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節七天我在單位值了三天班,從8日起我要到青島休假一周。”在北京報業集團供職的蘇葳說,“我先生很高興能繼續和孩子在一起,他9月底已經到歐洲休過兩個星期的年假了。”
像蘇葳夫婦這樣的旅游者,正在通過有意繞開旅游高峰期,使得中國的黃金周“前推后移”成“黃金月”。
中青旅出境部總經理孫常偉說,在過去的十幾個黃金周里,除了去年“五一”遭遇非典的特殊情況外,每個黃金周的前月中下旬始終是游客參團報名的集中時期。但是今年并沒有出現這種火熱的情況,相反更多的游客調整休假時間,選擇10月中旬淡季出游,因此整個10月的游客數目比往年增多。
據初步統計,各家旅行社在9月推出的“歐洲游”新線路基本并沒有像當初新馬泰或澳洲那樣的火爆場面。“其實這不是壞消息,歐洲旅游業和民航業的福音是黃金周轉變為黃金月、黃金季、黃金年,因為過于集中的旅游者在給當地接待能力形成巨大壓力同時,對全年收入的影響有限。”奧地利航空公司的銷售總監任軍說。對包括奧航在內的歐洲航空企業而言,中國旅游大軍的均衡出行,是改變黃金周期間運力“捉襟見肘”、節后上座率綽綽有余局面的最佳方案。
記者從各家旅行社得到的情況大致相同:今年“十一”前后1個月的報名情況較往年相對平衡。老年游客有計劃地避開了黃金周旅游高峰,而在眾多跨國機構任職的工作人員,更愿意充分利用帶薪休假制度的方便。
統計顯示,“五一”“國慶”和春節所在的月份是一年中全國消費品零售總額最多的月份,然而相鄰的月份又是最少的。世界各國的經驗表明,一個國家的福利水平取決于該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休閑時間過于集中,既導致了吃、住、行環節上的擁堵,也引起了“黃金周”提前預支后幾個月的消費。專家認為,黃金周向“黃金月”轉化,說明居民旅游消費更趨理性,他們更愿避開消費高峰期,在降低支出成本同時獲得更大的消費效用的滿足。著名旅游經濟學家魏小安指出,中國旅游“黃金周”開始前移后推向“黃金月”延伸,是中國假日經濟走向成熟的標志,也是其必由之路。
他說,一年365天單靠21天的長假并不能長期支撐“假日經濟”。對民航、旅游、酒店、景區而言,黃金周向前向后的均衡化延伸,是較為理想的前景。當然這有賴于消費者的更加理性化、中國休假制度特別是帶薪休假體制的健全、以及更加人本化的勞動法規的貫徹執行。相關文章:黑龍江:個性游受寵
重慶:“錯季旅游”火起來
澳門:“個人游”淡化黃金周
作者:錢春弦
(來源: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