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轟轟烈烈的各種展會中,究竟有多少對相關行業的發展有拉動作用?作用能有多大?不專業的主辦者對不專業的參展商不加遴選,對不專業的觀眾不挑不揀,展會服務設施不齊全,城市接待能力有限,如此展會不僅難成市場走勢的“風向標”,更擔不起經濟發展“助推器”的重擔。
———編者
奇
武漢車展無節制 一個月展3回
本報記者 榮先明 實習記者 張孟君
武漢的車市,從沒有像今年10月這樣熱鬧———三大“車展”在武漢國際會展中心輪番登場,9月30日—10月7日第二屆華中車展、10月15日-19日武漢國際汽車工業及零部件展、10月29日-31日武漢國際專用汽車及零部件展,人們應接不暇,展會成了車市的主旋律。
熱熱鬧鬧的第二屆華中國際車展在香車與美女的簇擁下結束了。從參展規模、參展車型和數量看,雖與京滬車展相比尚有差距,但它終歸率先在武漢扯起了商業化車展的大旗。7天車展結束后,業內人士點評道,武漢車展要達到更高水平,仍有許多功課要做。
首先是服務意識還沒到位。這一點也許外地游客感受更深。來自鄭州的黃先生對記者抱怨,買票太難,展會現場沒有設立為這類游客解決難題的服務區。而廣州等地車展均與郵政快遞185合作,為參觀者提供快捷便利的電話和網絡訂票送票服務,同時在現場開設服務臺,可方便外地游客購票。
其次,車展難擺脫“展銷會”影子。盡管本次車展得到國內“三大”、“六小”汽車企業的大力支持,力求辦成有區域影響力的車展,但仍無法擺脫“制造商搭臺,經銷商唱戲”的舊模式,甚至還有的展位背離了車展主題,出售各種小商品。不少參觀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都表示“不太過癮”,參臺上真正意義上的新車少之又少。本屆車展雖號稱國際性,但不少國際汽車巨頭均告缺席。
武漢三大車展輪番登場,刺激消費“救市”也罷,推動行業水平提升、融入全球汽車產業鏈也罷,表面上將車市鬧得沸沸揚揚,但車展“撞車”現象,引起了有關方面的關注。
有關專家指出,武漢車展,目前不論從其基礎、規模和影響來說,都無法與北京、上海等地相比。而這些國際性大都市都有“自知之明”,它們每兩年才舉辦一屆“國際車展”。惟獨武漢人“聰明”,膽大到要在40天之內舉辦3個車展。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自不必說,這種過多、過濫的車展,不僅會造成資源的浪費,更難以達到車展預期的效果。
三個大型車展都在武漢舉辦,讓不少汽車廠商捉摸不定。武漢本地的汽車企業中譽汽車負責人表示,由于車展間隔太短,會造成汽車企業重復投入,中譽只能選擇其中一個。
據了解,北京、廣州、東莞等地的車展也經歷過由“一哄而上”走向市場整合的過程,目前北京車展已實現農展館與國展中心合一,廣州也已由“一城兩展”走向統一。專業人士普遍認為,地方城市出一個品牌展會本就很不容易,而在一個月內同一地點出現三個車展很不正常。車展重復舉辦不僅加重企業負擔、浪費資源,還給人們帶來武漢會展市場較混亂的不好印象。
記者獲悉,湖北省政府和武漢市政府近日共同做出決定,武漢明年將只辦一個上規模上檔次的車展。
怪
農交會變農貿市場 參展商倒苦水
剛剛在北京落下帷幕的第二屆國際農產品交易會短短5天吸引了幾十萬人的光顧。除經銷商等專業人士外,許多北京市民也紛紛前往。透過紅紅火火的展會,不少人困惑:這里究竟是專業的農業成果展示交易場、還是農貿市場?
10月13日,記者來到北京農展館,發現來這里采購的普通市民多過專業的經銷商,到處熙熙攘攘,真像進了一個品種齊全的農貿市場。展會門口,幾乎所有人都手提大包小包滿載而歸,有的甚至帶上了拉行李用的小推車,里面有米、有菜,有吃有喝。一位中年婦女一邊展示著剛買的德州扒雞、東北大米等,一邊告訴記者說:“我要是能拎得了還會買更多呢!”。
在水果展廳里,一個展臺前正在發放免費品嘗的梨塊。工作人員不停地忙著切梨也難以招架眾人伸手搶拿的速度,展臺前擠作一團。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開展才兩天,帶來的梨連送帶賣都快沒了。
在這熱鬧景象不遠處的一個展位卻門庭冷落。這是一家來交易會展示其進口漿果種子并尋找合作伙伴的公司,展臺上只有空空一張桌子和幾幅各種草莓、藍莓的圖片,參展商王先生無奈地告訴記者:″我帶來的草莓樣品在開展第一天就被你一手、我一手地搶光了,攔都攔不住。本來這些樣品都是展示用的,有合作意向的人還沒遇到幾個,來吃東西、找便宜的人倒是不少。″
為領取一個免費贈送的桔子,人們排起長隊;一種每公斤近40元價格的新品種大米,剛剛蒸熟了一鍋米飯,還沒顧上展示,就被吃個精光……混亂的場面、不對口味的觀眾傷了那些遠道而來的專業參展商。山東一家果業公司的負責人滿臉困惑,我們大老遠帶來這些農產品,是為了展示農業成就和洽談貿易的,怎么變得好像是來趕集賣貨了?
在與參展商的交談中記者了解到,不少參展商不愿違背政府的意愿,出錢出力,遠道趕來。對他們來說,交易會成了單純的展示,花錢不討好。一家參展的湖北水產公司的負責人說,我們公司的水產品出口都供不應求,本來沒必要來這里尋求買家。我們只參加一些更專業的交易會。但是這是省政府組織的,不得不來,由于都是自己出資,分散展示,效果也不怎么好。一家東北大米生產企業的負責人也表示了同樣的不情愿:“每年都得自費參加好幾次政府組織的展會,這些錢花出去都聽不見響。”
據了解,這次農交會共有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550家企業參展,其中有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197家,美國、日本、法國、澳大利亞、烏克蘭等13個國家的25家企業和貿易協會也參加了展覽,這比第一屆的規模大了很多。可是光靠政府的行政安排,是調動不起企業和市場的積極性的。怎樣才能辦成一個讓參展商自愿踴躍報名的展會,怎樣提高展會的專業化程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本報記者 張晶晶 實習生 朱虹)
《市場報》 (2004年10月19日 第三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