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報記者 祁和忠 發自上海
由于前一天倫敦金屬交易所三個月銅價再度出現大跌,由2840美元/噸大跌至2783美元/噸,10月19日上海期貨交易所期銅主力合約0401立即跟隨下跌,最終以26440元/噸收盤,跌幅達600元/噸。截至10月18日收盤,在本輪從10月11日開始的大跌行情中,上海期銅累計最大跌幅為9.9%,國際市場則是13%;上海期銅單日最大跌幅為4%,國際市場則是11%。
業內人士稱,這輪行情中最重要的一個特點是“上海規則”主導下的市場運作模式開始發揮其國際影響力。早在9月中旬國際金屬期市價格正處在連續上漲時期,上海期貨交易所已提前預見到其后可能出現暴跌行情,多次召開會議研究形勢,認真分析了過去40年國際金屬期貨市場歷史交易數據,并在此基礎上認為,不僅要加強防范價格快速上漲的風險,而且要特別關注國際金屬期貨市場可能出現牛市末期的脆弱性和風險傳遞效應。9月下旬以來,上海期交所相繼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強化風險控制,例如在9月21日將銅期貨保證金標準從5%提高到6%,有效起到了給市場“降溫”的效果。通知公布后兩天內銅的總持倉減少4萬手,一些風險防范意識較強的期貨公司將向客戶收取的保證金提高到10%;在國慶長假后,針對國際國內銅期市風險明顯加大的征兆,再次將保證金標準加到7%等。
上海期貨同業公會會長錢榮金認為,這正是由于上海期交所前期預防工作扎實,部分投資者提前在價格高位釋放了部分交易風險,國內價格相對國際價格提前進行回調修正,并令國際投機基金短線多頭交易無法實現預期的交易目標,最終迫于各方面壓力出局。
對于此次突發行情,期貨分析師楚才表示,第一,中國市場的影響力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定價地位已經越來越牢固。滬銅價格不但是國內銅市場價格的關鍵參考,也左右著全球銅價的走勢,其地位得到了公認;第二,投資者要高度重視滬銅市場的走勢變化,改變以前僅僅關注倫敦和紐約銅的交易狀況的分析思路,把重點放在對國內市場的研究上。
《國際金融報》 (2004年10月20日 第三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