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銀行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匯率穩(wěn)定對國內外都雙贏 專家稱人民幣不必升值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20日 10:57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10月20日電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今日在《證券時報》撰文,稱短期內人民幣升值對中國經濟的發(fā)展不利。

  左小蕾說,事實上,人民幣近期的升值的壓力與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的貶值壓力有許多相似之處。

  首先,兩次的壓力都來自外部環(huán)境,1997年中國所有有貿易關系的東南亞國家貨幣大幅貶值,幾乎國際社會在開始的時候都認為中國不會也頂不住強大的多米諾骨牌效應。今天,不可否認人民幣的升值壓力主要也是來自外部。在一個開放的經濟體中,匯率是一個內部和外部兩者平衡的均衡價格,匯率體系要調整兩者的平衡,絕對不能因為內部或者外部單一壓力,而改變匯率現狀從而導致另一方面更大的不平衡,弄得不好會成為金融危機的導火索。

  其次,從技術上來說,在對人民幣如此高升值的預期中,貨幣的升值應該是出其不意、一次到位,不留任何想像空間。但是人民幣近期不可能大幅度升值,因為出口退稅率下調,和許多所謂“反傾銷”的非關稅壁壘,中國的出口增長空間會受到很大的限制,人民幣大幅升值會重創(chuàng)出口,而出口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正越來越大。如果僅做一個小幅度調整,則會帶來更大的升值預期,會吸引更多的非直接投資資本的流入,制造更大的外部的不平衡,甚至會制造虛假繁榮,誤導經濟向非理性方向發(fā)展。就像當年如果人民幣被強行貶值一樣,除了引發(fā)新一輪的連鎖貶值以外,不會對人民幣的相對價值有任何改變。當年日本在“廣場協(xié)議”的壓力下升值,日本人絕對不想升值到1美元比78日元的水平,但就是匯率調整不容易把握一次性到位,帶來更高的升值預期,最后導致“過度升值”,重創(chuàng)日本經濟達十數年之久。

  更重要的是由于國內財政的不平衡的現狀,包括巨大的銀行壞賬,社保基金的缺口,政府債券發(fā)行累積的國內債務,還有巨大的創(chuàng)造就業(yè)的壓力,等等。這些在某種意義上都是財政赤字,動手解決任何一個這類問題,所隱含的都是人民幣貶值的內部壓力。

  其實細分來自國外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日本為了更大的利益嚷嚷得比較大聲,但實際中日貿易日本是順差,他們沒有太大的施加壓力的籌碼;歐洲比較中立;美元如果近期走強,可能會降低國際社會的人民幣升值預期。美國政府實際也在權衡人民幣升值對美國經濟的利弊,所以美國的學界政界也有許多不同的聲音。在目前的內外經濟形勢下,人民幣升值未必能解決一些發(fā)達國家提出的勞動力套利的問題,也未必能改變外部各種利益聚集起來的人民幣升值預期,未必能統(tǒng)籌國內的各種不平衡,所以人民幣升值可能不是解決目前外部問題和內部問題的最佳方案。人民幣匯率暫時的穩(wěn)定對中國和國際社會可能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所以近期處理出口增長和外匯積累快速導致經常項賬戶和資本賬戶下盈余的外部不平衡的手段應該是減少一些出口退稅、用外匯注資國有銀行、鼓勵資源型能源型的產業(yè)向海外直接投資,鼓勵較成熟的企業(yè)向海外發(fā)展等等,而不是輕易地調整變化人民幣匯率。利率管理浮動體制的浮動區(qū)間的逐漸擴大或者是一籃子貨幣的“聯席匯率”體系可能是匯率機制中長期改革目標。

  至于如果利率提升也會帶來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問題,我以為現階段也不必過慮。因為在政府大力度進行宏觀調控的情況下,所有分析都認為中國經濟增速將要放緩,這樣對海外投機性質的熱錢而言,得到的就不僅僅是人民幣價值更高的信號。

  對于外國投資者來說,現在中國的宏觀經濟情況與年初大不相同,宏觀調控中還有許多不確定的因素。不論是外資銀行還是國際投資者,投機人民幣的風險大增,因此會非常謹慎。從現在的情況看,美聯儲從6月到8月連續(xù)三次提高利率,這也會部分抵消利率提升帶來的人民幣升值的預期,減少資本大量流入的負面影響。(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






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中超俱樂部醞釀大變革
阿里漢下課幾成定局
北京新交法聽證報告
考研大講堂 報考指南
2004中華小姐環(huán)球大賽
京城劣質樓盤備忘錄
調查:南方周末創(chuàng)富榜
安妮寶貝筆記連載
全國萬家餐館網友熱評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