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力秋
著名經濟學家樊綱在由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主辦的“宏觀調控與政策取向”高層研討會上指出,對于中國的國有資產,絕不能搞俄羅斯式的私有化,不能搞平均分配。當前一些對國有企業產權改革的指責是對中國產權體制和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歷史進程的一知半解,是迎合一些社會情緒。在場的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石小敏說,樊綱的這番話可
以被認為是對“郎顧之爭”的間接回應。
樊綱認為,對國有資產管理的一個重要方式是實現國有資產在不同形態上的轉化,即我們所說的所有權的處置權。中國目前所有的對國有資產的買賣都不是私有化,而只是資產形態的轉換。當一家國有企業被賣掉的時候,從企業的角度來講是私有化了,但是國有資產并沒有私有化,只是資產的形態發生了變化,變成了現金形態和非經營性資產形態。從這個意義上說,國有企業的有進有退并不是企業的有進有退,而是國有資產的有進有退。國有資產的有進有退并不意味著國有資產消失了,而只是資產的形態發生了變化。
樊綱說,目前中國的國有資產管理目標是保值增值,應該說,從企業管理的層面上,從國家所有權的層面上,這個目標并沒有錯。但是,從長遠角度看,國有資產特別是國有經營性資產并不是永遠地越多越好。中國要搞市場經濟,這個市場經濟應該更多地建立在私人資本的基礎上,而不是更多地建立在國有資本的基礎上,過去那種通過國有企業來積累社會資本的歷史不能永遠持續下去,必須進行體制轉軌。而體制轉軌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實現大量國有經營性資產向非經營性資產的轉換。國外普遍認為,國有資產存在的意義就是兩點:一是通過國有企業或者說是通過政府的支出包括虧損的支出,創造一些私人企業難以創造的就業機會。二是國家在調整社會經濟結構方面可以通過國有企業來做一些私人企業不愿意做的事情。但中國目前的國有資產管理目標還存在較大的缺陷。
《市場報》 (2004年10月26日 第二十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