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刻注冊新浪免費郵箱,激活1G空間
從易貨貿易、現匯貿易
并存轉向現匯貿易
20世紀50年代,新生的中國在飽受戰亂之后,又面臨著西方大國的經濟封鎖,內外交困,外匯緊缺,只能以易貨貿易的方式發展彼此的經貿關系。我國在建國后也通過雙邊貿易
支付協定積極開展與其它社會主義國家尤其是經互會各國的貿易,取得了戰后建設必須的生產資料。這一時期,中國的易貨貿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其中對前蘇聯和東歐的出口占到了總出口額的76.2%。1978年以前,我國的貿易方式比較簡單,同前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和一些缺乏現匯支付能力的發展中國家之間的進出口貿易,曾主要采取政府間簽訂協定、進行記賬結算的易貨貿易方式,同西方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之間的進出口貿易,采用國際上通用的現匯貿易方式。從70年代起,我國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易貨貿易大部分改為現匯貿易。
采用易貨貿易可以節約外匯,解決我國當時外匯緊缺的難題。20世紀50、60年代,我國貿易的主要對象是前蘇聯、東歐地區,由于雙方都缺少外匯,各自的貨幣又都沒有國際支付能力,易貨貿易就很自然地成為雙方發展經貿關系的橋梁。易貨貿易的顯著特點是進出結合,貿易平衡,有利于以進帶出。另外,易貨貿易的商品組合通常是軟硬搭配,買賣雙方既可購進自己需要的商品,又可帶動本國滯銷的商品。
多種貿易方式風生水起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貿易方式不斷增多。除原有的貿易方式外,我國采用了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補償貿易和進料加工等靈活多樣的貿易方式,寄售、代銷、包銷、獨家代理、租賃、拍賣、招標、投標以及期貨貿易等多種貿易方式在具體業務也有所采用,在技術進出口中還采取了提供技術許可、顧問咨詢、技術服務、合作生產等多種方式。1979年以來,我國又同一些發展中國家開展了對銷貿易。20世紀80年代后,邊境貿易也得到廣泛開展。90年代,隨著我國企業的發展壯大,一些企業開始運用其成熟技術、設備和原材料到發展中國家開展境外加工貿易。
1978年后,中國外貿形勢有了很大轉機,各個國有外貿公司逐步采取了比較靈活的貿易方式,補償貿易在我國得到發展。補償貿易就是一方在信貸的基礎上進口技術或設備,然后以回銷產品或勞務的所得分期償還進口技術或設備的價款本息。大型補償貿易往往由政府牽頭,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建設國家重點項目,發展比較迅速。而中小型補償貿易則由于資金、人力、管理、政策等一系列原因發展較為緩慢。為了鼓勵中小型補償貿易,1979年國務院頒布了《開展對外加工裝配和中小型補償貿易辦法》,《辦法》實施后成效顯著。由于歷史原因,民間的補償貿易最初是在廣東、福建沿海地區展開,該地區工資低廉,又地處僑鄉,容易吸引外資流入。近年來,由于我國出口貿易發展較快,外匯儲備增長迅速,利用外資的方式較多,補償貿易的份額有所下降。
在各種新型貿易方式中,加工貿易的發展最為突出。1998年,加工貿易出口占當年全國出口總額的56.9%。目前,加工貿易已占我國對外貿易的“半壁江山”,超過了一般貿易的發展規模。以改革開放初期的“三來一補”為起點,經過20多年的發展壯大,我國加工貿易已占進出口貿易的半壁江山,成為改革開放和外向型經濟的一大亮點,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20多年來,我國加工貿易經歷了積極探索與鼓勵發展、逐步規范與快速發展、加強管理和促進發展三個階段,加工貿易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實現了超常規、高速度、跨越式發展。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從1980年的16.66億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3021.7億美元,增長了180多倍,加工貿易出口在外貿出口中的比重從1980年的9.2%提高到2002年的55.3%。據海關統計,今年1至7月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2893.45億美元,同比增長38.7%,占同期進出口總額的46.4%;其中,加工貿易出口1697.71億美元,同比增長36.7%,占同期出口總額的54.9%;加工貿易進口1195.74億美元,同比增長41.5%,占同期進口總額的38.1%。加工貿易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加工貿易促進了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2002年加工貿易出口1799億美元,實現貿易順差577億美元,分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4.6%和4.7%。加工貿易促進了我國利用外資工作。2002年外商投資企業加工貿易占全國加工貿易的74.8%,加工貿易始終是外商在華投資企業進出口的主要形式,外商投資擴大與加工貿易規模擴大顯示出良性互動和共同發展的局面。加工貿易加快了我國成為世界貿易大國的步伐。2002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達6208億美元,成為世界第5大貿易國,其中加工貿易進出口和出口分別比1981年增長了121倍和164倍,遠遠高于同期一般貿易的增長幅度,特別是加工貿易出口在外貿出口中的比重從1980年的9.2%提高到2002年的55.3%,加工貿易的快速發展,大大加快了我國成為世界貿易大國的步伐。加工貿易使我國保持了國際收支平衡,為國家創造了大量的外匯。從1989年起,我國加工貿易開始實現順差,按簡單計算,截至2002年底加工貿易已累計實現貿易順差超過了3000億美元。加工貿易為我國外匯儲備不斷增加發揮了獨特作用。加工貿易推動了我國產業結構的戰略調整和優化升級。近年來在傳統加工貿易產業繼續發展的同時,高技術和高附加值的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加工貿易產業迅猛發展,帶來了大量新產品、新技術,形成了新的產業,促進了我國新興制造業的發展。而深加工結轉業務的不斷擴大,加工鏈條的不斷延伸,促使產品配套生產與供應能力不斷增強,產業聚集效應效果明顯,加工貿易的技術與管理的輻射和擴散作用帶動了國內相關企業的技術進步與產業升級。
電子商務貿易方式日益興起
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采用國際互聯網開展進出口貿易即電子商務方式日益興起。從1996年開始,我國開始建設運營自己的電子商務,組建了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在網上開辟了“中國商品交易市場”、“中國技術商品交易市場”等,正在逐步推廣電子商務這一新的貿易方式。
1996年2月,原外經貿部成立了國際貿易EDI中心,即現在的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借助于中國電信公用網,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實現了與聯合國全球貿易網等國際商務網絡的聯結,并在全國33個城市開通了節點。這種先進、高效的貿易方式很快吸引了國內外眾多外貿企業的加入。電子商務是一種新的貿易方式,其最大的特點是效率高、成本低,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因此深受企業的歡迎,發展非常快,正在成為各國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我國的電子商務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近十年來,隨著政府部門大力推動和我國互聯網普及率迅速提高,電子商務發展速度越來越快,應用的環境也越來越好。研究資料表明,2002年我國電子商務交易額比2001年增長66%。
商務部高度重視并一直大力推動信息化建設和電子商務應用。早在1996年9月,第80屆廣交會上,就舉辦了首屆“在線廣交會”。在去年4月份舉辦的93屆廣交會上,三大交易會網站(中國對外貿易中心主辦的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網站、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主辦的在線廣交會網站和中國機電商會主辦的中國機電貿易網站)的點擊數達5900萬次,比上屆增長近50%,網上成交額達3億美元。1998年,原外經貿部紡織品配額開始進行網上招標;1999年實現了全國加工貿易聯網審批管理;2002年,開始推行進出口許可證企業網上申請。此外,進出口貿易統計、網上洽談采購、物流配送等業務已經或正在逐步實現網絡化,這都是電子商務應用最為直接的體現。
我國外貿行業信息化建設也取得很大成效。1996年7月,原外經貿部成立了部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負責決策、審定外經貿信息化工作總體規劃、方針政策、發展戰略、技術標準,協調解決信息化工作面臨的各種重大問題,并連續3年把加快外經貿信息化工作列為全國外經貿重點工作之一。國家外經貿專用網工程建設和應用取得突破性進展。1998年2月,國家正式批準外經貿專用網作為國家重點工程立項。同年10月,該工程正式被我國政府列為“國際電子商務技術研究與示范工程”。經國務院批準,信息產業部于2000年1月正式下文,批準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成為中國計算機網絡國際聯網的互聯單位,負責組建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互聯網。1998年3月,原外經貿部率先在國際互聯網上創建了外經貿部政府網站,并建立了中國商品交易市場、在線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中國技術出口交易會、中國招商等知名站點,及時向世界各國全面介紹我國外經貿政策法規、著名企業和產品,為企業提供信息服務,成為連接我國對外經濟貿易與世界貿易的重要信息紐帶和橋梁。
外經貿信息化發展“十五”規劃中明確提出,適應信息技術迅速發展和電子商務將成為主要貿易方式的世界潮流,鼓勵、推動各類從事外經貿業務的企業上網開展國際電子商務,實現我國對外貿易方式的重大轉變,以信息化保障和促進外經貿“十五”計劃總體目標的實現。2010年外經貿信息化展望中提出,電子商務要成為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的重要方式;電子政務在各級外經貿政府主管部門普遍推廣運用,成為重要的管理與服務方式;外經貿信息資源得到充分開發,外經貿信息服務體系基本建成,大大增強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能力;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互聯網等信息網絡建設與國民經濟和外經貿發展相適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