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雖然還有一個季度,但大局基本已定。2005年是“十五”計劃的最后一年,也是我國深化改革、保持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而關鍵的一年。因此,分析當前形勢,把握好宏觀經濟調控的方向和力度十分重要
中國社科院2004年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秋季報告會10月10日在京召開。十幾位知名經濟學家踴躍發言,對宏觀經濟調控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中國經濟分析與預測”課題組發布
了秋季報告。報告探討了宏觀經濟調控的三種可能結果,并分析總結了以往的宏觀經濟調整。
自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開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經經歷了數次宏觀經濟政策調整。包括1979-1981年,1985-1986年,1988-1989年,1993-1996年的四次旨在治理經濟過熱的緊縮性調控,和1998-2002年的一次旨在拉動經濟增長的擴張性調控。在過去的幾次旨在治理經濟過熱的緊縮性調控中,1985-1986年的那一次出現了“反彈”;1988-1989年的那一次出現了某種程度的“硬著陸”;1993-1996年的那一次較好地實現了“軟著陸”。這三次出現不同結果的宏觀調控具有比較典型的意義,經驗教訓值得我們深思,對搞好目前政策宏觀調控具有借鑒意義。
1985-1986年宏觀調控面對的形勢是,隨著農村改革的成功和改革向城市的推進,1984年經濟增長速度達到了15%以上的高峰。當時除了能源、交通、原材料供應仍然緊張,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不合理,預算外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偏大之外,比較突出的問題是,1984年下半年特別是第四季度對信貸資金和消費基金管理不嚴,貨幣發行超量。信貸增長過猛和工資獎金增長過快。由于供求關系的緊張和價格雙軌制的存在,以及受亂漲價等不正之風的影響,商品價格上漲,價格問題凸顯。
為此,我們采取了控制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加強物價管理和監督檢查,制止亂漲價之風;全面進行信貸檢查等一系列措施,進行宏觀調控。但是,由于受原有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投資饑渴癥、盲目擴張的沖動的存在,以及經濟體制改革的滯后,1985-1986年的宏觀調控進行得不徹底。雖然1987年形勢有所緩和,但是宏觀經濟運行很快就出現了反彈,其程度和影響遠遠超過了上次經濟過熱,不僅導致了嚴重的通貨膨脹,而且造成了社會的不穩定。因此,這次宏觀調控出現了“反彈”的后果。
引起1988-1989年這次經濟過熱的原因,既有上一次經濟過熱治理不徹底的遺留影響,也有上次宏觀調控后新出現的因素。上次經濟過熱的遺留影響主要表現在貨幣供給、貸款和固定資產投資的過高增長方面。1987年以后新出現的因素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農業生產連年徘徊,工農業增長比例嚴重失調;第二,由于承包制的實行,財政收入增長緩慢,1988年財政收入增長率不到10%;第三,企業自發漲價現象嚴重,流通環節秩序混亂,經濟環境不斷惡化;第四,在投資猛增的同時,消費基金也增長過快。
面對這些新舊問題造成的由于社會總需求大于總供給而引發的高通貨膨脹的問題,我們進行了又一次以“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為內容的宏觀調控。治理整頓的四個重要環節是:一、壓縮社會總需求,堅決執行緊縮財政和信貸的方針;解決好國民收入超額分配的問題。二、調整產業結構,增加有效供給,增強經濟發展后勁。三、認真整頓經濟秩序,克服生產、建設、流通、分配領域的嚴重混亂現象。四、深入開展增產節約、增收節支運動。
此次宏觀調控較多地依靠行政手段,各項措施得以較“充分”的執行,因而“一刀切”的現象比較普遍,造成1990年初開始出現了“硬著陸”的跡象。雖然高通貨膨脹被遏制住了,但是經濟增長速度也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滑。
1993-1996年宏觀調控面臨的問題是,20世紀90年代初伴隨著經濟增長加速,國民經濟運行逐步超越了其潛在增長能力。受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中各種因素的影響,經濟生活中出現了“四熱”(房地產熱、開發區熱、集資熱、股票熱)、“四高”(高投資膨脹、高工業增長、高貨幣發行和信貸投放、高物價上漲)、“四緊”(交通運輸緊張、能源緊張、重要原材料緊張、資金緊張)和“一亂”(經濟秩序混亂,特別是金融秩序混亂)的問題。在1993-1994年間,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曾高達61%,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率曾高達24%,這些數字都創下了改革開放以來的最高值。這些情況說明,宏觀經濟環境已經繃得很緊了,有些矛盾還在繼續發展,如果不抓緊實施宏觀調控措施,勢必造成社會供需總量嚴重失衡,通貨膨脹進一步加劇,甚至會引起經濟的大波動,影響社會安定。
總結前幾次宏觀調控的經驗教訓,此次宏觀調控一開始就強調了需要注意把握的三點原則:一是統一思想認識;二是著眼于加快改革步伐;三是主要運用經濟辦法,也要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和組織措施。較之1985-1986年和1988-1989年的兩次宏觀調控,此次宏觀調控的時機掌握上更為果斷一些。較之1988-1989年的宏觀調控造成某種程度的“硬著陸”,此次宏觀調控在調控力度的掌握上遵循的“適度從緊”的原則,也顯得更為成熟。既有效地抑制了通貨膨脹,又保持了經濟的適度快速增長,為較為成功地實現“軟著陸”創造了條件。
還應該指出的是,此次宏觀調控之所以能夠在1996年較為成功地基本實現軟著陸,其根本保證還在于,雖然當時處于經濟過熱的環境中,但是我們堅定不移地推進了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的的全面配套的經濟體制改革進程。1992年,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引下,黨的十四大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方向。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正是在十四大和十四屆三中全會精神的指引下,從1993年開始的全面配套的各項改革的不斷推進,使得這一次宏觀調控最終取得了比1985-1986年和1988-1989年的兩次宏觀調控要好的結果。
從2003年下半年開始的此次宏觀調控,可能導致宏觀經濟發展出現三種可能結果:一是宏觀調控得當,如同1993-1996年那次宏觀調控一樣,使投資過熱的部門和相關部門較好地實現“軟著陸”;二是經濟增長受阻,出現某種程度的“硬著陸”;三是調控不到位,回落后再次出現反彈。
1、抑制某些部門的盲目投資、低水平重復建設,保持宏觀經濟的適度快速穩定增長,較好地實現宏觀調控目標。
此次宏觀調控面臨的問題與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出現的經濟過熱有著明顯的不同。當時出現的問題是投資和消費的全面過熱,而目前只是投資過熱,同時有效消費需求仍顯不足。在投資的問題中,又不是全面的投資過熱,而只是某些部門的投資過熱,對農業和高科技產業的投資仍顯不足。目前價格上升水平尚明顯低于前幾次過熱時出現高通貨膨脹的程度。因此,一方面,“過熱”是局部性的,程度明顯低于前幾次,另一方面,面對的局面卻更為復雜,人們的期望水平比以前要高得多。
要想實現宏觀調控的較好效果,首先需要持以時日,切不可半途而廢。因此期望在較短時期內即可結束宏觀調控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在目前情況下,認為宏觀調控已經取得了完滿成功,可以結束了的意見,可以說,或者是天真的表現,或者是代表特殊利益群體的別有用心。
其次,只有堅持深化改革,才能取得宏觀調控的成功。我國宏觀經濟運行屢屢出現過熱是與原有計劃經濟體制中存在的種種弊端分不開的,因此只有堅持深化改革,才能保證宏觀調控的成功。
2、避免出現“硬著陸”。
在目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尚處于初步建立和進一步完善的時期時,如果宏觀調控力度掌握不當,過多地使用行政手段,會造成某種程度的“硬著陸”。
目前有一些值得警惕的跡象:某些行業的生產增長速度下降過快;工業產成品庫存明顯增加;企業間債務欠款拖欠日益增多;就業狀況得不到有效改善;銀行出現新的不良貸款的風險增大;企業流動資金偏緊;等等。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高度重視,任其發展下去,都會是導致“硬著陸”的導火索。
3、防止回落后再次出現反彈。
目前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積極性仍然很高,出現反彈具有內在動力,這是出現反彈的制度條件。這次宏觀調控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在調控政策的執行過程中要保護好各方面發展經濟的積極性,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現在已經采取了的重大措施,雖然使許多不符合產業政策和手續不全、違章違規的在建、擬建項目停了下來,但是由于目前投資仍在高位運行,價格仍呈上升趨勢,地方政府和企業的投資欲望仍然十分強烈,因此宏觀調控一旦放松,相當數量的已經停止的項目就會重新上馬,甚至出現新的低水平重復建設,而導致反彈。
目前國內蘊藏著相當數量的資金,具備著出現反彈的物質資金條件。首先,到目前為止,財政收入增長速度明顯快于財政支出增長,財政盈余數量可觀,上半年財政盈余接近2000億,同時在緊縮政策下財政資金的使用又必須受到控制;其次,今年以來銀行存款增長速度一直快于貸款增加,銀行存貸差不斷擴大,目前已接近6萬億元,銀行存在著使用好這些資金的壓力;再次,民間資本積聚,力量日益壯大,需要尋找出路。我們必須有效地引導好這些資金的使用,防止宏觀經濟回落后出現反彈。
從目前的形勢來看,確實存在著較大的出現反彈的可能。從一些有關的統計數字可以看出可能出現反彈的問題:首先,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上半年有較為明顯的下降,但是7、8月以來出現了停止下降、甚至略有回升的勢態。1-8月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0%以上,與GDP增長低于10%相比,仍顯過快。其次,8月份工業增加值一反此前五個月增速減緩的趨勢,同比增長15.9%,比7月增速提高了0.4個百分點。然而,最需要警惕的是,價格上升因素形成的壓力越來越明顯。(來源: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