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未來15至20年 我國區域經濟將進入戰略機遇期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13日 08:00 中國青年報

    “今后10~20年,我國經濟將進入人均GDP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經濟發展轉型期,創新能力的提升將成為轉型成敗的主導因素。我國東部人均GDP超過4000美元的地區,經濟發展將由投資拉動轉向創新驅動。”

    近日,在由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指導、科技日報社主辦、發現雜志社承辦的第三屆中國科學家論壇上,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戰
略研究區域科技發展研究專題組組長孫海鷹表示,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一些經濟科技具有優勢的區域,對于帶動所在國家與地區經濟增長和國際競爭地位的上升,起到了關鍵作用。

    他解釋說,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和國家競爭力的提升,取決于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區域經濟的高速增長和競爭力的快速提升。

    “未來15~20年,科技發展最基本的任務是提高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區域將成為我國產業技術的主要支撐,和整合各種資源促進發展的主戰場。”

    談及這種強烈的趨勢,孫海鷹解釋說,第一,中心城市在區域經濟科技發展中的主導作用日益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將成為我國知識和技術創新中心、先進制造中心,成為帶動區域發展的火車頭。

    第二,合理的產業分工和生產力布局將逐步形成。發揮競爭優勢,加快區域特色經濟發展,形成合理的區域產業分工和產業布局,有利于經濟結構調整和資源的優化配置,是較發達地區提升和保持競爭力的需要,也是欠發達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需要。

    第三,中小企業將成為區域經濟發展和技術創新的主力軍。

    他強調說,在產品創新、服務創新、工藝創新和管理創新等技術創新的四個方面,中小企業均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中小企業還具有投資少、見效快、能大量吸收勞動力等優勢。事實上,跨國公司、大企業和中小企業的發展是并行不悖的。比如,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在發展跨國公司的同時,通過立法、成立“中小企業局”、金融優惠、建立產業技術體系等措施,對中小企業進行扶持,極大地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

    第四,產業集群正成為提升區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產業集群在我國參與全球產業分工、提高國際競爭力和走新型工業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孫海鷹說,產業集群在我國也開始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傳統產業比如紡織產業集群發展很快,高新技術產業如電子信息產業在長三角就形成了集成電路、計算機、軟件產業集群。

    在闡述未來發展趨勢的同時,他還透露了未來我國各個區域的發展方向。他說,東部地區要堅持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同時要依靠科技對環境進行綜合治理。

    京津冀地區要實施區域經濟科技一體化戰略和區域競爭力提升戰略,努力建設成為國際知識創新中心,發展現代知識服務業和軟件、移動通訊、生物技術、新材料等高新技術及產業,成為國家自主創新的重要基地。

    長三角地區要實施中心城市、大都市圈發展戰略和區域競爭力提升戰略,建成國際技術創新中心之一和我國重要的應用研究和基礎研究中心,發展戰略高技術產業和現代知識服務業,形成集成電路、軟件、生物醫藥、航空、納米等創新基地。

    珠三角地區要按CEPA實施粵港澳一體化戰略和產業提升戰略,成為世界最具競爭力的地區之一,形成粵港澳知識服務創新基地、電子信息和先進制造技術創新基地,成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先導。

    東北老工業基地要實施制度技術創新戰略和區域裝備制造業一體化戰略,以集團、集群、聯盟等手段,加快一體化進程。以現代裝備制造業為重點,加強光機電一體化和精深加工技術開發應用。

    中部地區要實施人才、資本、技術集群戰略和區域制造業一體化戰略,突出特色、整合資源,建立光電子、材料技術、先進制造技術和現代農業、重要商品糧基地,提升區域綜合競爭優勢。

    西部地區要實施人才、資本、技術集聚戰略和中心城市突破帶動戰略,充分發揮科技密集區和國防科技優勢,建立資源加工等創新基地。以黃土高原、西北沙漠化地區、西南高原山地等地區建立生態建設和環境治理示范區為重點,搞好生態建設、環境保護治理和水資源優化配置,實現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區域經濟新聞




評論】【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NBA中國賽即將打響
2004諾貝爾獎
雅爾北京音樂會
最新汽車降價信息
2004中華小姐環球大賽
孫楠2004上海演唱會
2005研究生報考指南
姚明首部自傳連載
全國萬家餐館網友熱評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