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銀行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區域經濟一體化第三次浪潮與構筑“泛亞洲經濟共同體”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18日 09:29 商務部網站

  立刻注冊新浪免費郵箱,激活1G空間

  一、區域經濟一體化浪潮洶涌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現代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生產關系變革的客觀反映和客觀要求。區域經濟一體化是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而不斷發展升級的。由于世界各國在生產力水平、經濟結構等方面存在著很大差異,達到完全的全球經濟一體化還需要較長的發展過程。自 20 世紀 50 年代末以來 , 一些地理相近的國家或地區間通過加強經
濟合作,為謀求風險成本和機會成本的最小化和利益的最大化 , 形成了一體化程度較高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或國家集團。從此后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里,區域經濟合作出現了兩次發展浪潮。第一次浪潮發生在 20 世紀 50-60 年代 , 以1956年成立的歐洲經濟共同體為標志。第二次浪潮發生于 20 世紀 90 年代初期 , 其標志是歐洲統一市場的形成,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亞太經合組織的誕生。

  20 世紀 90 年代末期 , 全球區域經濟一體化出現了迅速發展的態勢 , 掀起了第三次浪潮,并一直延續至今。這次浪潮的特點是區域貿易協定特別是雙邊 FTA 在全球各地涌現。據 WTO 統計 , 到 2003 年 5月 ,全球WTO/GATT 的區域貿易協議已超過 265 個 ,其中 190 個目前已生效 ,138 個是 1995 年 1 月 1日后達成的, 大部分屬雙邊 FTA 性質。到 2005 年 , 正式生效的區域貿易協議可能達到 300 個。

  亞太地區最早的雙邊 FTA 是 1983 年簽署的澳大利亞-新西蘭緊密經濟關系協定 ,在 1989 年以前,它一直是亞太地區唯一的雙邊 FTA 。 1997 年 , 全球 GDP 排名前30 位的國家和地區中,唯有東亞的日本、韓國、中國、中國臺灣及香港特區沒有加入任何雙邊 FTA。但是 , 1997 年以后 , 東亞各類雙邊 FTA大量涌現, 構成區域經濟合作第三次浪潮在亞太的主角。據不完全統計 , 目前亞太地區處于不同階段的雙邊 FTA 已超過 50個。

  在美洲地區 , 近年來加拿大與智利達成了雙邊 FTA, 與歐洲自由貿易聯盟的雙邊FTA 談判也已經接近尾聲,與南錐體共同市場的談判正在進行中;2000 年 7 月墨西哥與歐盟達成了雙邊 FTA;美國在 2000 年與約旦達成了雙邊FTA,與智利、韓國、新加坡和土耳其的雙邊 FTA 也以“快車道授權”正在談判。在加勒比地區 , 有13個成員的加勒比共同體與多米尼加和古巴達成了雙邊 FTA。

  隨著歐盟東擴進程的加快 , 歐洲地區的雙邊 FTA 將更加向外伸展。在實現東擴之前 , 歐盟與中東歐國家通過雙邊協議已聯系在一起,保加利亞、捷克、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亞簽署了中歐自由貿易協定,波羅的海地區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也已建立了自由貿易區。

  非洲各國也開始了推進一體化的進程:西非國家共同體成員已同意實行統一稅則;包括了 10 個國家的南非發展共同體預計在2004年將形成自由貿易區;有 20 個國家參加的東南非共同市場已于 2000 年 10 月啟動。

  在中東地區 , 海灣合作理事會于 1999 年 1 月同意到 2005 年實現同一稅則。在眾多中東國家中,以色列和約旦已經與美國簽署雙邊 FTA。2003 年 5 月 , 美國已經宣布擬在今后 10年內與中東各國建立一個雙邊FTA。

  二、亞洲經濟一體化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從經濟全球化和全球區域經濟合作發展的趨勢看 , 未來的一段時期 ,區域經濟一體化無論在廣度、深度、影響力以及對全球經濟發展的貢獻等,都勢必形成更加浩蕩的潮流。在這一浪潮中明顯落后的亞洲如何通過加快經濟一體化進程 , 實現區域內優勢互補和資源有效配 置,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和提高整體競爭力?換言之 , 這是當前亞洲各國共同關心的緊迫課題。

  美國學者約瑟夫?哈勒維和比爾?盧卡雷利 2002 年發表《日本的停滯危機》一文,認為正是日本和美國由于害怕將亞洲的中心地位讓給中國 , 一直不愿意推動亞洲經濟共同體的建立,才導致亞洲區域經濟至今無法形成。此觀點偏頗與否暫且不論 , 但亞洲經濟一體化遲遲邁不開步伐,除了有亞洲各國社會、文化與經濟的差異較大及歷史原因等因素外 , 確實與有些大國特別是日本、印度乃至美國的態度有很大關系。

  近兩年來 , 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各國對于以亞洲作為整體加快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不僅正在普遍形成共識,而且有一種強烈的緊迫感 , 一些國家已經自覺不自覺地開始了實質性的推動。例如 ,2002 年 1 月 ,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訪問菲律賓, 正式提議與東盟建立全面經濟聯盟 , 包括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議等。當年 5 月 ,阿羅約總統訪問日本,明確表示支持建立亞洲經濟共同體的倡議。2002 年 4 月 , 以推動亞洲全面合作為宗旨的博鰲亞洲論壇正式成立。其實 ,在此前后,日本、印度等國家就不斷有學者和民間人士提出建立亞洲經濟共同體或東亞經濟共同體的倡議。2002年11月,印度邁索爾大學的巴薩瓦?拉賈博士發表《區域貿易安排:亞洲次區域經濟合作通向亞洲經濟共同體》一文,其核心觀點就是中國、印度和其他的南亞國家、東盟國家和東亞國家應該走到一起來 , 為形成一個亞洲經濟共同體而努力,并認為這將成為抗衡發達國家區域貿易安排的利器。 2003 年 7 月初 , 日本國際論壇理事長伊藤憲一等近40位專家學者聯名發表《東亞經濟共同體構想及日本的作用》一文 , 倡議以日本、韓國、新加坡三國為核心 , 建立包括東盟10國及中、日、韓以及中國臺灣、香港等參加的“東亞經濟共同體”, 并提出了包括所謂“推動中國完善體制并發揮部分主導作用”等15條具體政策建議。

  在整個亞洲 , 之所以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大聲呼吁推動亞洲經濟一體化進程 , 主要的原因是:

  1. 亞洲面臨歐洲、美洲聯合后的強大競爭壓力。

  今天的歐洲聯盟不僅形成了統一市場 , 而且還發行了統一的貨幣 , 發展到了區域合作的最高水平。在美洲,除了已有的北美自由貿易區之外 , 美國又在推動組建幾乎包含所有美洲國家的美洲自由貿易區 (FTAA)。目前,亞洲各國的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對美國和歐盟的出口。例如 , 日本對發達國家的出口占其總出口的48.22%,其中對美國的出口就占總出口的 28.85%;中國對美國和歐盟的出口占總出口的比重分別為 21.09%和16.46%,韓國、東盟和印度對美出口也分別占其總出口的 20.40%、17.68%和22.44%。由于自由貿易區對非成員的歧視性本質,隨著更多與亞洲國家成本類似、出口結構相同的低收入歐美國家參與歐洲、美洲區域一體化進程,必然對亞洲各國向這兩個市場的出口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亞洲國家如果不能加快經濟一體化的步伐以應對這些挑戰,在未來的國際貿易格局中將陷于被動 , 使經濟發展處于不利的地位。

  2. 亞洲經濟一體化對促進亞洲及全球經濟發展意義深遠。

  首先 , 對亞洲而言 , 除了經濟一體化的一般性利益外,至少有以下四點好處:一是有利于內部資源的互補。亞洲各國的資源包括自然資源、人力資源、資金、科技水平等分布嚴重不平衡 ,通過經濟一體化, 可實現上述資源在區內充分調劑和優勢互補。二是有利于抗避經濟風險。在接連遭受金融危機和世界經濟衰退的打擊之后,亞洲各國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 , 過度依賴歐美市場和投資是造成經濟衰退的禍根之一;只有通過強化區域內部合作來增強集體抵御能力,才能避免隨時可能發生的風險和危機。三是有利于培育擴大區內市場。目前的亞洲經濟發展水平差距甚大 ,區域內貿易與投資的擴大以及經濟的融合, 對于縮小各國差距 ,謀求經濟共贏意義重大。四是有利于各國政治社會的穩定。正如歐洲經驗所證明的一樣 ,亞洲國家在經濟上的聯系越緊密 ,政治關系也就有可能越加穩定 , 從而從根本上保證區域內各國專心發展經濟 ,齊心協力應對各種突發的災難性經濟事件 ,保證經濟的持續發展。

  其次 , 就全球而言 , 亞洲經濟一體化不僅將為全球未來幾十年內的持續增長造就一個巨大引擎 , 而且有利于世界經濟的穩定。一方面,亞洲的經濟繁榮與強盛將會有很大的利他性。二次大戰以后近六十年來 , 總體上看歐美兩大經濟體的發展帶動了整個世界經濟的增長。同樣,未來通過經濟一體化而進一步發展的亞洲 , 作為全球經濟一極的地位將繼續鞏固 , 而作為擁有全球最多消費者的大市場,更將為帶動全球出口的增長和世界經濟的增長做出貢獻。另一方面 , 亞洲經濟一體化有利于抵御全球性經濟風險。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說明 , 在區域經濟沒有緊密融合的情況下 , 亞洲一國經濟發生問題 ,往往不僅對區內各國的經濟造成負面沖擊 ,而且還會波及全球。一些經濟學家認為 ,未來全球經濟由歐盟、美洲和亞洲三大經濟體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 ,才是一個真正的穩定架構。

  3.“亞洲意識”逐漸形成。

  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 , 亞洲各國越來越意識到 , 盡管各國之間經濟與社會環境不同 , 發展階段存在差異,文化及傳統具有多樣性 , 但爭取平等和持續發展的目標是一致的 ,各國都有著共同發展的愿望;充分挖掘亞洲巨大的自然、人力資源潛力,是消除貧困、增進繁榮、提高生活質量的最佳途徑;亞洲各國之間通過對話、協調與合作,將進一步鞏固和深化亞洲內部、亞洲與世界其他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 增加亞洲各國經濟福利和政治地位。 2004 年 5 月26日新加坡常駐聯合國代表馬赫布巴尼發表的一篇題為《亞洲能發揮全球領導作用嗎?》的文章就是這種“亞洲意識”的體現。

  上述“亞洲意識”的形成有兩個重要背景:其一 , 近年來為應對經濟全球化加快的挑戰 ,以地理大陸為基礎的洲內經濟合作的勢頭加強。比如, 歐盟啟動了歐元及加速“東擴”, 美洲啟動美洲自由貿易區 ,非洲統一組織也決定更名非洲聯盟 ,推行非洲新伙伴計劃。而亞洲作為世界上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大陸 ,區域經濟合作進程明顯滯后。其二 ,全球經濟從衰退到微弱復蘇對亞洲產生著重要影響。在亞洲的許多新興市場 ,過去的繁榮都與美國經濟有著密切的關系 ,產業結構和外貿結構都對美國的依存度很高。美國自 2001 年 3 月起經濟下滑 ,特別是“9?11”事件后 ,亞洲多數國家和地區很快被波及 , 生產、外貿、投資大幅度下落。這種情況迫使亞洲國家反思 ,如何在繼續保持同美國、歐洲經濟關系的同時 ,加強本地區經濟合作 , 充分挖掘區域內現有資金、技術、人才和自然資源 ,降低過分依賴外部的風險。

  4. 亞洲經濟一體化的條件與時機趨于成熟。

  亞洲的區域經濟合作起步雖晚 , 但各國正迅速向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方向努力邁進。東亞各主要經濟體,目前都把區域合作作為擴展其貿易自由化的重要政策之一,中國以及日本、韓國、東盟、印度等對一體化的重視意味著亞洲經濟融合的條件和時機趨于成熟。

  中國是這其中的一個重要鏈條或軸心 , 中國在 2001 年率先與東盟就建設自由貿易區達成共識,此舉促進了區域內其他國家如日本、韓國及印度開展了類似的行動。日本與東盟簽署了《東盟與日本全面經濟關系框架協議》,確定了建立“東盟-日本自由貿易區”的時間表;韓國正在與東盟國家開展類似的研究和談判。 2002 年 11 月,中國提出了中日韓三國進行建立自由貿易區可行性研究的建議 , 得到了日韓兩國的積極回應。2003 年 10 月,溫家寶總理與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和韓國總統盧武鉉簽署了《中日韓推進三方合作聯合宣言》。中國與俄羅斯及四個中亞國家共同組成的“上海合作組織”,雖然經濟合作并未成為其中的重點, 但從目前的形勢來看 , 走向經濟合作也是必然。今年以來 ,中國還宣布與新西蘭等國家或地區進行雙邊自由貿易區的可行性研究。

  其他亞洲國家也在積極開展類似的區域經濟合作。日韓之間在 2003 年6月重新開始了日韓自由貿易區的談判。印度也逐漸將其經濟合作的重心向東亞靠攏 ,2002 年印度與東盟建立了領導人會議機制,形成了與中國-東盟、日本-東盟、韓國-東盟之后的第四個“10+1”合作機制 , 而且也與東盟簽訂了建立自由貿易區的框架協議 ,決定在2012 年建成東盟-印度自由貿易區;2004 年年初 , 印度還向中國提出了建立雙邊自由貿易區的建議。在 2003 年10月的東盟首腦會議上 , 東盟提出了在 2020 年建成“東盟經濟共同體”的宏偉目標。

  有利于亞洲地區加快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美國的態度。1992 年當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首次提出了東亞經濟集團(EAEC)的概念時 , 美國立即明確表示反對 , 導致這一東亞經濟聯合的倡議無果而終。但隨著其對東亞地區合作政策的調整,美國從當初的明確反對到隨后的警覺 , 最后開始參與,減輕了與美國有著密切經濟、政治關系的日本、韓國及某些東盟成員國家的顧慮。

  三、亞洲經濟一體化的現實選擇

  僅就一體化的戰略方向和發展模式加以探討 , 我們認為 , 從中長期來看,構建“泛亞洲經濟共同體”可能是一個現實且意義深遠的選擇。

  所謂“泛亞洲經濟共同體”,指的是將地理意義上的亞洲所有國家和與亞洲有著密切政治、經濟、文化和地緣關系的俄羅斯、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少數國家納入其中,建立一個形式高級、內容廣泛 , 以促進本區域經濟活動和諧發展、經濟協調增長 , 增強經濟的穩定性,不斷提高生活標準和密切成員國之間的聯系為宗旨的經濟共同體。爭取達到的具體目標包括:消除關稅壁壘和進口配額;建立共同的對外關稅體系;實現人員、資本和勞務的自由流動;制定共同的貿易政策和產業政策;逐步形成一個貨物、勞力、勞務和資本自由流通的市場等。

  提出這一構想的主要考慮是:

  1. 亞洲經濟一體化需要有一個機制化的安排。

  經濟全球化進程的長期性以及當前多邊貿易談判進展緩慢 , 使得亞洲經濟一體化的機制化顯得日益緊迫。從以往的情況看,一個區域經濟合作組織要發揮效力 , 實現既定目標 , 必然對成員要有強制性的約束機制。盡管東亞國家目前大部分參加了 APEC,但是, 由于各成員國之間在政治體制、經濟發展水平和歷史傳統等多方面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 以致到目前為止 , 各成員國對APEC的組織性質和原則仍然存在嚴重分歧 , 更談不上建立統一的約束性規則 , 使APEC實際上只是成為各成員國進行經濟合作的一個協商論壇。

  而就世界范圍推動區域經濟一體的實踐經驗看 , 最有效的途徑仍是采取通過組建帶有很強約束機制的自由貿易區或經濟共同體的方式,以加快區內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便利化和經濟的更緊密融合。因此 , 亞洲作為一個整體 , 即便不是現在 , 也應在不遠的將來,有“泛亞洲經濟共同體”這樣一個機制化的安排 , 才有可能實現亞洲各國要求經濟一體化的各項共識。

  2. 只有建立經濟共同體才能使亞洲區域經濟合作實現利益最大化。

  從歐盟的經驗看 , 貿易與投資自由化固然可以為區域經濟合作各方帶來利益共贏 ,但是比之建立經濟和貨幣一體化市場,這種安排的利益局限是明顯的。面對歐洲、美洲經濟一體化如火如荼 , 亞洲經濟一體化呼聲日高的形勢,亞洲的區域經濟合作如果仍停留在建立“自由貿易區”一類的規劃上 , 將從根本上浪費機會與喪失總體競爭優勢。

  歐盟的實踐已經證明 , 實質性金融合作是區域經濟走向融合并取得最大利益的必由之路,亞洲經濟一體化的一個重要目標同樣是要建立亞洲單一的貨幣機制。這個進程可以分步實施 , 可以先從其他金融領域的地區合作開始 , 例如,發展一個地區性的債券市場, 將債券以一攬子亞洲地區貨幣計價,最終使一攬子貨幣成為亞洲單一貨幣。由于亞洲各國外匯儲備狀況穩健且不斷增長 , 總的儲備已超過 2 萬億美元,更重要的是總體經濟正在蓬勃發 展 , 亞洲實現經濟和金融一體化的時機正趨于成熟 , 至少可以開始朝這個方向加以規劃了。

  3. 俄羅斯、澳大利亞、新西蘭參與亞洲經濟一體化將創造巨大“共贏”效應。

  一方面 , 亞洲作為總體,目前的經濟總量、資源總量及各種經濟要素組合的合理性,都與歐盟、美洲存在一定差距。而一旦俄羅斯、澳大利亞、新西蘭加入,使“泛亞洲經濟共同體”成為現實 , 格局將會發生根本改變 , 這一“巨無霸”經濟體無論人口總量 ( 占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二左右)、地域面積 ( 約占全球三分之一 ) 、自然資源還是經濟總規模 , 都 將超過歐盟和美洲共同體,并將使內部的資源和各種要素具有更大的互補性。

  另一方面 , 俄羅斯、澳大利亞、新西蘭對加入亞洲經濟一體化進程有很大的積極性。俄羅斯目前基本被排除在歐盟以外,處在“不東不西”的尷尬境地 ,作為獨立的一“極”又不具備實力 , 因此,近年來一直在尋求與亞洲國家特別是中、印、日等的經濟合作與緊密聯合。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地理上雖不屬于亞洲國家,但是基于地緣等各方面的原因, 它們強烈希望融入亞洲經濟一體化進程。實際上 , 澳新兩國長期以來積極參與各種亞太經濟活動,與亞洲國家和亞洲區域合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 作為論壇的 APEC 最早就是澳大利亞首先倡議召開的。

  綜上所述 , 從未來亞洲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態勢來看 , 有必要提出建立“泛亞洲經濟共同體”的構想,并通過亞洲各國的努力使之最終成為世界經濟發展中的一極。

  作者:沈丹陽 博士 商務部研究院副院長李光輝 研究員李偉 研究人員

  商務部 研究院 《國際經濟合作》 第6期

  (信息來源:貿研院子站)






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NBA中國賽即將打響
2004諾貝爾獎
雅爾北京音樂會
最新汽車降價信息
2004中華小姐環球大賽
孫楠2004上海演唱會
2005研究生報考指南
姚明首部自傳連載
全國萬家餐館網友熱評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