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文化沖突挑戰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13日 08:48 南方日報 | |||||||||
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文化沖突挑戰 ——訪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主編忻榕博士 走到了戰略轉折點的中國企業面臨著諸多挑戰,國際化過程中如何處理好企業內部的文化沖突就是其中最常見、最嚴峻的挑戰之一。記者最近到TCL集團采訪時,因與湯姆遜、阿
本土化再認識 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主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管理學教授忻榕博士在哈佛《商業評論》在廣州舉辦的首個讀者見面會暨管理論壇上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TCL所提出的問題在中國企業里頭很有代表性。她表示,任何一個企業向跨國企業過渡的過程中,都必須妥善處理好全球化與本土化這一對矛盾,必須在二者間尋找一種平衡。一般的原則是:企業的產品、市場、客戶要本土化,但管理、制度、企業文化、價值觀等方面則要全球化,如果上述東西也本土化,會帶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你到一個國家推行一種價值觀,那企業有多少海外分部就有多少套價值觀和企業文化,企業豈不是分裂了?忻榕強調,TCL到歐洲兼并企業,不能一昧地只是強調本土化,而要注重將其快速反應的速度、高度的靈活性、強大的成本控制能力等優秀的文化特質移植過去,從而達到通過重組提升合資企業競爭力的目的。 企業文化無國界 忻榕指出,在處理企業國際化過程中的文化沖突問題時,很多企業的人力資源主管都將“文化沖突”理解為國家文化與國家文化、民族文化與民族文化之間的沖突,這其實是一種誤讀,管理學所講的“文化沖突”主要是講企業文化之間的沖突。如果有了上述的誤解,很可能使企業在國際化的兼并重組中掉到陷阱里。不同國家、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是顯而易見的,而且,作為一種社會文化,它是相對穩定而不易改變的,試圖硬性地改變它的后果將是吃力不討好。但在商業運作中,社會文化因素對企業的影響其實是相對較小的,對人的行為影響最大的還是企業文化,而企業文化作為一種外層的價值觀,它是可以通過一整套完善的管理體系來加以改變的,不同社會文背景的員工可以接受同一種企業文化。比如,你要改變中國人“孝”的價值觀很難,但只要有一套很好的管理體系,外國企業可以逐漸地使其中國員工樹立起“重質量”的意識。“企業文化可以是跨國界的,應該是全球統一的,而不能一個國家的分公司另搞一套。”忻榕總結道。 “洗腦”灌輸不了企業文化 但如何讓外國員工更順利地接受本企業的文化呢?忻榕認為主要有三個關鍵環節:一是在招聘新的外籍員工時注意挑選更易接受本企業文化的人選。以TCL為例,它的企業文化更強調職業經理人的創業熱情,它希望職業經理人更愿意犧牲很多東西去打拼,顯然,法國的職業經理人總體上會更強調生活質量,不那么容易接受TCL這一套。但這只是就總體而言,所謂總體,大體上也就是指總人口中的60%到70%罷了,那TCL還可以在剩下的百分之三十多的人里頭尋找更容易接受本企業文化的員工;關鍵環節之二是要注意對新入職的員工進行培訓。培訓的主要作用是在員工腦海里建立一個對本企業文化的理性認識,但并不能指望通過培訓達到所謂的“洗腦”的目的,培訓并不可以真正改變員工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它只是一個“知”的階段,還不能直接轉化成“行”。要真正讓新員工接受企業文化、形成符合企業需要的思維和行為模式,關鍵是企業要制定一整套制度特別是要形成完善的績效評估體系,這是第三個也是最關鍵的一個環節。“對員工而言,企業的績效評估體系衡量什么他就做什么,不衡量的東西他就不做”,忻榕強調道。比如,德國人強調質量,但TCL的企業文化更強調速度和產品創新,只要有一套鼓勵速度和創新的績效考核機制,就可以令原來最重視質量的德國人首先看重速度和創新。鼓勵速度和創新的績效考核機制有很多是可以向別的企業借鑒的,比如3M公司為了鼓勵創新,規定每個事業部每年要有30%的銷售額來自新產品,這就是一種可移植的做法。 忻榕表示,國際上70%的兼并重組都不能給股東創造新的價值,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因為企業文化磨合不好。如何整合企業文化,其實在兼并重組前就應該想好,GE在兼并收購方面很成功,最關鍵的是因為它有一套完整的兼并重組的流程,當它在與別的企業簽訂兼并重組協議時,對被兼并企業的每顆螺絲釘在哪都已了如指掌,更不用說人員的安排和使用方案了。比較而言,TCL等中國企業在國際兼并重組方面的經驗和準備明顯不足,它們要想順利闖關,必須付出更大的努力。但愿巨大的挑戰能成為催生中國企業成長為世界級企業的催化劑。 本報記者 鄧紅輝 張翼飛(來源:南方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