重要的是在競爭中企業自身要有自我保護意識,安排好自己的生存和發展戰略,規避好競爭中的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