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空心化:經濟全球化的必然結果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12日 07:30 中國經濟時報 | |||||||||
    美國人在全球化的推廣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在其中獲得了巨大的利益。許多發展中國家則為此付出了代價。但是在網絡經濟的普及上,發展中國家和西方國家則獲得了同樣的好處。從未來潛力上講,發展中國家的收益甚至會大于西方國家。而在全球化和網絡的結合上,發展中國家可能要苦盡甘來,直面的不僅是轉型的痛苦,而且也是廉價勞動力導致經濟競爭力增強所帶來的好處,它們因此可以輸出更多的產品和勞務。反過來講,美國這個全球推手將自吞苦果,因為隨之而來的是其產業和工作機會的流失,是產
    西方世界鼓吹的全球化自相矛盾     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正在深刻地改變著國際貿易的格局,這種貿易本來應當遵循比較優勢的理論進行的。     現代經濟關系中,人員的流動性最小,資源次之,資本流動性最大。當代發達國家不可能讓發展中國家的勞工進入本國承攬起建設項目。西方國家給人的印象是開放的經濟、人員自由流動的市場和民主法制的社會。但是對發展中國家來說,西方國家另一個側面是開放的經濟在吸收產品時有針對性的限制,自由流動的勞動力市場主要面向西方人自己。主要表現為:限制性商品市場準入、嚴格限制的勞動力市場準入。     不要指望在西歐或美國拿到工程項目,從而帶進中國工程隊伍。在歐盟,別說帶進建筑工人,就是建筑工程師都不能隨項目帶入,即便是中國城這類有民族特色、需要中國人自己設計且西方人一竅不通的項目方案也需要西方當地的建筑設計師簽字才能算數。但是西方國家卻可以承包發展中國家的工程項目,并隨之帶進西方的工程技術人員甚至熟練工人。盡管他們的工資水平遠高于當地水準,并因此夸大了工程的成本。     所以,西方世界主張的資本與商品自由流動的全球化邏輯掩蓋的最基本的漏洞是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始終沒有得到同等的待遇。西方國家鼓吹的全球化、自由流動其實僅僅指資本的自由流動,因為西方國家有錢,而錢是需要增值的,才能完成到資本的轉換。資本像水往低處流一樣,哪里有利潤,就自動流向哪里。西方國家所以不愿意看到資本流動有國際間的障礙。但是他們對商品流動則通過反傾銷、技術壁壘等手段設置障礙,對勞動力則根本不允許自由流動。這是當今西方世界鼓吹的全球化自相矛盾之處。     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全球化應該是資源、資本和勞務自由流動而完成的循環,這才能使世界上的資源實行最有效的配置,才是一個合理、符合人人平等原則的貿易形式。當然這只能是夢想中的形式。因為這意味著:或者西方國家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平,或者發展中國家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與西方國家相同或接近,最終世界各國沒有明顯的貧富差別。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應該是這個結局,這當然是西方國家不愿意看到并極力設置障礙的。     于是,國際貿易中比較優勢的原則被扭曲,商品價格被人為升高,豐厚的利潤或者流入中間商的口袋,或者流失于重重關稅壁壘中。發展中國家的生產者被盤剝,發達國家的消費者還要付高價。中美貿易中這樣的例子是很多的。     互聯網帶來劃時代沖擊     互聯網的普及,使扭曲的比較優勢原則和狹義的全球化得到糾正。     對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說來,價格低廉、教育良好又源源不斷涌現的勞動力是與西方國家相比的最大的比較優勢。這種優勢像吸鐵石一般將國際資本不斷吸入,又像火山爆發一般將自身的勞務能量轉化成商品再向外輸出。中國就像西方國家的加工廠,勞務通過商品變相地進行了流動。這種現象將在很長時期影響全球化的進程,因為沒有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僅僅是資本與商品的跨國際的流動的話,全球化就不完整。     所以在現在經濟建設中,一直是資本流動來代替勞務的流動,使貿易雙方各自獲利。但是資本流動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比如興建工廠和產品的運輸,建工廠有選址的難題,而產品生產出來了,又要包裝和出廠,陸運和海運到了另一個國家不僅有運輸還有清關和倉儲的問題,一個貿易過程是以幾個月、甚至幾年計算的,如果是興建工廠的話。所以僅僅資本流動對狹義全球化的糾正是有限的。互聯網的出現和它在發展中國家快速普及使這個問題得到更深一層的解決。     那些無需投資建廠,僅僅在辦公室就可以完成的腦力工作因為網絡在國際間的集成而有了更好的解決方式。在西方國家投入大產出小、資本回報率低的工作因此可以外移。比如說銀行和信用卡公司的清算中心,圖書館和博物館檔案電子版的錄入及編輯,大公司的文件備份,設計游戲軟件,各種投資的數學模型,以至于報紙和雜志的打字排版。     而在這個轉換階段互聯網起了關鍵的催化作用。因為它可以穿越時空,將國外的物化勞動瞬間交付,鼠標一點就將這個過程完成了。互聯網可以將一個設計方案由遠在萬里的人實施、編輯并錄入,完成電腦文件后就可以通過光纜甚至電話線來交付,既節省了時間又節省了人力物力,還繞過了國界。就等于美國企業將分廠設在了國外,而他們既不用付美國本土的工資、社會保險、退休金和醫療保險,甚至連關稅都不用付。     關稅對國際貿易的阻礙有時是致命的。輸出國雖然可能以遠低于輸入國市場價格的條件交付貨物,輸入國卻可以用技術壁壘、關稅壁壘以及其他作為主權國可以行使的行政手段將貨物擋在國門外。而通過互聯網交付的貨物常常是免稅的,在美國就是如此,尤其是電子版文件。對來自這種形式的收入征稅是困難的,有的則根本無法征稅。     網絡還可以消除中間商的盤剝。中間商的盤剝在國際貿易中常常占著很大的比例,它一方面壓低供貨者的價格,一方面抬高自己向最終買方的報價,以便使自己的利潤有一個巨大的空間。實際上,國際貿易間發展中國家的供貨者和發達國家的銷售商之間價格的不合理差距常常是因貿易商造成的。貿易商雖然使供求雙方的交易得以完成,但卻使后兩者付出了巨大代價。而網絡的發展則為國際貿易間形成了一個新的平臺。在某種意義上講,它取代中間商的位置,卻不具備盤剝的條件。這是一個虛擬的空間,買方和賣方在使用它的時候都不需要付買路錢。買方降低了成本,賣方提高了利潤,雙方均獲得了利益。     互聯網的劃時代沖擊帶來的變化對一個國家經濟整合、一個區域的合作以至于整個世界貿易的意義可能幾十年以后才能被充分認識。計算機應用導致的網絡貿易是美國人的創舉,但是它在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普及卻達到了驚人的程度。中國手機增長的速度已經超過了美國,中國人手機用戶的短信發送量已經超過美國(這是手機結合網絡深度應用的一項重要指標),中國公司職員操縱電腦的熟練程度已經接近甚至超過美國人,中國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人的的英文程度已經達到或接近與西方人交流和工作的水平。中國已經具備接受承包美國及西方國家許多白領工作的必要條件,因互聯網導致的工作機會勢必定要轉移到這個國家。     互聯網打破的界線是里程碑式的,它使得勞務這個在國際間不能流動的生產要素在空間進行了流動,使得貿易國的關稅壁壘失去了意義,使狹義全球化掩蓋的問題得以糾正,使比較利益法則正常發揮了作用,也使美國為首的西方經濟出現了嚴重問題,那就是:企業外包擴大,腦力工作的的流失,失業的加劇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問題。     外包趨勢和美國經濟空心化     企業外包主要是指美國等西方國家辦公室白領工作機會的轉移,這種外包的特點是:首先它本來本土化的工作,在本土出現又服務于本土,現在被轉移至國外,再反過來應用于本土,市場沒有變,供應方變了;其次是這種工作幾乎清一色是腦力勞動,及與計算機關聯的工作,而這種工作本來美國有絕對優勢、甚至就在美國創造的,但是現在被承包到發展中國家去了;再次,它具有不可逆性的特點,這些工作機會一旦流向海外,就很難重回美國;而且,更重要的是這種國際貿易形勢帶動了整個行業的轉移,是全方位的。     美國轉至發展中國家的工作機會,開始是制造業,后來伴隨著技術轉移,然后是軟件設計的轉移,現在連售后服務、電話中心都轉至發展中國家了。有關資料認為在印度設立電話中心,再服務美國本土,人工成本低于位于美國電話中心的90%。如果不是美國勞動力的成本太高,或者印度或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工資成本那么低廉,以至于美國企業有巨大的利潤空間的話,他們能做這樣的重大轉移嗎?     崇尚自由經濟的美國人已經考慮以行政手段阻止工作機會流失的加劇,社會上的爭論正在升溫。這是很自然的事。但是,就像美國稅務機關不能阻止安然公司做假賬一樣,如果是關于生死存亡的問題,企業是不會拘泥于政府的行政規定的。實際上在美國,針對企業的政府行政規定要比西歐少得多,企業遵循市場的規律,資本追逐著利潤,政府更多的扮演著一個服務者的角色。美國是一個沒有國有企業的市場經濟。在美國有一句話,如果不能打敗他們,就加入他們的行列。許多美國企業在抵擋不住來自中國產品的競爭之后,轉而加入了中國產品的行列,成了他們的代理者。許多企業開始外包的嘗試。因而成了中美貿易的新話題。     但是中美之間不會因此出現一場新的、不可避免的經貿商戰。否則的話這將是美國對所有發展中國家的、前所未有的經貿大戰,而這樣的商戰在歷史上并無先例。外包趨勢和美國經濟空心化不是國際經貿商戰所能解決的問題,而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結果。這種全球化恰恰是由美國推動的。事實上,國際間的經貿商戰針對的一直是商品,而不是勞務本身。     問題出在美國自身。雖然美國擁有世界一流的私立大學和研究機構,但是美國公立初級教育只能算二流水平,而且危機還在加劇。在小學數學和科學教育方面美國人甚至落后于發展中國家。在上個世紀90年代末期一項國際初等教育評比中,美國在30多個被調查國家中名列第28。在2004年初的一個全球中等教育八年級數理化排名中,美國位于第19位,落在小國拉脫維亞的后面。美國自己培養的人才已經不足以應付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挑戰。因為那些二流水平的公立中小學生是未來大學的生源,是未來美國就業市場的主力,其競爭力不見得高于某些發展中國家。     在中國,一方面每年幾百萬的大學生畢業,高知識結構人員的供給源源不斷,另一方面由于市場的需求有限,大學生的就業壓力逐漸增大,供求關系便得中國技術人員的工資水平能夠長時期的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使得中國工程師的工資與美國的工程師保持相當大的差距。這種差距將導致美國外包國際化持續不斷的需求。英特爾公司首席執行官克雷格·巴雷特已發出警告,他說,俄羅斯、中國和印度已經擁有2.5億至5億智力勞動者,也就是受過高等教育、技術熟練的員工,他們能編寫電腦程序、設計復雜產品和管理高層次生產程序。     美國本來是一個吸引人才的社會。世界各國科學家、工程師甚至演藝界人士和其他杰出人才紛紛移居美國,那里是世界上最有活力的經濟和最自由的社會環境。這是美國能夠長時期領先與歐洲,并且稱霸世界的重要原因。但是美國的這個優勢正在逐年喪失,有的學者指出美國正出現人才倒流的趨勢。反恐戰爭和相關一系列政策給美國帶來的不僅是人才的的流失,工作機會的流失,以及社會資源的流失。更關鍵的是它正在改變美國人經濟自由、政治民主的理念,使保守主義和閉關自守的思潮抬頭,這將給美國的未來帶來災難性的后果。     外包現象顯示出美國經濟空心化的趨勢。在近幾十年來,美國企業已經把體力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轉移至發展中國家,現在它們正在把工程、軟件、產品設計和開發這些腦力密集型的工作轉移出去。那美國在未來還剩下什么呢?     如果美國人繼續保持它創新的勢頭,則可以維持這個多民族國家的優勢。就像它創造了互聯網,美國獲得了巨大的利益又同時遭到嚴重威脅。如果美國人一如既往地創造新的生產方式,美國國內產生的工作機會將大于外包導致的流失,美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將會得到支撐,就像近十五年發生的那樣。只是,人們尚未看到相當于互聯網這樣的新經濟出現的苗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