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渡過危局 中長期升息態(tài)勢已經形成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10日 09:16 新華網(wǎng) | |
    宏觀調控正在由行政型向市場化轉變,加息被認為是后期政策的取向。即使短期不動利率,中長期的升息態(tài)勢也已經形成。與行政調控相比,加息對GDP的影響更小     經歷了幾場秋雨,北京陽光明媚,秋高氣爽。陸續(xù)公布的8月份宏觀經濟數(shù)據(jù),也使得專家們的心情相當不錯,前期對調控可能造成較大負面影響的擔憂正逐漸 淡去。    統(tǒng)計顯示:8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shù)(CPI)比去年同期增長5.3%,漲幅與7月份持平;固定資產投資比去年同期增長26.3%、增幅低于7月份約32%;同時當月廣義貨幣供應量、貸款余額比去年同期分別增長了13.6%、14.1%,增幅均低于7月份的15.3%、15.9%。"數(shù)據(jù)有漲有跌,說明前期的調控有一些效果,總的經濟形勢是很好的。"對此,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宋國青教授如是評論。在近日本刊記者的采訪中,這種看法為多位權威人士所認同。專家認為:后期宏觀調控的手段,也因此會發(fā)生相應變化。     CPI近期有望觸頂     作為衡量通貨膨脹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CPI至今已連續(xù)3個月保持在5%以上。但專家分析,CPI偏高即將走到盡頭,很快就會觸頂回落。     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表明,食品價格仍然是8月份CPI上漲的最大動力。食品價格在CPI中占有三分之一權重,8月份食品類價格同比增長13.9%、僅此就拉動CPI上漲4.6%。換言之,在推動當月CPI上漲5.3%的因素中,只有大約0.7%是由非食品因素引起的。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fā)展所農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貴對《證券市場周刊》分析說:始于去年10月的糧價上漲有其歷史背景。我國糧食總產量在1998年達到歷史峰值51230萬噸之后,幾乎逐年走低。2003年總產量降至43067萬噸,比1998年下降15.9%,同年在糧食大幅減產的情況下還凈出口2000萬噸,更加大了國內糧食的供求矛盾。同時,2003年全球糧食庫存處于1996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國際糧食市場價格也大幅上漲。     為緩解糧食供應的緊張局面,3月下旬以來,鼓勵農民多種糧的措施陸續(xù)出臺。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副秘書長王建預計,因秋糧在國內全年糧食產量中占80%左右,待秋糧上市以后、加上進口糧食等因素,CPI很可能就會降下來。"CPI的上漲已是強弩之末。"王建斷言。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亦認為:"估計秋收以后,特別是11月份翹尾影響減弱后,糧價對CPI的影響可能會消失。"但她提示說,工業(yè)出廠價漲幅比7月份提高0.2個百分點值得擔憂;此外8月份生活資料出廠價由長期的下降轉為上升,是否意味著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開始露頭則有待觀察。     經過調整、更加精確的數(shù)據(jù)也顯示出CPI上漲有限的趨勢。宋國青表示,在剔除季節(jié)因素,對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數(shù)據(jù)做出調整后,顯而易見的是,雖然CPI從今年3月份至今的每個月都在上漲,但月環(huán)比漲幅大致維持在0.5%左右。宋國青預計,CPI雖然"一時半刻"不會降下來,但今年第四季度肯定會低于5%,全年CPI則會保持在4%至5%之間。     進入穩(wěn)定加息期     本輪宏觀調控取得成效,被認為主要是行政手段產生作用。但專家認為,目前已有"復歸"市場化手段調控的必要。     出于對經濟過熱的警惕,中央決策層去年就開始運用貨幣政策進行調控,但今年4月份演變?yōu)楦土业男姓深A,5月份以來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均明顯下行、投資增速也急劇回落。國資委研究中心宏觀戰(zhàn)略部部長趙曉認為,行政調控盡管有雷厲風行的優(yōu)點,卻也有兩個不容忽視的弱點--一是行政調控必須區(qū)分調控與保護的對象,而區(qū)分的成本極其高昂,調控不當對市場機制與政府信用造成破壞的代價甚至可能高于其"速效"的收益;二是行政調控通常難以持續(xù),出拳時如秋風掃落葉,稍一松動則立馬"葫蘆起來了,瓢也起來了"。趙曉預計,下一步行政調控會逐漸淡出,轉換為以參數(shù)化的市場調控為主。     而在市場化調控手段中,加息為多位受訪人士所推崇,并被分析成為后期政策的取向。     宋國青在過去數(shù)月間一直主張"暫不調息",如今也改變了看法。9月17日,他對《證券市場周刊》表示:"過去擔心調息會使調控力度過猛,現(xiàn)在看來不是很嚴重,不用等了。"社科院數(shù)量經濟研究所所長汪同三依然堅持"早該加息"的觀點。在加息的理由方面,左小蕾分析說,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的露頭是最重要的理由;此外執(zhí)行嚴格土地使用規(guī)劃后的房地產價格依然持續(xù)高企,原因就在于土地的嚴格管理只起到減少房地產供給的預期,但需求并未改變,提高利率能在邊際上減少居民對住房貸款的需求,這可能是央行調整利率的另一個重要考慮因素。     但也有專家持認為,雖然中長期的升息態(tài)勢已經形成,但短期內依然慎用利率杠桿。     "前期行政調控的效果比調5個點的利率還厲害。"趙曉認為。他特別提示,廣義貨幣供應量增幅連續(xù)數(shù)月遠低于年初17%的調控目標、貸款余額的增幅也明顯偏低,已經使明年上半年經濟增長面臨迅速滑落的風險,因此是否調息宜再謹慎觀察一段時間更好、特別是要看貸款指標。王建亦建議,"暫時不動利率"而宜繼續(xù)使用當前措施,明年仍宜以土地控制、公開市場操作為主。但即使不贊成及時加息的專家,在聯(lián)系到當前各種信息時,亦不排除中央決策層加息的可能性。王建的表述是:"加息可能是最后的選擇,但不是最好選擇。"     "如果今年加息、第四季度的可能性較大,否則就明年了。"趙曉預計,如果調整利率,剛開始可能是微調,隨后逐步到位,經過一個加息周期后,利率最終可能會達到一個較高水平,"7%的利率很多企業(yè)想都沒想過,但存在這種前景"。宋國青還具體探討了調息的幾種可能性:既可能存貸款利率一起上調;也可能只調貸款利率,或不動利率而繼續(xù)擴大貸款利率的上浮空間;初期調息幅度可能為25到50個基點。     匯率變革正當其時     與調息相關聯(lián)的是人民幣的匯率問題。專家認為,目前正是適度調高人民幣匯率,進而為將來的匯率體制改革奠定基礎的良機。     外匯占款問題對通貨膨脹的影響,一直被專家所詬病,如今問題日益嚴重。王建分析說,今年上半年新增外匯儲備700億元,其中超過一半是為套利通過各種渠道流入的"熱錢";而央行被迫向市場投放大量基礎貨幣吸納這些"熱錢",一方面會造成資金供給增加,從而加劇通脹程度;另一方面,大量"熱錢"流向房地產、鋼鐵等行業(yè),又會加劇這些行業(yè)的投資熱度。     趙曉認為:目前宏觀經濟調控已經進入了政策的調整和完善時期,現(xiàn)在的調整應該回到以利率和匯率等為主要杠桿的參數(shù)調整和市場化進程中來;此外,人民幣升值預期逐漸走緩,投機外匯游資增長也開始減緩,這都是進行匯率調整的大好時機,不會對外匯及貨幣市場造成大的沖擊,"我國現(xiàn)在的通貨膨脹率為6%左右,將人民幣匯率升值5%至7%,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現(xiàn)在的通貨膨脹。"他提議,匯率升值應在市場悄無聲息的情況下,9至10月份進行一次幅度為5%至7%的升值,在未來1至2年內再悄無聲息地升到位。他認為:"不動匯率是不可能的,提高匯率的可能性正逐年增加,今年是40%,明年升至70%,后年是90%!"     盡管一直贊成將現(xiàn)有人民幣匯率升值,但宋國青綜合多方情況認為:"動用匯率手段的可能性比以前更小了。"他預計,如果明年通脹率保持在3%左右,與美國持平,匯率問題將長期擱置下去。     加息無礙增長     如果宏觀調控政策轉向,采取加息政策,會不會增加投資成本、造成調控力度進一步加強,從而影響到GDP的持續(xù)穩(wěn)定增長?     7月份,宋國青曾在媒體上表述過"警惕GDP步步走低"的憂慮(見《證券市場周刊》2004年第25期),正是源于對調控力度過猛的擔憂。但看到8月份的數(shù)據(jù),宋國青樂觀了許多。宋國青認為,加息可能會不利于GDP的增長,但與行政調控相比是"兩害相權取其輕",如果不加息、繼續(xù)依賴行政手段的破壞性只會更強。趙曉則強調,目前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消費升級、城市化和"世界工廠"效應等三大重要因素不容忽視--城市化每年對GDP增長的貢獻在3個百分點以上、消費升級和"世界工廠"效應的貢獻也很大,這樣"經濟增長慢下來很難"!     "現(xiàn)在可以用最好的預測來預測(經濟增長的前景),"宋國青表示:"明年GDP增長可能在8.5%至9%之間,通貨膨脹在3%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