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銀行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借鏡:“日本制造”何以重生?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11日 11:57 金羊網-民營經濟報

  立刻注冊新浪免費郵箱,激活1G空間

  在“日本制造”經歷過20世紀80年代的風靡之后,伴隨著90年代日本經濟的停滯不前,諸多日本大公司在90年代中后期便逐步陷入困境,SONY、日立、松下等大公司也未能幸免于難,產生巨額虧損。直至2004年,包括日立、松下等公司又再次擺脫虧損泥潭,走向復蘇,部分企業還出現了較大幅度的贏利。那么這是否意味著,日本制造型企業真的全面走向復蘇?又是什么因素導致了日本企業的利潤增長呢?

  卓躍咨詢多年對包括日本制造型企業在內的跨國公司的研究顯示,日資企業確已走向復蘇,它們利潤恢復增長的主要原因依賴于兩個方面:一是經歷多年的經營改革始見成效;二是對技術創新的新的大規模投資有了回報;三是合理把握住了世界產業轉移,對海外市場開拓和轉移較為成功。

  近年來,日本企業經營改革的主要方向有如下幾個:一是事業部之間的戰略和技術性重組。競爭對手之間的戰略聯盟,非主流及虧損業務的剝離,兼并購買等手法得到了靈活的應用,使日本制造業重新振興,其中以NEC、松下、東芝、日立、富士通等公司的重組最明顯。在家電領域日立和東芝先后把非主流的家電事業部門從母公司剝離出去。在半導體領域,日立把IBM的硬盤部門購買了。二是公司治理結構和管理結構的調整。例如2003年,松下強行將松下電工收編為自己的公司,使松下成為日本最大的電機公司。在日本,企業集團的內部改革和治理結構的改革造就了日本主要大型制造企業集團新的核心競爭力,并重樹了這些公司的整體形象。代表便是“社會基礎設施的日立”,“娛樂的SONY”等。三是公司在雇傭和工資制度方面的改革,諸多日本大公司一改終身雇傭制,例如松下和日立等公司。它們一方面進行裁員,打破終身雇傭制,另一方面把調整的可用人員轉移到公司新的業務上去,以提高經營效率。四是日本大公司海外投資戰略的調整。將大量的生產轉移到日本國外,然后以低價格返銷日本。NEC在中國整合的NEC通訊就是這種代表。五是日本大公司內部研發體制的改革。加大研發投入、改善研發流程、提升研發隊伍、跟蹤最先進技術是一些日本制造大公司贏利能力改善的重要原因。

  日本制造型大公司對于技術創新的投入與回報也成為日本大型制造企業復蘇的基礎。實際上,日本大型制造型企業業績重生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數碼景氣”,而這一輪的數碼景氣主要是通過把在國內已經淘汰的生產設備以投資的形式轉移到中國,而日本國內則投資高端產品的生產設備。例如NEC在日本國內通過設備投資更新醫療和產業用的液晶面板,而將中、小電視機和電腦用的液晶面板在中國生產。這種做法在確保公司自身高端利潤和整體“日本制造”形象的基礎上,又降低了整個公司低端產品本國制造的生產成本。

  實際上,日本大公司在中國市場上的競爭力也逐漸恢復。那么,這些大公司如何在中國市場開展下一步的戰略呢?一是針對中國市場的差異化戰略。目前日本公司在中國市場的制造優勢基本上已經不存在了,主要原因是受到臺灣和韓國的一些大型制造企業崛起的沖擊。日本的大型制造企業可以嘗試在附加價值不大的一般產品生產中將生產技術、工序技能軟件化,使之編入到生產設備中,以取代勞動密集型的產品生產。將高端產品在日本國內生產,而將中低端產品在中國生產。另外一方面,改變以往在知識產權方面的“防守型”,成為“攻擊型”,充分利用知識產權的自我保護功能來維護自身的競爭優勢和市場進入區隔度。最后,充分利用中國、日本、韓國和亞洲其他國家的互補性,提高其在中國市場的競爭能力。

  現在“日本制造”已經朝著一個好的方向發展,但是韓國、中國的大型制造企業,尤其是在IT、電子等行業,中國的企業也在緊追不舍,日本企業要想再現80年代的輝煌幾無可能。擺在日本大型制造企業面前的主要問題則是,它們該如何把握世界經濟發展的大勢,在新一輪的競爭中保持持續的競爭和贏利能力。

  (上海卓躍管理咨詢合伙人 葉秉喜 龐亞輝)(觀宇/編制)(來源:金羊網)






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國青闖入亞青賽決賽
2004諾貝爾獎
雅爾北京音樂會
最新汽車降價信息
2004中華小姐環球大賽
中國高官參加七國會議
海軍音樂劇《赤道雨》
你最喜愛大學校徽評選
全國萬家餐館網友熱評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