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刻注冊新浪免費郵箱,激活1G空間
本報記者 何曉晴
“他們今年4月份就搬走了,早就不在這里上班了,而且這棟房子也不是他們的了。”國慶節前,當記者來到*ST英教(廣東英豪科技教育投資股份有限公司,600672)同為公司注冊地和辦公地的廣州市從化流溪溫泉旅游度假區英豪賓館時,一名酒店工作人員這樣告訴記者。
記者同時看到,酒店門口已經沒有了英豪賓館的招牌,門外高高掛起了“歡迎客人入住滴翠山莊”的橫幅。
難道上市公司人間蒸發了?記者事后經過多方打探才了解到,原來上市公司已經搬到離賓館不遠的英豪學校里辦公去了。但是,對*ST英教的投資者來說,如此重大的消息竟然都毫不知情,公司也沒進行公告。那么,這家公司背后到底還隱藏著什么不為人知的內幕呢?
更名次數最多的上市公司
話還得從廣東英豪學校借殼上市開始說起。1998年6月,四川省國投與廣東英豪學校控股子公司———從化英豪博大實業有限公司(從化博大)簽訂《關于轉讓四川廣華化纖股份有限公司部分國家股的協議》,將其所持有的四川廣華國家股2202.49萬股轉讓給從化博大。同年9月,江西華財實業投資公司又分別與從化博大和深圳英邁爾實業有限公司(英邁爾公司)簽訂《四川廣華化纖股份有限公司股權轉讓合同》,將其所持有的四川廣華法人股2000萬股分別轉讓給從化博大900萬股、英邁爾公司1100萬股;江蘇強新企業發展有限公司與從化博大簽訂《四川廣華化纖股份有限公司股權轉讓合同》,將其所持四川廣華法人股1000萬股轉讓給從化博大。經過三次增持之后,從化博大如愿以償成為第一大股東,英豪學校終于實現借殼上市。
然而,英豪學校借殼之后也帶來了*ST英教厄運的開始。伴隨著公司每次更名,公司經營卻是江河日下,日趨艱難。
記者了解到,*ST英教應該算得上滬深兩市更名次數最多的一家上市公司了。1998年12月,原四川廣華化纖股份有限公司更名為四川歐亞農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9月又更名為四川英豪科技教育投資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8月,又再次辦理了工商變更登記,公司名稱也變更為廣東英豪科技教育投資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4月30日,公司簡稱變為ST英教,2004年4月23日再次變為*ST英教。
“教育儲蓄金”負擔沉重
有關知情人士透露,作為一所民辦學校,英豪學校在全國首創了“教育儲蓄金”即保本不退息的辦學模式,但正是這種模式為日后學校帶來了沉重的債務包袱。
據英豪學校中學校長周華明介紹,在英豪學校創辦的前幾年,當時銀行存款利率沒有下調的情況下,學校按每人30萬元收取教育儲蓄金,學校規模開始得以迅速擴大。當初學校在1993年創立時,只招了700多名小學生,等到五年后的1998年時,學校規模達到了最高峰,包括幼兒園、小學、初中和高中生在內,當時的在冊學生人數達到了2800人。
周華明坦言,對學校來說,1998年是個“分水嶺”。他稱,“1998年之后,銀行存款利率一再下調,教育儲蓄金無法實施下去了,學校只好開始實施收費制。而當時定的學生交納的學雜生活費用年標準分別為,高中5.5萬元、初中5.3萬元、小學4.6萬元、幼兒園3.8萬元。
改變收費方式之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校的生源,再加上當時許多公辦學校也開始推出‘公辦民校’的做法,這些都對學校造成了較大的打擊。”
顯然,正如有關知情人士所稱,當時的情況是,一方面,收費制度的改變使得學校收入急劇下降,另一方面,學校又面臨大量學生教育儲蓄金需要退本的窘境,那么,錢從哪里來呢?對此,大股東自然而然把眼光投到剛剛借殼的上市公司身上。在大股東看來,只有從上市公司身上拿過來的錢才是不要回本的。
上市公司成為“提款機”
于是,大股東的“黑手”很快就伸向了上市公司,而且第一次就輕易得手了,一下子套到了2.08億巨額資金。1999年8月10日,公司臨時股東大會作出決議,決定以自有資金2.08億元收購英豪學校部分教學和生活設施。
在第一次嘗到甜頭之后,接下來又有了第二次。這一次,大股東又是如法炮制,叫上市公司花更大價錢來購買大股東的“優質資產”。2000年9月29日,公司再度決定以自有資金2.94億元繼續受讓英豪學校部分教學和生活設施。
然而,事實上,由于學校在經營上兩面都受到夾擊,周華明對學校的經營前景表示了極大的憂慮。他稱,由于目前還有部分學生的教育儲蓄金本金沒有退完,再加上“公辦民校”帶來的沖擊,學校開辦至今還是虧損的。
5億元巨資打了水漂
但是,作為上市公司來說,又從中得到了什么呢?得到的只不過是一個合作辦學的名分,把花費逾5億元巨額資金買回來的資產再拿去與間接控制人廣東英豪學校62300萬元人民幣資產共同合作辦學之后,得到的回報是合作辦學。
另據了解,雖然后來雙方又重新簽訂了一個補充協議,但也是形同一紙空文。2002年10月30日,公司與英豪學校簽訂了《合作辦學協議補充協議》,補充協議規定學校收取的學雜生活費收入在支付學校成本費用開支后,*ST英教分配80%,英豪學校分配20%,雙方投入學校合作辦學的資產折舊費各自承擔,該補充協議自2003年開始執行。
如今看來,*ST英教投入的5.02億元巨資算是打了水漂。由于至今虧損,公司不但沒有分到一分錢紅,還要計提固定資產折舊,最終落得個“雞飛蛋打”。
[觀點]投資者心中永遠的痛
對于被大股東掏空后的*ST英教來說,在投資者眼里,它是一塊“雞肋”,一個心中永遠無法抹去的痛。
應該說,*ST英教沉淪到今天如此地步,是公司多年來不斷追趕市場熱點,頻繁改變投資方向,反復折騰的結果。截至目前,公司的經營范圍包括了化纖原料、紡織產品,高科技農業、花卉業,溫室、冷凍及相關設備的生產、銷售,計算機網絡、UPS不間斷電源、電池、發電機組的生產、開發、銷售,房地產開發,還有教育行業,林業等等,讓人眼花繚亂。
作為一家上市公司,*ST英教從最初的化纖、后來的農業,直至現在的教育,哪個產業都未能扭轉公司的頹勢。
而且,自2001年年底2002年年初起不斷爆出擔保和貸款黑洞后,公司不但官司纏身,而且經營也幾近癱瘓。此前,*ST英教2002年和2003年連續兩年凈利潤虧損均在4億元左右,而今年上半年公布的2004年半年報顯示,公司主營業務花卉苗木生產基本處于停滯狀態,公司部分房屋和廣漢分公司的所有機器設備及子公司花卉公司的部分土地、房產已被依法查封。
特別是今年以來,公司財務狀況進一步惡化,其持續經營能力岌岌可危。公司2004年半年報顯示,公司業績非常差,每股收益-0.06元,凈利潤-2610.63萬元。至2004年6月30日,公司流動資產1794.37萬元,而流動負債為76842.54萬元,流動負債為流動資產的42.82倍,為總資產56505.54萬元的1.36倍;股東權益(不含少數股東權益)為-21082.40萬元;每股凈資產-0.48元,目前,公司已經到了嚴重資不抵債的地步。
對此,公司把希望寄托在大股東的資產重組上。然而,結果恐怕會事與愿違。9月17日,雖然起拍價較前兩次大幅調低了50%,但*ST英教(600672)的第一大股東的位置依舊是無人問津,每股起拍價低至0.1元的1.3億股法人股在17日的第三次拍賣會上再度流標。
據了解,此次拍賣標的1.31億股*ST英教法人股,是*ST英教目前的第一大股東從化市英豪博大實業有限公司持有的股權,占公司總股本的29.77%,因逾期未還中國銀行廣州天河支行的貸款而被法院強制拍賣的。該標的在今年的6月和7月曾經拍賣過兩次,每股起拍價0.2元,最后均因無人應價而流拍。因此,對公司來說,退市只是遲早的問題了。
(金陵/編制)(來源:金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