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十月九日電 題:中國空調業加速進行兼并整合
中新社記者 賈全欣
以產品降價作為競爭“殺手锏”的中國空調企業,在今年的價格戰中終于以百分之六十的品牌紛紛落馬為結局,落下了這場有人歡喜有人憂的大幕。
國家信息中心最新統計數字顯示,二00四年度中國空調總產量達到六千零四十二點三三萬臺,重點商業城市空調零售量比上年增長百分之十八點零一個百分點,零售額卻只比去年同期增長八點零二個百分點。
數字表明,在看似空前繁榮的空調市場,企業的利潤正在出現進一步下滑,銷售額的增長遠落后于銷售量的增長,這種格局最終導致大量規模小、實力差、缺乏競爭力的空調品牌出局。國家信息中心監測的空調品牌已經從上年度的一百五十多個減少到九十多個。專家們稱,中國空調行業進入“后圈地時代”的局面已經來臨。
中國空調市場轉向北轉移
綜觀今年的空調市場,出現了向北轉移的態勢。中國華東和華南地區作為中國空調市場容量最大的區域,過去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然而,根據國家信息中心對二00三年至二00四年度重點城市空調零售市場的監測分析,華北地區市場對生產企業的吸引力正在逐步增加,越來越多的空調企業開始看重華北市場。一直沒有在華北拼殺的志高、華凌等廣東品牌今年開始借助國美電器等強勢銷售渠道,力爭在華北改變地方品牌形象,爭取市場占有率。
據分析,這種市場轉移趨勢的出現是由于:目前中國華東和華南地區的空調市場增幅只有百分之十,難以和增幅超過百分之三十的華北市場匹敵。其次,為抵消出口退稅政策改變而導致成本上升和抵御來自江浙等地新生代的空調勢力,華北地區集中了諸多空調品牌。專家們認為,今后華北地區市場競爭的慘烈程度將超過國內其他任何區域市場。
品牌集中度進一步提高
二00三年至二00四年度空調市場競爭顯示,品牌的集中度正在進一步得到提高。在國家監測的九十六個品牌中,前十位銷售量占到總銷售量的七成以上,前二十五名占到總銷售量的百分之九十七以上。其余七十一個品牌如果沒有高招,便只能在百分之三的市場份額中生存。空調市場的競爭激烈度和淘汰率由此可見一斑。
技術規模成為企業立足之本
中國的空調業在經歷了幾次大規模的“價格戰”后,元氣大傷。一部分缺乏競爭力的品牌被淘汰的同時,也使一些名牌產品的原有利潤受到傷害,直接影響這些品牌在技術上新投入和產品的后續研發。但是價格戰也讓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保持技術領先才能在市場立足。于是變頻、節能、改善空氣環境等技術含量高的產品成為空調企業的新追求。
在開發技術的同時,一些優勢企業開始了擴大規模之旅。美的空調繼去年在安徽產能擴容后,今年在武漢又建立了第三個生產基地,明年的銷售目標是家用空調確保九百萬臺,格力電器的珠海五期工程九月正式竣工投產,從而完成了珠海、重慶、丹陽和巴西四大生產基地布局,空調產能達到一千萬臺。技術和規模成為他們打拼市場的法寶。
兼并整合乃歷史趨勢
盡管企業使盡渾身解數,但是,仍然難逃行業兼并整合的殘酷現實。目前,中國空調產品產量達到六千多萬臺,而隨著企業規模化進程的加速,生產能力擴大的趨勢勢在必行。據預測,二00六年,中國空調市場需求量卻只有五千七百萬臺左右,空調市場的飽和度將再一次提高,供求關系有可能再度打破平衡。屆時鹿死誰手,人們仍將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