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通過參加牛津經濟研究所主辦的世界經濟研討會,本文綜述了研討會專家的主要觀點并適當兼顧OECD、IMF組織近期報告。在此基礎上,分析了當前世界經濟發展動向和若干特點,進一步探討了世界經濟運行當中可能存在的潛在問題。
近日,應牛津經濟研究所邀請,駐英國使館經商處派員赴牛津大學出席了世界經濟專家研討會。現將專家主要觀點做一簡要綜述。
一、牛津經濟研討會基本情況
牛津經濟研究所成立于1981年,是一個主要致力于研究世界經濟和英國經濟的獨立研究機構。該研究所擁有強大的經濟數據庫,以創建獨特的數量經濟模型,進行中期經濟預測而聞名。其研究人員來自牛津大學各學院以及相關研究機構。牛津經濟研究所不定期發布研究報告,召開各種類型的經濟研討會。
本次世界經濟研討會為牛津經濟研究所主辦的季度研討會。共有7位專家作了主題報告,內容涉及美國、歐盟、日本以及英國經濟展望,中國經濟與印度經濟的前景比較,大選前后的經濟政策走向等等。研討會采取問答方式,最大的特點是以經濟數據講解經濟現象,以經濟指標剖析經濟增長動向,定量分析多于定性分析,從而很有針對性和啟發性。研討會期間,駐英國使館經商處的同志積極參與了有關世界經濟及中國經濟問題等議題的討論,總體收獲較大。
二、如何看待2004年世界經濟發展動向
(一)世界經濟
與會學者認為,盡管第二季度的宏觀經濟數據不太理想,但今年全年世界經濟將實現快速增長,甚至可望出現近30年來最快速增長。因國際油價持續走高,2005年世界經濟則可能增長走低(見表1)。表1世界經濟增長一覽**單位:%2003年2004年 2005年 2006年世界經濟 2.8 4.2 3.6 3.3世界經濟(I)*3.8 5.1 4.5 4.2OECD成員2.0 3.5 3.0 2.7G7成員 2.2 3.4 2.8 2.5美國 3.0 4.33.7 3.1日本 2.5 4.3 2.41.9歐元區 0.5 1.8 2.2 2.4歐盟(原15國) 0.8 2.1 2.42.4德國 -0.1 1.4 1.9 2.0法國0.5 2.5 2.4 2.6英國 2.2 3.4 2.8 2.3中國 9.49.1 7.9 7.2俄羅斯 7.3 6.9 5.44.8印度 7.1 6.7 6.5 7.8巴西 -0.2 3.73.93.7說明:*以2000年購買力平價計算。**2004-2006年為預測數字。資料來源:牛津經濟研討會會議材料。
牛津經濟研討會對世界經濟的看法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基本一致。9月底,IMF發布秋季《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測2004年世界經濟增長5%,為近30年來最強勁的增長,而2005年世界經濟增長4.3%,但仍然高于世界經濟4%的長期增長水平。
(二)三大主要經濟體
1、美國。美國是世界經濟的火車頭。美國以外的其它大型經濟體沒有能力為世界經濟創造持續增長的國內需求,也就是說世界經濟仍在依靠美國經濟的好壞特別是消費需求情況。因此,觀察世界經濟發展動向,首先要觀察美國經濟動態。
一般認為,在經歷了去年秋季和今年夏季的經濟下沉后,美國經濟會重新走上正常軌道。從制造業和服務業指數看,ISM指數都在50以上。8月份盡管消費者信心指數下滑了7.5個百分點,但仍維持在98.2的水平。
下半年美國經濟增長的威脅來自貿易赤字。美國商務部發布貿易統計數據,盡管預計美國的貿易逆差將保持穩定,但6月份美國貿易赤字單月還是創下凈增88億美元逆差的紀錄,達到558億美元。其中,出口928億美元,是2001年9月份以來單月金額最低的;出口下降4.3%,降速為近3年來的低點。同時,由于石油價格高位運行,6月份美國進口1486億美元,增長3.3%。
貿易收支狀況惡化就意味著美國下半年經濟增長預期將被向下修正至3.7%。這一修正將進一步證實美國的就業數據,因為今年以來絕大多數月份美國的失業率一直維持在5.6%。據美國勞工部統計數字,7月份美國非農業領取薪金人數增加3.2萬個,遠低于市場預期值24萬個。同時6月就業增長由11.2萬降至7.8萬,5月從23.5萬降至20.8萬。就業數據表明,美國經濟并沒有如同預期那樣強勁增長。表22004年上半年美國月度經濟數據單位:%,億美元工業產出失業率 物價指數 消費者信心 貿易差額1月 0.6 5.6 0.5 97.74522月 0.8 5.6 0.3 88.5 4523月-0.1 5.7 0.5 88.5 4664月 0.5 5.6 0.293.0 4815月 0.9 5.6 0.6 93.14696月 -0.5 5.6 0.3102.8558說明:除非特別指明,表中數據一般指月度環比增長。資料來源:牛津經濟研討會會議材料。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全球經濟中期展望報告中預計,下半年美國經濟增長由4.7%調低至4.3%。如果就業和投資穩定增長,美國經濟表現將會好于上半年。IMF預測今明兩年美國經濟分別增長4.3%和3.5%。
2、日本。日本第二季度經濟增長率遠低于預期,實際增長率僅為0.4%,而第一季度則增長了1.6%。主要原因是第二季度日本國內需求增長0.6%,低于一季度的1%,此外,商業投資平淡,政府支出增長下降。盡管日本內閣認為,日本經濟在接下來的3個季度將連續增長0.5%,從而實現財年度增長3.5%的目標,但第二季度日本名義國內生產總值下降0.3%,是5個季度以來的首次下降。
與會學者基于第二季度日本企業利潤比上年同期增長33.2%,并可能對下半年經濟增長形成支撐,而對日本經濟復蘇前景表示樂觀。牛津經濟研究所認為,日本經濟增長全年將達4%,而明后年則分別降為2%和2.5%。表32004年上半年日本月度經濟數據單位:%,億日元工業產出失業率 物價指數 領先指數 貿易差額1月 6.5 5.0 -0.3 58.3103802月 3.8 5.0 0.0 91.7118303月 4.5 4.7 -0.1 75.0 100304月 8.7 4.7-0.4 62.5 98305月 8.4 4.6-0.5 66.7 128106月 7.7 4.6 0.066.79390說明:除非特別指明,表中數據一般指月度同比增長。資料來源:牛津經濟研討會會議材料。
OECD預計,下半年日本經濟增長由3%調升至4.4%。日本只要繼續進行金融及其他領域的結構改革,明后年就可能跳出通貨緊縮怪圈。IMF預測今明兩年日本經濟分別增長4.4%和2.2%。
3、歐元區。在經歷了近三年的經濟衰退后,今年由于出口增長強勁,歐元區經濟復蘇前景尚好。一季度、二季度歐元區經濟分別增長0.6%和0.5%。第二季度,消費對經濟的貢獻為0.1個百分點,而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為0.4個百分點。預計今年全年經濟增長1.8%,明年為2.2%;通脹率維持在2.5%的水平。IMF預測今明兩年歐元區經濟分別增長2.2%,與牛津經濟研究所的預測基本一致。
目前,歐元區經濟主要問題是內部動力不足。8月份盡管制造業和服務業的經理人采購指數繼續增長,但明顯不如上半年的增長速度。表42004年上半年歐元區月度經濟數據單位:%,億歐元工業產出失業率 物價指數 消費者信心 出口增長 進口增長 貿易差額1月 0.68.9 1.9 -15 -2.6 -6.3 172月 0.98.9 1.6 -14 3.1 1.1 683月 1.7 8.9 1.7-14 13.2 5.1 1074月 1.5 9.0 2.0-14 10.1 5.4 705月 3.6 9.0 2.5 -168.5 4.9 786月 2.8 9.0 2.4 -14 15.414.887說明:除非特別指明,表中數據一般指月度同比增長。資料來源:牛津經濟研討會會議材料。
三、影響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
總的來說,這次牛津經濟研討會把影響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歸結為三個方面:國際石油價格不斷高漲、主要經濟體的赤字擴大,以及中國經濟增長可能放緩等。
第一,國際石油價格高漲是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大威脅。當前,國際石油價格已經從2001年12月的每桶不到20美元飛漲到50美元以上,牛津經濟研討會對石油價格與世界經濟增長話題比較關注。這與OECD和IMF等組織的立場相吻合。OECD在其全球經濟前景中期評估報告中認為,世界主要經濟體受到了國際石油價格飆升40%帶來的沖擊,盡管這次石油價格的上升對通貨膨脹預期僅產生了有限的影響,世界主要經濟體的貨幣政策沒有必要過快緊縮,但由于石油供給緊張和地緣政治的影響,國際石油市場波動仍然對世界主要經濟體增長構成威脅。各國央行仍應警惕高油價對物價和工資產生第二輪影響。
OECD的分析報告認為,在其他情況不變的條件下,如果每桶油價格持續上漲10美元,世界經濟第二年將下降0.5%,從石油進口國向石油出口國轉移的收入達1500億美元。油價上漲將在頭兩年使OECD成員的經濟下降0.4%,亞洲經濟下降0.8%,歐元區經濟第一年將下降0.5%,通貨膨脹率上升0.5%。
與今年4月份IMF發布的春季《世界經濟展望》報告相比,國際原油市場價格攀升了30%以上,紐約輕質油市場價格突破了每桶53美元,倫敦布倫特原油市場價格突破了每桶50美元。高油價已將世界經濟擴張趨勢減弱,預計國際石油價格對世界經濟增長產生的影響將造成2005年全球生產總值降低0.5個百分點。IMF秋季《世界經濟展望》報告認為,國際石油市場持續波動是世界經濟前景面臨的重大風險,因此秋季《世界經濟展望》報告調低了對2005年世界經濟增長預測。
牛津經濟研討會上,有專家給出了石油價格攀升針對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長和物價造成的影響。表5石油價格攀升對經濟增長和物價影響*單位:%經濟增長物價2004年2005年 2004年 2005年美國 -0.7 -1.5 1.32.0日本 -0.6 -1.4 1.5 1.7歐元區 -0.4-0.5 1.0 1.2英國 -0.8 -0.8 1.1 0.8中國-0.6 -1.2 0.71.4*表中數據系國際石油價格每桶上升20美元對國別經濟的不同程度影響。資料來源:牛津經濟研討會會議材料。
有學者指出,從理論上講,國際油價走勢取決于基本供求關系的變化,而實際上國際油價走勢并不完全是資源產品價格的表象。近3年來,全球對石油需求的增長比預期快了很多。其中,2004年的需求增長速度是24年以來最快的,2004年的石油需求量每天平均比2003年多出200萬桶。在決定國際石油市場價格的走勢中,從總體水平來看,供應與需求應該是大致平衡的。
但現在石油供求關系已經由相互作用的多種因素所替代,市場動蕩在很大程度上是心理因素所導致的,一系列此起彼伏的國際事件,增加了石油市場的緊張氣氛,如沙特阿拉伯遭受恐怖襲擊、尼日利亞石油工人多次罷工、挪威石油工人要求增加工資引發罷工、委內瑞拉政壇不穩、德國最大煉油廠發生火災、美國德克薩斯州煉油廠暫時斷電、俄羅斯尤科斯石油公司受欠稅困擾等,而市場投機行為則助長了油價的持續攀升,石油期貨市場真正的需求方只占交易總量的30%,其余均為套利者。因此,據專家推測,在50美元的油價當中,有近40美元可以歸因于世界石油的需求,另外10美元則歸因于地緣政治風險等非市場因素的影響。
從2002年以來世界經濟和國際石油價格狀況看,油價上漲已經是一種趨勢,一方面是發達國家經濟復蘇和發展中國家經濟結構和消費結構升級所導致的必然需求趨勢;另一方面就是國際地緣政治和國際戰略合作關系調整所引起的投機恐慌因素。我們可以從表5中的數據看出,油價上漲將會放緩經濟增長和加劇通貨膨脹。如果國際石油價格繼續保持上漲趨勢,即維持40美元至50美元的水平,世界經濟增長和國別經濟增長都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世界經濟增長下降將是必然趨勢。
第二,主要經濟體特別是美國財政赤字狀況堪憂。主要經濟體財政赤字現象越來越普遍。美國國會預算局預測,2004財年美國財政赤字將達4220億美元,占GDP的3.6%,創歷史新高。2004年歐元區財政赤字將達2311億歐元,占GDP的3.1%。英國財政赤字雖然在7個工業國中占GDP比例仍屬最低,但由于戰爭、反恐、教育和醫療開支的增加,已處于增長趨勢,本年度財政赤字預計為213億英鎊,占GDP的3%,這樣歐盟《馬約》設定的條件就變得形同虛設。
主要經濟體財政赤字的產生既是一個單個累積的過程,又是一個相互疊加的過程。財政赤字對世界經濟的影響直接表現為主要貨幣匯率波動以及物價上揚。就美國來說,減稅的經濟刺激作用僅僅停留于短期,現在的減稅等價于未來的增稅,因此,減稅在長期中的淡化降低了財政赤字的政策價值。此外,更為嚴重的是,財政赤字的副作用在長期中也將顯現出來。財政赤字的增加是對政府采取赤字發行的誘惑,無形中加劇了政策風險。此外,長期的財政赤字必將導致本國貨幣貶值,威脅到其貨幣在外匯市場中的地位。
第三,中國經濟增長可能放緩。今年以來,針對個別行業和領域出現的投資過熱苗頭,中國及時采取了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由于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貢獻越來越明顯,中國正在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一個越來越重要的火車頭。因此中國經濟能否成功實現“軟著陸”成為牛津經濟研討會的一個焦點議題。有的專家認為,能否實現7%的經濟增長是中國經濟“軟著陸”的分水嶺。
中國經濟面臨的關鍵挑戰在于,在調控經濟持續擴張的強大潛力的同時,要保持宏觀經濟平衡,確保經濟健康全面發展。對中國經濟的短期擔憂是,盡管中國投資和經濟增長都已經出現放緩跡象,中國經濟今年能夠實現“軟著陸”,但與會學者對明年中國經濟的增長前景不能完全肯定。IMF預測,今明兩年中國經濟增長將分別達9%和7.5%。
另外,隨著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帶動中國石油消費的大幅增長。近8年來中國石油消費平均每年增加6.4%。據中國海關統計,2004年上半年中國原油進口達到6102萬噸,增長39.3%。作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國際油價持續上升已經使中國成了最大的受害者。如果國際油價的漲勢難以遏制,將直接導致中國全年外匯損失達到近90億美元,中國經濟將可能放緩,因為高油價將拖累中國GDP下降0.7至0.8個百分點。
在這次世界經濟研討會上,有學者指出,如果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將使美、日、歐三大經濟體的經濟增長下調0.2個百分點,而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對英國經濟來說影響不太明顯,主要理由是英國經濟與歐美經濟的天然聯系更密切,目前中國市場僅占英國出口額的1.2%。(駐英國使館經商處徐清軍2004-10-15)
(信息來源:駐英國經商參處子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