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55周年以來甘肅蘭州市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綜述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09日 11:16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 |
    55年崢嶸歲月,55年光輝歷程,塞外古城蘭州一路走來,一個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的蘭州正在迅速崛起。55年來,蘭州市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齊心協力,開拓前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業績,經濟建設實現新跨越,社會事業得到新發展,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成果,人民生活邁上新臺階。特別是改革開放25年來,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發揮自身優勢,積極探索振興蘭州之路,采取一系列積極有效的經濟發展戰略措施,促使蘭州經濟跨越式發展。短短的25年,蘭州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經濟結構不斷 優化,核心競爭力持續提升。    一、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產業結構日趨合理     剛解放時,蘭州古城一片破敗蕭條,百廢待興。全市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高舉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經過55年不斷進取和探索,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經濟總量在全省的份額由解放初期的8%上升為34%,并躋身于“中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之列,人民生活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轉變。55年來,全市生產總值由1949年的0.33億元增加到2003年的440.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61.7倍,年均增長9.9%;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年均增速分別為5.8%、12.2%和9.2%。     改革開放前,蘭州經濟增長緩慢,經濟運行不穩定,波動較大,1961、1967年出現了負增長,全市經濟總量較解放初僅增長21.3倍。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吹響了改革開放的號角,全市經濟展現出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建設成就斐然,綜合實力顯著增強。1990年實現了生產總值在1980年基礎上的第一個翻番目標;1992年經濟總量過百億元;1995年又跨上200億元臺階;1998年又實現了生產總值的第二個翻番,提前2年實現了翻兩番的戰略目標。2000年經濟總量再次突破300億元大關。2003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達到440.1億元,是改革開放初期1978年的8.3倍,年均增長8.2%。人均GDP由1978年的1067元增加到2003年的14545元。     50年多間,蘭州在實現經濟擴張發展的同時,不斷調整經濟結構,逐步形成了比較合理的結構體系。1949年蘭州三次產業結構為51.6:17.2:31.3,到1978年調整為3.4:75.9:20.7,2003年調整為4.2:52.9:42.9。第一產業比重明顯下降,第二產業占據國民經濟的主導地位,第三產業迅速發展,成為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蘭州經濟結構按照“一三二”型--“二三一”型--“三二一”型發展演變規律逐步升級,已由一個消費性城市轉變為生產資料消費協調發展的經濟中心,其經濟構架表現出生產與消費兩輪驅動,產業結構轉入產業內部升級調整階段。     “十五”時期,蘭州經濟發展進入新一輪加速發展經濟時期,前三年生產總值年均增速達到10.48%,經濟總量即將突破500億元大關。蘭州社會經濟發展的協調性、穩定性持續增強。     二、農業經濟穩步發展,經濟結構得到調整     建國以來,蘭州市農業取得了巨大成就。1949年,全市農業增加僅為1720萬元,“一五”時期發展較快,以后幾經波折發展減緩。1957年至1978年的21年間,農業增加值累計增長1.8倍,農業生產徘徊不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蘭州市全面貫徹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村改革圍繞著提高農業生產能力、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全面鋪開,農業和農村經濟從此步入以市場為導向發展的新時期。2003年,全市實現農業增加值18.6億元,比1949年增長108倍,年均增長9.08%;比1978年增長24倍,年均增長13.8%。農產品(資訊 行情 論壇)供給實現了由長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豐年有余的歷史性轉變。     主要農產品產量成倍增加。糧食生產能力由1949年的不到1.1億公斤水平提升到3.5億公斤以上的水平。蔬菜產量達131.5萬噸以上,比1949年增長67倍。油料產量達24.1萬噸,比1949年增長15倍。水果、畜產品、水產品等總產量和人均擁有量也都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增長。農產品極大豐富,不但提高了人民的營養水平,而且徹底改變了人民的食物結構,為蘭州市總體進入小康社會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農業結構不斷調整,產業化、區域化步伐不斷加大。解放初期,蘭州市農業主要以種植業為主。1949年,農業中林、牧、漁業的比重僅為17.2%;解放以后,蘭州市不斷調整優化種植業品種結構,到2003年,在農林牧漁業中所占比重上升為23.5%。水產品產量達1547噸,比1963年增長161倍,人均產量增長73倍;肉類產量達3.89萬噸,比1949年增長32倍,人均產量增長6.8倍。20世紀90年代以來,蘭州市逐步探索,確定和完善“依托城市,開發農村,服務城市,富縣富民”的城郊型農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充分發揮城鄉一體功能,農戶、企業、政府三方聯手,把農產品生產、加工、營銷等環節連成一體,形成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的組織形式和經營機制,農業產業化經營由“星星之火”變成了“燎原”之勢。目前,蘭州市各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基本形成了蔬菜、果品、洋芋、百合、牛羊肉等富有地方特色的農業生產化格局,譜寫了農村經濟超常規增長的歷史新篇章。     三、工業經濟快速發展,總體實力明顯增強     解放初期,蘭州工業基礎極為薄弱,主要是以手工作坊為主的小工業。改革開放前,蘭州工業亦經歷了一個曲折、波動的發展過程,工業經濟有24年增長,4年小降。1949年全市工業增加值僅856萬元,占全市生產總值的17.16%!耙晃濉、“二五”時期國家重點項目和區域經濟政策向西北內陸地區的傾斜,推進了蘭州地方工業的快速發展和進步,工業逐步成為全市經濟的主導產業!岸濉睍r期全市工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已超過50%。1978年全市工業增加值達15.85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由解放初期的不足20%提高到72.70%,是1949年的70.2倍。改革開放后,國民經濟步入健康發展的快車道,蘭州工業經濟實現了高速發展。2003年全市工業增加值達179.1億元,比1949年增長403.7倍,年均增長11.76%;是1978年的5.89倍,年均增長7.06%,工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40.7%。“十五”前三年,蘭州工業承接“九五”時期調整的積極效應,在“工業強市”戰略指導下快速發展,內在活力增強,運行質量提高,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10.94%,成為改革開放以來各時期增長最高點。     工業生產不斷邁上新臺階,一些重要的工業產品產量快速增長,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新興工業逐步崛起。2003年,全市原油加工量694萬噸,比1985年增長1.8倍;發電量73.97億千瓦時,比1985年增長1倍;鋁產量37.9萬噸,增長2.5倍;水泥421.99萬噸,增長2.2倍。     多年的建設與發展使蘭州已形成了以有色金屬、石油化工、機械電子、輕紡建材為主的工業體系,成為西北重要工業基地之一,工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更加突出。目前,全市擁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005家,總資產751.3億元。“突出工業”已是“十五”計劃期間內蘭州市實現工業化、重振老工業基地雄風、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三步戰略目標的重要途徑。     四、投資規模迅速擴張,經濟建設碩果累累     建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為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投資規模不斷擴張。1949-2003年,蘭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1571億元,期間建成投產了一大批工程項目,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成就卓著。在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和黨的十四大精神指引下,“八五”時期,成為蘭州市各個五年計劃中重點建設搞得最好、成就最大的時期,能源和鐵路運輸的緊張狀況得到極大緩解。進入“九五”時期后,在擴大內需、增加投資等宏觀政策引導下,蘭州市展開了以交通通訊設施等大規;A設施建設,累計投資成為蘭州市歷史上投資最多的一個五年計劃時期!鞍宋濉、“九五”期間投資總量累計達814億元,占到54年投資總量的一半之多。投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蘭州投資型經濟特征日趨顯著。     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城市基礎建設跨越式發展。改革開放以后,蘭州市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力度,用于城市道路、供水、供熱、水處理、橋涵、河道等方面的建設和改造以及郵電通訊、住宅建設等方面的投資,極大的改善了蘭州市市容市貌,提升了城市形象。1990年以來基礎設施投資就達512.16億元。2003年,蘭州市城市道路長度達到919公里,比解放初延長829公里,與1978年相比,伸長了605公里;城市道路面積也由解放初的66平方公里增加為1228平方公里,人均道路面積增長了2倍;城區面積擴大為232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區面積達141平方公里。與1981年相比,人均占有公共綠地面積增長4倍多,擴大到4.07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也由6.7%增加為30.67%。市區擁有公交營運車輛由解放初的8輛增加到2013輛,出租車由1980年的25輛增加到2003年的6620輛;城市日供水量由解放初的不足1萬噸上升為68.8萬噸,人均生活日用水量增長12倍。郵電通訊業發展迅速,歷經從郵政為主到以移動通訊、網絡通訊為主的時期,蘭州郵電通信堅持“高起點、新技術、超常規”的發展戰略,以滾動發展的模式實現多投入、上規模、大產出,加快了通訊設施的建設,增強了綜合通信能力。到2003年年底,GSM數字移動通信交換機總容量達150萬門,CDMA數字移動通信交換機總容量達30萬門,計算機互聯網用戶已達21萬戶。數字化、綜合化、寬帶化、個人化的電信通訊網逐步形成;A設施項目建設為充分發揮蘭州作為西部樞紐的流通與擴散作用構筑了循環網絡。     五、國內貿易蓬勃發展,流通方式不斷創新     1949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只有0.33億元。新中國成立后,在“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總方針的指引下,蘭州市的消費品市場日見復蘇。然而,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社會主義統一市場,國家對各種物資實行統購統銷、統一調撥,市場供應基本僅為滿足人民最低生活需要,社會商品極度潰乏,表現為嚴重的賣方市場特征,多種基本生活用品實行供給制、憑票證供應。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著工農業生產迅速發展,商品供應能力大大提高,居民收入快速增加,消費能力大大增強,消費市場日趨繁榮。特別是1994年國家五部委聯合批準蘭州進行商貿中心的改革試點以來,市場體系日益完善,流通服務功能明顯增強。2003年,全市共有各類市場233個,其中商品交易市場219個,商品交易成交額達170.3億元,是1993年的4.77倍。同時伴隨商業流通體制的不斷改革,商貿流通格局發生了徹底的變化,由八十年代末國合商業為主,逐漸發展為個體、私營、聯營及股份制商業為主體,各種新型商貿業態蓬勃發展的局面,形成了多種經濟成份、多條流通渠道、多種經營方式和減少流通環節的商業體制。一批現代化大型商廈拔地而起,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現代化商貿流通格局。大批購物環境優美、服務功能齊全的大型商場、連鎖店、超市、專賣店、便利店等紛至沓來。購物方式也一改傳統的模式,增添了郵購、直銷、網上購物和電話預約等形式。2003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6.53億元,是1949年的625.8倍,是1978年的35.3倍,年均增速分別為10.43%和15.32%。解放以來和改革開放前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速分別低于改革開放以來2.66和4.89個百分點。     六、社會事業欣欣向榮,健康水平不斷上升     教育事業成就輝煌。1949年,全市共有各級各類學校368所,在校生5.15萬人。新中國成立后,社會制度發生了根本變化,教育事業不斷興旺發達。55年來,蘭州市為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輸送了大量專業人才,尤其是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全市人民的科學文化水平得到極大提高。2003年底,全市共有各級各類學校1300所,比1949年增加了932所。在校生78.22萬人,是1949年的14倍。其中:普通高等學校19所,比1949年增加了16所,在校生由1949年的0.17萬人增加到13.04萬人。目前,全市已形成了高等教育、中等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等多層次的教育網絡,股份制、民營等多種經濟成份的辦學方式也悄然興起。教育事業步入快車道。     科技事業全面發展。蘭州市科技事業按照“科技興市、科技興企”的戰略,加大了科研項目的開發和研制力度,使得科技實力不斷增強,科技隊伍不斷壯大。1994年蘭州市被國家科委批準為“科技興市”試點城市之一!熬盼濉逼陂g的八大科技工程,成為科技興市的推動力。經過50年的發展,蘭州已成為國內重要的科研基地之一,擁有強大的科技和人才優勢。目前蘭州地區已擁有國家級重點研究室9個,各類科研機構700多家。     文化廣播電視事業成就輝煌。無線、有線電視臺的電視發射及轉播臺從無到有,2003年達到47座。廣播和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分別達98.05%和98.02%。文化藝術日益繁榮,一批文藝精品在全國獲獎。大型舞劇《絲路花雨》、《大夢敦煌》轟動國內外藝術舞臺,太平鼓藝術名揚中華。截止2003年,全市共有公共圖書館8個,總藏量達到7471萬冊。全市擁有群眾藝術館、文化館(站)30個,其中藝術館(群藝館)9個,博物館4個。     衛生事業迅速發展,人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與1949年比,2003年全市各類衛生機構由20個增加到295個,衛生機構床位由356張增加到1.54萬張,各類衛生人員由597人增加到2.11萬人。解放以來,全市的防疫、保健事業從無到有,烈性傳染病已基本絕跡,各種傳染病發病率逐年下降,醫學科學研究機構也相繼成立,人民的健康水平顯著提高。與1978年比,2003年蘭州市人口死亡率由4.72‰下降到4.1‰,全市人均預期壽命由解放初的36歲提高到70歲以上。     七、居民收入快速增長,生活條件顯著改善     新中國成立后,廣大人民當家做了主人,人民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國民經濟迅猛發展,城鄉居民生活也連續上了幾個大的臺階,消費水平、消費結構和消費環境都發生了明顯變化。2003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7094元和2398元,是1949年的73倍和67倍,是1978年的18.5倍和25倍。“十五”前三年隨著蘭州市經濟的快速增長,城鄉居民收入有了較快的發展,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速分別達到了8.4%和6.2%。消費結構基本改變了多少年來以吃、穿等生存資料為主的單一格局,住、用、行和文化娛樂等享受和發展方面的消費支出明顯提高。到2003年末,城鄉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分別為38.3%和41.8%,比解放初大幅下降。     居民家庭對現代化耐用消費品的擁有,從無到有,從少到多,且普及程度迅速提高,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大大提高。人們對消費品的購買從70年代以前的百元級“老四件”(自行車、手表、縫紉機、收音機)、80年代千元級的“新六件”(電視機、洗衣機、錄音機、電冰箱、電風扇、照相機)、到90年代萬元級、十萬元級的電腦、小汽車、商品房,消費檔次不斷提高。目前,“老四件”早已在農村普及,“新六件”在多數城鎮也已接近飽和,人們對萬元、十萬元級商品的需求正處于資金積累和逐步增加消費的階段。     到2003年底,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耐用消費品擁有量:彩色電視機120臺、電冰箱93臺、洗衣機98臺、家用電腦19.4臺、空調2.33臺。農村居民家庭每百戶耐用消費品擁有量:自行車140輛、電冰箱26臺、彩色電視機95臺、洗衣機88臺。在住房方面,城鄉居民的居住條件大為改善,過去幾代人同居一室的現象基本消除,一個個環境優美、功能齊全的小區令人目不暇接,農村中磚瓦水泥結構的新型住宅鱗次櫛比。到2003年,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每年用于居住消費的支出分別達到551元和299元,占支出比重分別為9.68%和19.41%,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由1990年的8.07平方米,增加到15.04平方米,人均增加了6.97平方米;農村人均住房面積為24.74平方米,比改革開放后人均增加近10平方米。     55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滄海一粟,55年彈指一揮間。55年我們在市委、市政府的帶領下,經過不懈的努力,鑄就了全市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輝煌成就。     黨的十六大已經做出了新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部署,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宏大的歷史工程,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神圣使命,是全國人民為之奮斗的目標。根據這一目標,蘭州市委十屆十次會議提出全市要按照“圍繞一個前提、確保兩個達到、著力五個提升”的目標,突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突出抓好項目帶動,全面加快蘭州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要求。這是一個新的起點、一個新的征程,令人鼓舞、催人奮進。我們堅信,只要我們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偉大旗幟,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不遠的將來,蘭州必將以一座經濟繁榮、科教發達、環境優美的現代化大城市展現在世人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