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銀行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論“引進來”與“走出去”統籌發展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13日 09:40 商務部網站

  立刻注冊新浪免費郵箱,激活1G空間

  論“引進來”與“走出去”統籌發展“引進來”與“走出去”是對外開放工作的重要方面。“引進來”是利用外資促進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產業的結構升級;“走出去”是適應經濟全球化的需要,進行對外投資和跨國經營。這兩個表面上看起來資金流向截然相反的國家經濟戰略,相輔相成、并行不悖。辯證看待二者間的相互關系,做好“引進來”與“走出去”的統籌發展,也是在對外開放工作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

  一、“引進來”與“走出去”的統一性

  單從資金流向上看,“引進來”與“走出去”恰好相反,但從相互促進關系、資源配置效率和適應國際發展新趨勢等方面考察,二者在深層次上具有本質上的統一性。

  第一,吸收外資誘發對外直接投資。

  我國的對外投資是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首先,國內企業在與外商投資企業的競爭過程中已經逐步轉變了經營理念,充分認識到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內生出對外直接投資的構想和信心,真正萌發了開展跨國經營的全球意識。其次,一些企業通過先期利用外資,在產品質量、技術工藝、研發創新和管理手段上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企業規模和效益迅速增長,已經初步具備了對外投資的實力。因此,這些企業選擇適當時機“走出去”,發揮獨有的比較優勢,是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其進一步成長壯大的必由之路。再次,改革開放20多年來,在吸收外資促進國內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也逐漸顯現出一系列深層次的問題,如外資企業的技術壟斷和市場壟斷,國內部分產業生產的趨于飽和與市場容量縮小等。這些外部因素都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經營決策。開展對外直接投資,可以在某種程度上緩解企業在國內遇到的生產經營困難,有效延長企業產品的生命周期,即對外直接投資可以對部分由吸收外資引發的相關問題予以解決。

  第二,對外直接投資推動吸收外資。

  首先,從國際經驗來看,一個成熟的經濟體,其對外投資額與吸收外資額的規模一般保持在1:1.1左右。對外直接投資符合經濟體的發展要求,也使得國際資本的雙向流動成為可能,從而有利于形成資本流入與流出的動態平衡。其次,對外直接投資有利于我國與國際接軌,逐步調整引資政策,漸次取消不合理的優惠政策和歧視性規定,賦予外商投資企業國民待遇,滿足世貿組織的各項規則。同時,通過國際間引資政策的比較,我國也可找出自身優勢及有待改進的地方不斷加以完善,進而推動我國吸收外資工作向質量型、效益型轉變。

  第三,共同達到資源的有效配置。

  對外直接投資與吸收外資的統一性還體現在資源的有效配置上。資本流動的最終目的是追逐最大收益。通過直接投資,資本得到合理的流動,資源的配置達到最優。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資本的“逐利”特征已使其突破了國家間的地域限制,企業尤其是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尋找投資機會。對一國而言,對外直接投資和吸收外資雖有資本流動方向上的差異,但卻都符合資本追逐最大收益這一根本目的。

  第四,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

  無論是對外直接投資還是吸收外資,都是符合資本全球化流動趨勢的。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國經濟交往日益密切,貿易自由化、投資自由化不僅是世貿組織致力追求的目標,也是各國制定對外經濟政策的考慮方向。交通運輸和通訊技術的發展促使國際分工進一步加強,投資自由化對于彌補各國經濟不足,完善各國的國民經濟體系和產業結構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可以說,對外直接投資和吸收外資雙管齊下,既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融入經濟全球化大潮的必然選擇。

  第五,互惠互利促進發展。

  無論是對外直接投資還是吸收外資,都建立在促進本國經濟發展這一大前提下。吸收外資可以直接促進東道國的經濟發展,而對外直接投資通過產業轉移,為國內產業的升級和重構預留出空間,也間接促進了母國的經濟發展。當對外直接投資發展到一定規模,取得明顯收益時,將資金匯回國內,又進一步直接推動了國內經濟的發展。

  二、“引進來”與“走出去”統籌發展的必然性

  “引進來”與“走出去”本質上的統一性,決定了二者在實際工作中相互結合的必然性。投資發展進程的階段特征、資本雙向流動的內在特征和納入世界經濟主流的現實需要都要求“引進來”與“走出去”統籌發展。

  第一,投資發展進程的階段特征要求“引進來”與“走出去”統籌發展。

  對外直接投資和吸收外資在我國經濟發展中應具有其各自的階段性。先期主要是通過吸收外資發展經濟,此時對外直接投資雖然也有一定的數量,但規模還比較小,不是主流。只有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對外直接投資才會快速增長,其規模才可能與吸收外資旗鼓相當。應將這種資本流入流出的階段特征看作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同時也是未來經濟發展的趨向。從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資本運動的歷史來看,都遵循這一規律。

  第二,資本雙向流動的內在特征要求“引進來”與“走出去”統籌發展。

  大國經濟要求對外直接投資和吸收外資并舉,二者不可偏廢。我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人口近13億,市場規模和潛力都十分巨大,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待開發的消費市場。因此,全球各大公司紛紛搶灘登陸我國,積極開展投資活動,其目的無非是奪得先機,占領市場。俗話說“禮尚往來”,投資也是如此。一個國家要真正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參與世界范圍內的市場競爭,就必須深刻認識到除了接受別國的資本外,也要向外輸出資本,開展對外直接投資。只有這樣,通過積極主動的對外經濟交往,與世界各國形成資本的良性互動,才能在相互投資中實現雙贏,獲得先進的技術、設備、管理經驗,繼而推動本國經濟向更高層次的發展。實際上,當今世界已經不存在單方面獲利的局面了,投資行為都是雙向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新經濟時代。

  第三,納入世界經濟主流的現實需要要求“引進來”與“走出去”統籌發展。

  我國已經參加了多個國際性經濟組織,尤其是在2001年12月成為世貿組織的新成員。加入這些組織的目的就是為了將我國納入世界經濟主流中去,真正以平等的地位參與全球化競爭。因此,只有在吸收外資的同時,進行適當的對外直接投資,才能以實際行動展現我國積極參與世界經濟事務、推動區域經濟合作的態度和決心,從而強化我國在國際組織中的發言權,保護本國經濟利益不受侵犯。

  三、“引進來”與“走出去”統籌發展的現代經濟理論依據

  實施“引進來”與“走出去”統籌發展,并不僅僅因為二者具有統一性和必然性,現代西方經濟理論從投資與國家經濟總量關系的角度也為此提供了科學依據。

  著名國際投資專家鄧寧(J. H.Dunning)1981年提出了投資發展周期論。該理論認為,一國對外直接投資凈額NOI(NetOutwardInvestment,等于對外直接投資額減去吸收外商直接投資額)是該國經濟發展階段的函數,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GDP)是反映經濟發展階段最重要的參數。一個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傾向取決于三方面因素:(1)一國經濟所處階段;(2)一國要素稟賦及其市場結構;(3)中間產品跨國交易市場不完全的性質及其不完全的程度。鄧寧將一國對外直接投資凈額劃分為四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人均GDP低于400美元的最貧窮的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幾乎為零,NOI為負值;第二階段,人均GDP在400~2000美元之間的發展中國家,企業的所有權優勢與內部化優勢不顯著,對外直接投資相對較少,但國家投資環境的改善吸引了大量外資,因此NOI為負值,且絕對值有增大的趨勢;第三階段,人均GDP在2000~4750美元之間的國家,企業的所有權優勢表現明顯,對外直接投資增加,而外資流入的規模同時加大,NOI依然表現為負值,但絕對值有縮小的趨勢;第四階段,人均GDP超過4750美元的國家,其本國企業的所有權優勢與內部化優勢比較明顯,并能與區位優勢較好地結合,對外直接投資的力度明顯加強,NOI明顯表現為正值,并呈逐步擴大的趨勢。總之,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均GDP的增長,對外直接投資的規模會逐漸增大。

  雖然影響一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因素很多,并不僅由人均GDP決定,但鄧寧的投資發展周期論畢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經濟發展水平與對外直接投資規模之間的正相關關系。2003年,我國GDP達到116694億元,按現行匯率計算,相當于1.4萬多億美元,人均GDP為1090美元。實際上,1994年我國人均GDP就已超過400美元,為474美元(人民幣3923元)。1994—2003年10年間人均GDP一直保持增長態勢,年增長率始終保持在7%左右。按照鄧寧的投資發展周期論,我國目前并將在今后一段時期內處于對外直接投資的第二階段。事實果真如此嗎?通過對1994—2003年我國吸收外資和對外直接投資情況的實證分析(如表1所示),證明上述論斷是正確的——對外直接投資凈額一直為負數,除2003年外其余各年絕對值持續增大。另外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的統計,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吸收外資規模一直呈現顯著的增長態勢,而對外直接投資卻保持較為穩定的低水平狀態(如表2所示)。

  1994—2003年我國吸收外資和對外直接投資情況表1 單位:億美元年份 外商直接投資額(IDI)對外直接投資額(ODI)對外直接投資凈額(NOI)1994 337.7 0.7 -337.01995 375.2 1.1-374.11996 417.32.9 -414.41997 452.6 2.0 -450.61998 454.6 2.6-452.01999 403.2 5.9-397.32000 407.2 5.5 -401.72001 468.8 7.1-461.72002 527.4 9.8-517.62003 535.1 20.9 -514.2

  注:1、外商直接投資額以實際使用外資額計算,對外直接投資額以中方投資額計算。

  2、數據來源:歷年《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年鑒》。

  我國外商直接投資存量與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表2 單位:%年份 1980 1985 1990 199520002001 2002外商直接投資存量 3.1 3.4 7.0 19.6 32.3 33.2 36.2對外直接投資存量 - -0.72.3 2.4 2.7 2.9

  數據來源: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2003世界投資報告》(World InvestmentReport2003)。

  上述分析充分說明,與龐大的吸收外資規模相比,我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已經嚴重滯后,這種長期以來“引進來”與“走出去”發展極不平衡的局面若不盡快加以扭轉,將引發一系列深層次的經濟矛盾,從而影響我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穩定發展。這也再次昭示我們,實施“引進來”與“走出去”統籌發展是當前我國經濟工作的一件大事,必須認真對待,妥善布置,周密安排,以期盡快收到實效。

  四、“引進來”與“走出去”統籌發展的基本思路

  “引進來”與“走出去”作為對外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缺一不可。江澤民同志形象地比喻道:“‘引進來’與‘走出去’是對外開放的兩個輪子,必須同時轉動起來。”可以說,沒有改革開放20多年來把外國的資金、技術、管理經驗、人才等“引進來”,我們的產品、技術、管理水平就難以提高,即便想“走出去”也是紙上談兵。目前我們已經基本具備了“走出去”的條件,然而從國家管理體制和現實情況來看,二者目前仍處于各自獨立發展的狀態。從國家宏觀政策層面看,“引進來”的開放度大,“走出去”的開放度小,且相互間不能融通;從企業微觀行為層面看,“引進來”的積極性高,要求迫切,“走出去”由于風險難以把握,謹慎程度較高,動力機制尚未形成。“引進來”與“走出去”統籌發展還沒有經過真正的實踐,但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積極拓展我國經濟的成長空間,我們必須將這項工作做好,打開對外開放的新局面。

  第一,統一謀劃制定“引進來”與“走出去”的相關法律和政策措施,加強二者間的融通互補,堅決摒棄以往各自為戰、分頭規劃的不協同做法。

  之所以強調統一謀劃制定和融通互補,就是因為以往“引進來”與“走出去”的不協同造成二者發展的嚴重失衡。“引進來”表面看來是為了“師夷長技”,但其最終目的卻是為了以強健有力的體魄昂首挺胸的大步“走出去”,到國際市場上與列強角逐。因此,決不能孤立的制定“引進來”與“走出去”的法律和政策措施,要緊密結合“走出去”有目的有選擇地“引進來”,為將來作好鋪墊和準備。實際上這包括三層含義:一是“取長補短”,即通過吸收外資給我們的弱勢產業注入營養,使其快速的成長壯大,逐步拉近與國際水平的距離;二是“精挑細選”,即不是盲目地引進外資,而是甄別篩選,將有助于提升國際競爭力、能夠迅速形成產業優勢的項目吸納進來;三是“虛位以待”,即將具有比較優勢但在國內已經失去市場發展空間的產業轉移出去,預留出空間吸引外資,以達到產業升級改造的目的。

  第二,積極探索“引進來”與“走出去”的互動模式,形成內外聯動、先出后進、先進后出的交互發展局面。

  讓“引進來”與“走出去”互動起來,變隔離式發展為交互式發展。企業可以通過先“引進來”提升自身實力后“走出去”,也可以先“走出去”通過增資擴股再將外資“引進來”,盡量消除“引進來”與“走出去”涇渭分明的思維定勢,形成國內與國外整合式經營、資本國際化運作的新局面。特別要強調的是,不要只認為“引進來”之后才能“走出去”,實際上“走出去”之后也完全可以“引進來”,要注重境外企業的生存狀態,努力塑造境外企業的良好形象和產品信譽,通過境外企業這個窗口向外國公司間接展示國內母公司的吸引力,最終將外國資本“引進來”,形成資本的內外循環往復流動。

  第三,在繼續加大“引進來”力度的同時,不斷更新完善“走出去”的投資產業和區域指導目錄,并給予相應的資金和政策支持。

  商務部門應深入剖析世界經濟發展態勢,積極跟蹤各國投資和產業發展政策,進而緊密聯系國內產業發展現狀,在已推出《對外投資國別產業導向目錄(一)》的良好基礎上,不斷充實完善、及時更新,使之真正起到“導向”作用和輔助參考功能。伴隨目錄的推出,國家也應給予相應的政策和資金配套,使之有機結合、渾然一體,努力提高國內企業對外投資的針對性和可行性。只有這樣,國家才有可能通過“走出去”達到優化國內產業結構、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根本目的,并且避免重蹈日本等國國內產業空洞化的覆轍,從而贏得國際分工中相對有利的地位,在更大市場范圍內獲取生產資源和經營收益。

  第四,整合外商投資促進和對外投資促進,雙管齊下,在統一的投資促進制度框架下開展“引進來”與“走出去”工作。

  我國各級地方政府的投資促進工作以往主要是招商引資,即“引進來”,投資項目洽談會基本上是引資項目的對接,而很少有“走出去”項目的參與,這種差別待遇,極不利于“引進來”與“走出去”的統籌發展。投資促進本身就包含兩方面含義,一是促進資本流入,二是促進資本流出,兩者的有機結合才是完整意義上的投資促進。因此,必須改變只重視外商投資促進而忽視對外投資促進的狀況。各級政府都應成立一個班子一個框架的投資促進部門,在投資促進活動中給予二者平等地位。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投資促進部門就會逐漸形成一個整體的國際資本流動概念和全局意識,行之有效地開展既符合國際市場發展趨勢又有助于國內經濟增長的雙向投資促進活動,從而真正將“引進來”與“走出去”統籌發展落到實處。

  馮赫 博士 商務部研究院 研究人員

  發表在 《國際工程與勞務》 2004年 第9期

  (信息來源:貿研院子站)






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NBA中國賽即將打響
2004諾貝爾獎
雅爾北京音樂會
最新汽車降價信息
2004中華小姐環球大賽
孫楠2004上海演唱會
2005研究生報考指南
姚明首部自傳連載
全國萬家餐館網友熱評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