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紐約商業交易所原油期貨價格創歷史新高,每桶達55.33美元。
“近半年來,國際油價走勢極不平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研究所期貨室主任廖英敏介紹說,今年3月紐約原油期貨價格還一度在37美元左右徘徊,到了6月1日,就上漲到42.33美元,創下了紐約商業交易所1983年開辦石油期貨交易以來的最高價,6月中旬油價曾小幅下跌,6月14日跌至每桶38.08美元,隨后又開始繼續上漲。8月13日,突破每桶45美元,10月中旬,
原油期貨價格漲至55美元,再次創下歷史新高。
國際原油期貨價格上漲,將如何影響我國的石油市場?我國應該采取何種措施,緩解由此帶來的成本壓力?記者為此采訪了有關專家。
期貨價格如何影響消費價格
事實上,當前每桶55美元的原油期貨只不過是一種產于美國西德克薩斯州、在紐約商品交易所上市的輕質低硫油簡稱WTI。中鋼期貨公司的研究員陳玲慧說,在期貨市場上,它只不過是全球諸多石油期貨品種如英國布倫特原油期貨、亞洲迪拜原油期貨中的一種,在現貨市場上很少參與國際流通。
“這樣一種原油期貨的價格變動,之所以能牽動全球神經,是因為目前全球貿易商都以此期貨價格作為現貨貿易的定價基準之一”,陳玲慧解釋說。廖英敏也表示了類似觀點“期貨市場上的原油期貨價格,是眾多交易者對未來原油供求趨勢變化的預期,反映的是未來原油價格的走勢。”
雖然原油期貨價格的波動影響到了消費價格,但是廖英敏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明確表示“原油的期貨價格不管高低,并不是真正的消費價格。”事實上,我國國內油價的調整是根據世界三大石油市場上一個月的油價變化幅度來制定的。只有在幅度超過8%的情況下,油價才會進行調整。
油價上漲的原因
一些西方國家及其機構、媒體將油價上漲歸罪于中國和印度等亞洲國家,稱這些國家經濟的顯著增長大幅提高了國內石油消費需求,致使國際石油市場價格高漲。
其實早在十年前,這種“中國能源威脅論”的觀點就曾被一些西方國家別有用心地提出,而事實已經證明這種觀點是一種謬論。
年初以來,美國、歐洲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經濟出現了顯著的復蘇,這些國家的石油進口和消費量要比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多得多。據統計,目前美國每天的石油進口量約為1220萬桶左右,而中國目前的石油日消費量和進口量則分別只有600萬桶和200萬桶。
與以前的歷次油價上漲原因不同的是,目前油價的攀升主要是全球經濟復蘇導致需求上升所致。高世憲說,石油也是一種戰略儲備物資,一系列因素都會推動價格的上漲。世界石油剩余生產能力所剩無幾導致產量難以迅速增加,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影響油價的能力下降,是油價難以回落的重要原因;地緣政治局勢動蕩導致市場對原油供應中斷的擔心加劇,也對油價攀升起了推動作用。
在這種市場形勢下,以及對沖基金等投機資金在石油市場上的炒作,油價自然就會失控上漲。“今年復雜的石油市場形勢受到了國際投機者的關注,為石油投機創造了條件,吸引了大量的投機資金炒做原油期貨,加大了原油價格劇烈波動的風險性。肯定地說,50多美元一桶的油價中有一部分是投機產生的泡沫。”廖英敏說。
如何應對油價上漲
與國際其他企業相比,我國企業分散和回避原油價格風險的工具和手段有限。油價波動對我國經濟穩定性造成的危害更大,因此,我國需要積極應對高油價和油價劇烈波動風險帶來的雙重影響。
據專家預測,如果油價長期保持在每桶50美元高位運行,中國僅進口石油一項就要多花約90億美元。為緩解油價上漲帶來的巨大成本壓力,高世憲所在的發改委能源經濟與發展戰略研究中心提出了以下應對措施提高石油利用效率,節約石油資源,大力開發、推廣石油替代能源,降低國民經濟對石油的依賴程度;加強國內石油勘探開發,增加國內石油供應,減少對國際石油的依賴程度;多元化進口石油,降低由于地區局勢造成的油價波動;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積極參與國際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力爭掌握更多的國際油氣資源,提高抵御高油價風險能力;建立國內石油期貨市場,參與國際石油期貨交易,提高在國際石油定價中的地位和影響力;加快石油工業體制改革,逐步建設石油市場體系,逐步形成統一規范、競爭有序的市場機制。
作者:何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