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 為何讓投資者厭惡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23日 14:30 中華工商時報 | |||||||||
    龔為偉,常州人氏,現年60有5,從事證券投資已經10年,因為喜歡讀水皮雜談,因此將其耗時一月有余寫就的5000字長文寄到水皮處。龔先生自述,“文章較長也較尖銳(但都是實話),估計被刊用的概率極低,只是表達相當一批中小投資人的心聲,能起到這點作用就很滿足了”。龔先生的表述令水皮為之動容,細讀龔文更為老先生的辨析所折服,言辭看似偏激,實質中肯,為滿足龔文上網的愿望,現略作編輯,抄錄如下:
    中國股市:一個令絕大多數投資人厭惡的市場     9月9日,當上證綜指跌破1300點“鐵底”,次日,由新華社主辦的《上海證券報》頭版發表題為《拯救股市》的評論員文章尖銳指出,中國股市成為了一個令絕大多數投資者厭惡的市場。人們也許不會忘記,自2000年5月下旬起長達一年多的時間里,祖國大陸的主流媒體不斷報道臺灣股市暴跌,金融風暴逼近臺灣的消息。但此后不久就輪到大陸滬深股市暴跌,這一跌就是3年多。此時此刻,大陸投資人不禁感慨萬千!     眾所周知,股市是一個國家(地區)政治經濟的晴雨表。自中國股市建立以來的14年中,我國政治穩定,經濟持續高增長,特別是最近幾年,全球經濟慘淡經營,惟獨中國經濟一枝獨秀。然而,中國股市并未隨著政治穩定和經濟高增長而步步揚升,反而出現3年多來的不斷下跌。與2001年6月13日的歷史峰值相比,上市公司從1209家增加到1471家(截至2004年9月13日),但市價總值損失高達1.8萬億元,其中A股流通市值猛降6500億元,投資人特別是數千萬中小投資者遭受巨大損失。今年2月1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也未能挽救節節下挫的滬深股市。有人不無感慨地說,在中國,一幫不懂市場經濟的人,卻在管理和運作一個市場化程度極高的股市,這個市場能搞好?那才怪了!     股權分置無疑是背離市場經濟法則及其運行規律的,但股權分置在中國有其歷史背景,因而不應指責當年股權分置的設計者。問題是,十幾年后,隨著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當政府和管理層意識到解決股權分置“迫在眉睫”時,如能依據市場經濟法則,遵循價值規律,以保護為中國股市作出巨大貢獻的最廣大投資者利益為宗旨,那么解決類似股權分置這樣的歷史重大遺留問題,從而實現市場平穩過度,并實現市場參與各方多贏是大有希望的。     遺憾的是,我們的政府和管理層,既是股權分置的設計者,同時又是國有股的擁有者(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最大老板);因而,政府和管理層在解決股權分置,制訂國有股減持、流通等一系列涉及財富重新分配的敏感問題上勢必繼續背離市場經濟法則,與民爭利。其結果是嚴重損害社會公眾股股東權益,動搖投資大眾信心,股市暴跌勢在必然。     股市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優化資源配置。在西方,股市造就了相當一批發展前景好,競爭力強,回報股東優的跨國公司,而這些公司所在國家大都成為經濟強國。     反觀中國股市,自建立之日起,便被定位為,為“國企解困”服務的市場。正是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多年來,一大批不符合上市條件的國企喬裝打扮混入股市。對此,早在1997年6月16日,有識之士便在《人民日報》頭版撰文指出,由于種種原因,至今上市熱潮仍愈演愈烈。為了上市,可謂千方百計,不計成本。這種長期爭上市的現象,在國際上是少見的。文章接著說,相當一批企業把搞股份制等同集資手段……進而把上市募集的資本金看作為“不必還本的無期貸款”。代價如此低廉的資金,誰人不爭?……由此容易產生越軌舉動,出現虛假行為……文章還一針見血地指出,上市后往往換湯不換藥……根本無法按招股說明書運作。因此其所作所為必將危害企業,危害市場,危害投資者。就在這篇文章發表后的第3天,《人民日報》經濟視點欄目又刊登記者題為《穩妥發展直接融資》的文章說,一些專家認為,發行股票、債券固然可以改善企業的負債結構,降低銀行的不良資產,但并不必然帶來企業經濟效益的好轉和經營機制的改變。在當前融資行為不夠規范,企業資信狀況不太理想,社會信用觀念不是很強的情況下,不顧現實條件,盲目大力發展直接融資,有時會帶來比間接融資更大的風險。     毫無疑問,今天中國股市的窘境,與長期“大干快上”的指導思想密不可分。而一個“大干快上”的股市必然導致優化資源配置功能異化,股市成了國企和上市公司最大的圈錢場所以及盤剝老百姓的最大市場。事實上,目前中國股市幾乎所有功能都已喪失,惟有圈錢功能越來越紅火,難道不值得反思?如今中國股市淪為一個令絕大多數投資者厭惡的市場。不知政府高層和監管當局對此評價作何感想?!     其實,與中國股市有著同樣悲慘命運的還有中國郵市。原因是政府將股票、郵票當作人民幣第二在印制、發行。     如果說上市公司是股市的基石,那么公司質量又是基石的基石。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上市公司從股市募集資金超過8000億元。無須還本付息的巨額資金并未使上市公司做大做強。而一年優,二年平,三年虧,四年ST卻成為眾多上市公司的真實寫照。不少企業和上市公司無法在經營業績上取勝,于是,造假圈錢成了這些企業騙取上市資格和混跡于股市的惟一法寶。而政府主管部門或地方政府參與造假更是層出不窮。早在1999年6月16日,原財政部副部長張佑才在全國會計師(審計)事務所改制工作會議上就指出,當前會計市場的核心問題是作假。上市公司包裝成為“偽裝”,“政府授意,企業編造,事務所視假為真或通同作弊”情況相當普遍,并呈發展態勢,已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見1999年6月22日《服務導報》)。3年后的9月10日,《上海證券報》、《拯救股市》的評論員文章又一次指出,有研究人員曾對滬深兩市1300多家上市公司進行統計,發現含金量高,值得投資的上市公司僅占上市公司總量的1/10……相當一部分上市公司的誠信度很低。坍塌的基石必然動搖投資大眾的信心。     由于多數上市公司經營業績每況愈下,根本無法回報股東。即使盈利較好的少數公司,現金分紅也是少而又少,甚至不分配。盡管回報股東極少,但在政府和管理層寬松政策的支持下,上市公司圈錢胃口卻越來越大,少則數十億,多則上百億元,圈錢手法更是不斷翻新,配股、增發、發轉債、整體(分拆)上市等惡性圈錢令投資人不堪重負,紛紛逃離市場,股市哪能不暴跌?!     人們注意到,上證聯合一項研究報告表明,美國上市公司平均18.5年才配股一次,增發數量也極少,時間間隔也相當長(見2002年3月26日《中國證券報》)。不難想象,監管當局之所以嚴把再融資關口,無疑是為了保證上市公司質量和維護投資人利益。中國投資者不禁要問,近年來,政府和管理層不斷引進成熟市場的許多監管理念和做法,為何不借鑒美國嚴格上市公司再融資機制,以遏制中國上市公司圈錢潮?!     我國證券市場與境外證券市場的另一主要差異是,上市公司、中介機構、券商、機構投資者(包括基金)、交易所等,大都為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而監管機構又從屬于政府(正部級)。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一群體的利益是一致的。因而,政府和管理層在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政策等時,大都有意無意向這一群體傾斜。很顯然,這樣一個市場,真正意義上的“三公”原則就很難體現(見2003年11月15日《證券市場周刊》第4頁《也談境內外證券市場之差異》一文)。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中國股市建立以來,占市場90%以上的廣大中小投資人虧損累累,合法權益屢遭侵害而得不到有效保護。正因為如此,中國股市成了絕大多數投資人厭惡的市場便不足為奇。事實上,在中國股市這樣一個組成結構的市場,將保護中小投資人權益作為工作“重中之重”來抓,只是一種姿態,很難落到實處。     如今,絕大多數中小投資人并不要求政府和管理層給于特殊待遇并保證他們在股市都能賺錢。只希望在一個公平、公開、公正的市場里,與政府控股的券商、機構投資者(包括基金)等公平競爭;當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能得到有效保護。然而,中國股市幾乎所有政策法規并不關心中小投資人權益,即使政策法規有規定也只是停留在字面上,而法律的天平也極少向中小投資人這個市場中最大的弱勢群體傾斜。     美國股市作為全球成熟市場的代表,其監管和司法當局對中小投資人的保護給中國股票投資人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比如美國山登公司1995年—1997年的年報虛報收入,詐騙股東,投資人經歷長達3年的訴訟,2001年8月28日,法院作出判決,股民獲得31.85億美元的巨額賠償(見2001年12月《新財富》)。相比之下,紅光實業、鄭百文、藍田股份、銀廣夏等,造假上市,虛假利潤給成千上萬中小投資人帶來的巨額損失至今得不到應有賠償。     中國證監會規劃委員會委員波濤先生,2003年10月20日在《中國證券報》發表題為《股市走入困境的根本原因是不能公平對待二級市場投資者》的長篇研究文章。文章極具說服力的以大量數據并配以多幅圖表向公眾顯示,自中國股市建立以來,國家財政、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股東、券商、證券投資中介機構、基金管理公司這五大類市場參與各方都各自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利益,獲利總額高達1.7萬億元。而二級市場投資者對國內A股市場從1992年以來的“預期投資收益”為虧損8909.79億元。如此強烈反差的數據,怎么不令絕大多數投資人厭惡中國股市!     中國股市走過的14年風雨歷程深刻揭示,一個不能代表最廣大投資人利益的市場必將陷入困境乃至走進死胡同。近日,筆者重讀《人民日報》1999年6月15日頭版題為《堅定信心規范發展》的特約評論員文章引發頗多思考。不難看出,在二十世紀行將結束之際,我們的政府和管理層多么希望通過一篇頂級權威文章,堅定投資大眾信心,將一個規范的,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證券市場帶入二十一世紀。但令政府和管理層始料不及的是,進入新世紀,特別是最近3年多,中國股市連連大幅下跌,廣大投資人對股市的信心幾乎喪失殆盡。筆者以為,與其說對市場失去信心,倒不如說投資人對管理層的一系列股市政策信心不足,再具體地說,投資人對“一幫不懂市場經濟”的人管理和運作的股市失去信心!     9月13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要求,抓緊落實《國務院關于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受此消息鼓舞,滬深股市僅5個交易日便暴漲16%以上。但多數中小投資人仍然謹慎面對突如其來的暴漲行情,因為類似這樣的暴漲,而后又是綿綿不斷下跌的股市投資人已經歷多次,虧損一次比一次加大。很顯然,重振投資人信心決非易事。     中國股市何處去?誰來拯救中國股市?!已成為經濟和金融領域關注的焦點。     筆者以為,中國股市未來發展似有兩條道路可供選擇。     一是繼續“大干快上”為國企解困服務;而政府和管理層繼續與國有或國有控股的上市公司、中介機構、券商、機構投資者(包括基金)等“團結、戰斗、勝利”在一起,使“國有股市”繼續成為上市公司的圈錢場所。顯然,這個無視投資人權益的市場必將繼續令絕大多數投資人厭惡,并最終導致投資大眾信心崩潰,股市崩盤,從而危及國家經濟和金融安全。屆時,承擔股市風險的不僅僅是7000萬投資人,也許整個社會都會為之付出沉重代價。     另一條道路是,政府和管理層以最大的勇氣和決心,徹底轉變監管理念,回到市場經濟的軌道上來,將保護最廣大投資人權益放在監管工作的首位,加速貫徹落實投資人寄予厚望的“國九條”,使投資大眾真正感受到政府和管理層開始關注和保護他們的權益。比如管理層實施更為嚴格的再融資機制,寶鋼、華夏銀行(資訊 行情 論壇)等最新圈錢計劃被緊急叫停;類似電廣傳媒(資訊 行情 論壇)“以股抵債”這種赤裸裸掠奪中小股東血汗錢的所謂金融創新被立即廢止;銀廣夏等造假公司及其相關責任人受到嚴懲,投資人獲得應有賠償。凡此種種,如果政府和管理層在短時間里為拯救股市采取強有力措施,那么恢復投資大眾信心無疑是有希望的。     其實,保護中小投資人就是保護證券市場,正如史美倫女士所指出的,一個市場的活力是由中小投資者提供的,因為他們是這個市場人數最多的群體。我時常強調,要是投資者對市場沒信心,不進來,其它的再怎么發展也作用不大(摘自2002年第二期《財經》)。人們期盼,我們的管理層能早點明白這一簡單道理。     水皮認為龔文最有價值的分析在于對上市公司“大干快上”的評論,形象、生動、深刻,尤其引用1997年人民日報的評論員文章堪稱精彩,如果尚福林同志能讀到此文,希望能有所啟發。投資者對市場的厭惡,其實是“愛之深,恨之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