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銀行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民工荒”引發人力資源戰略思考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06日 12:20 經濟參考報

  【內容提要】2004年春季以來,不但福建、“珠三角”、“長三角”等發達地區,甚至江西、湖南等一些內陸地區也出現了招不到農民工的“民工荒”現象。本文作者通過調查研究指出,“民工荒”現象是客觀存在而非炒作,它反映的是農村外出務工人員供不應求的問題。“民工荒”是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與資源供給矛盾的一個信號。應對“民工荒”,就是要解決經濟發展與資源供給的矛盾。根本出路一是要提高資源供給能力,二是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由主要依靠資源數量投入向依靠資源使用質量轉變。“ 民工荒”反映普通勞動力的短缺

  1.“民工荒”反映的是整體短缺而非僅熟練工短缺,是全面而非局部地區和行業的現象

  從企業類型分析,缺工的主要是技術含量低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這些企業大多采用流水線生產,每個崗位所需技能只能在崗位上邊學邊干,在較短時間內就能掌握。因此,企業說是要熟練工,實際上需要的就是身強體壯、學習能力強的年輕的普通勞動力。

  外出務工農民完全依靠市場機制運作,形成一個全國統一的大市場。東部沿海發達地區是吸納外出務工農民的主要地區,因此,是農民工供求狀況的晴雨表,隨著時間的推移,其他地區和行業“民工荒”問題將會逐步顯現。

  2.“民工荒”反映各地對外出務工農民的需求持續增加

  20多年來,我國體制外制造業創造了大量的勞動力需求,并且,這種趨勢仍在繼續。外出務工農民主要就業于這些非公有制的制造業及服務業。這次“民工荒”突出表現為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缺工。全國農村固定觀察點2004年6月統計的村一級調查結果顯示,2004年外出打工的農村勞動力同比增長3.8%,與往年相比保持了平穩增長。各流入地的情況表明,新增流入人口也并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企業雇用的農民工數量也是增加的。

  3.“民工荒”反映外出務工農民供給出現瓶頸

  農民外出務工有流量大、流向集中、以年輕人為主、流動就業人員文化和勞動技能水平都不高,主要在勞動密集型行業從事簡單熟練工種的勞動等特點。另外,具有相對穩定的行業分布。由于18-28歲的女性勞動力體力強、細心以及好管理,她們是發達地區勞動密集型加工制造業企業最需要的勞動力,占到這些企業用工量的80%-90%,是此次缺工的主體。

  那么,能否通過提高勞動報酬、改善勞動條件、提供需求信息等手段,使這些缺工的企業獲得更多所需的勞動力呢?事實上,經過這么多年,在市場機制作用下,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已自然形成基本穩定的流動態勢,很難通過人為手段大幅度提高供給。根本性的因素還是結構性的有效供給量不足。“民工荒”揭示發展面臨戰略轉型

  1. 需要高度重視勞動力有效供給不足的問題

  “民工荒”揭示出,我國經濟發展正趨于面臨勞動力資源瓶頸,現在開始出現普通勞動力的結構性短缺,下一步會出現全面的有效勞動力短缺。

  人口預測表明,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在2015年達到峰值,此后開始減少。從2005年到2015年,勞動年齡人口年平均約增加200萬人;2015-2020年,勞動年齡人口年平均減少約400萬人。值得注意的是,人口普查資料顯示,1975年為我國人口出生率的轉折點,1975年以后出生的(30歲以下)勞動年齡人口遠遠少于30歲以上的勞動年齡人口數。而新增勞動力需求大多數只適合年輕勞動力。因此,即使在未來勞動年齡人口總量繼續增加的10年中,我國都將面臨有效勞動力供給不足的問題,當勞動年齡人口總量開始減少后,勞動力供給問題會更加突出。從中也可以看出,“民工荒”絕非空穴來風。

  2. 經濟發達地區需要考慮經濟發展戰略的轉型問題

  我國東部沿海發達地區20多年的經濟增長,是在對人力資源進行掠奪性開發的前提下實現的。由于我國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的存在,這樣的發展戰略得以持續至今。“民工荒”則警示我們,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戰略,實現經濟增長所倚賴的資源轉型,才能實現可持續的經濟發展。

  遭遇缺工的地區和企業,一向都是處于依靠低成本勞動力投入進行低附加值的加工生產階段,其主要利潤來源于員工的超時工作,甚至一些企業通過拖欠工資等方式賺取利潤。在出現“民工荒”后,如果提高勞動成本,企業利潤空間將急劇縮小,一些企業將面臨生存問題;如果不提高勞動者待遇,企業又沒有足夠的可供企業發展的生產要素。只有改變要素投入,企業才有可能繼續生存發展。事實上,一些有能力的企業已經著手準備從改善機器設備入手,以盡量減少用工量來作為應對措施。

  從地區情況看,我國經濟增長的重心也在發生轉移,表現為農民工從“珠三角”向“長三角”的流向轉移上。“長三角”是我在我國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后,在“珠三角”之后發展起來的又一個經濟重心,這里比“珠三角”更加注重人力資本的價值。一項調查顯示,全國24個城市企業新員工工資平均每月660元,“長三角”6城市比平均數高8.5%,深圳高5.4%,東莞卻低了16.8%。此外,這里農民工的就業環境也遠遠好于“珠三角”。可以說,“長三角”比“珠三角”更傾向于注重人力資本的經濟發展戰略。因此,經濟重心在地區之間的轉移,實際上也體現了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的轉型。

  從國際角度看,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乃至全國,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戰略也必須向勞動力集約型的經濟發展戰略轉移。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勞動力成本也不斷提高。比如,現在中國服裝與紡織品業的勞動力價格,已經達到每日2.5-3美元,比越南每日1-1.5美元的水平高出一倍以上。甚至地處美國周邊的加勒比地區的一些國家,勞工也比我國的便宜。可以預見,十年后,越來越多的國家勞動力會比我國便宜,我國的低薪優勢很難永遠維持。因此,也必須及時進行經濟戰略轉型。

  最后,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也必然要求經濟發展戰略的轉型。2000年,我國65歲以上人口為總人口的7.13%;到2010年,這一人口數將突破1億,比重達到8.38%;到2020年,老齡人口將超過1.5億,比重達到10%;到2030年,總量超過2.5億,比重達到16%。在這一過程中,人口撫育比不斷上升。只有通過提高勞動者素質,在生產中使用高素質勞動力,以高勞動生產率創造高附加價值,才能保持老齡化社會的良性發展。

  3. 整體勞動力質量低,使經濟增長缺乏可持續性

  生產力水平提高必然導致更高的勞動報酬水平,相應地,需要更高素質的勞動力。然而,長期以來對勞動力資源不計后果的掠奪式利用,使經濟增長所需的高素質勞動力匱乏。在“民工荒”之后,我們將面臨一個同樣嚴重的問題,即高素質勞動力短缺的問題,它將成為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制約因素。

  出現“民工荒”的沿海發達地區,實際上陷入了一個低技術的陷阱。由于勞動力極其廉價,促使投資者和生產者盡可能地少用成本更高的先進設備和技術。在對待農民工的問題上,只注重即時使用,不加以培養。與此同時,對農村基礎教育的嚴重忽視,以及城市對外來人口在教育等方面的政策性歧視,使大批新生勞動力失學、或缺乏勞動能力的培養,無法滿足經濟發展對高素質勞動力的需求。“民工荒”的啟示及對策

  1. 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轉移創造條件

  “民工荒”是外出務工的年輕農民供不應求,是結構性的供不應求。事實上,還有一部分人,由于缺乏外出就業的信息、缺乏外出就業的能力,或者年齡偏大、照顧家庭等原因無法外出打工。目前這種將外地勞動力與本(外)地資本相結合的生產方式,如果轉變為將外地資本與本地勞動力相結合,即將勞動密集型產業從東部地區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則會緩解勞動力短缺問題,缺工企業也有可能繼續得以生存發展。

  實際上,這是產業梯度轉移的過程。東部沿海發達地區首先承接了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在這些地區得到足夠發展后,必然會向下一個具有比較優勢的地區轉移,即向中西部地區轉移。這也是我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必由之路。實現工業化和城市化,一方面是通過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實現,但更主要的,還是要依靠農村地區本身非農產業的發展來帶動城市化。

  目前產業梯度轉移的現象已出現。一些企業在珠三角只能獲取3%的利潤,而到江西投資后,獲利達到10%。但是,產業轉移并未形成規模。因為當年東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前提是制度成本較低,市場機制相對成熟,而制度環境恰恰是中西部地區的弱勢,這會阻礙產業地區轉移的進程。另外,東部地區有相對便捷的基礎設施和相對成熟的產業鏈,而中西部地區卻不具備,這也不利于產業梯度轉移。

  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創造條件,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努力,抓緊解決。一方面,中央政府應加大對這些地區的投入,包括像“西部大開發戰略”等的大項目、大工程,改善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水平,提高勞動者素質,另一方面,要推動地方政府職能轉變,以市場機制推動地方經濟發展。

  2. 制定切實可行的勞動者培訓計劃,全面提高勞動者勞動能力

  農民工流入地政府要協助用人單位積極承擔起培訓農民工基本就業技能的任務,提高外出務工農民的持續就業能力;同時,必須承擔起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任務;當地政府要承擔起對未外出務工勞動力基本就業技能培訓的任務,增強他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就業能力;各級政府都要加大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確保農民接受合格教育的權利。

  此外,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舉辦技術工人培訓工程。由于注重實操能力,技術工人培訓所需投入并不低于高等教育所需的投入。如果依靠企業培訓,政府應給予相應的優惠政策,以鼓勵企業培訓職工的積極性;否則,則需要政府投入并推動。目前,勞動保障部門推動的50萬高級技師培訓是一個很好的契機,應堅持不懈,認真抓好。

  實施勞動者勞動能力培訓計劃,離不開政府投入。財政政策要一如既往地支持對勞動力的培訓,各級財政都要調整支出結構,在財政資金中安排足夠的經費用于普通勞動者培訓,并作為一種長期制度加以實施。

  3. 切實改善勞動力市場環境,保證勞動力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要實行集約型的經濟發展戰略,必須提高勞動者素質。高素質勞動力意味著高工資、高福利、高產出,意味著勞動力資源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向新的發展戰略逐步轉變的時期,為保證上述“三高”的實現,政府需要通過法律手段切實改善勞動力市場環境,制定合理的最低工資和職工福利標準,保障勞動者的基本權益和福利,保證勞動者能夠在勞動中以及利用勞動報酬不斷提高自身的勞動能力,以及后代的勞動素質。這雖然會提高勞動力成本,但也會鼓勵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管理優化。

  4. 以“民工荒”為契機,使農民享受市民待遇

  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已有2億多農業勞動力轉移到了非農產業,他們一直被排斥在當地正規勞動力市場之外,被排斥在當地主流社會生活之外,處于邊緣人狀態。表現在與當地市民在福利待遇上的重大差別,如沒有社會保障、沒有醫療保險、不能享受經濟適用房政策、子女入學要交高額贊助費等。應借此機會,在有條件的地方,打破城市內部外來人口與本地人口之間身份、待遇等方面的分割,使農民工享受同樣的市民待遇。為此,首先要打破農民工所能進入的產業的限制(他們所能進入的產業還主要是建筑、紡織、采掘、環衛、搬運和某些服務行業),讓他們逐步進入可同城鎮居民一樣自由擇業的時空,逐步獲得和形成產業組織觀念,逐步以產業組織形式克服自身的缺陷,再逐步使各項合法權益在自強中得到較好的維護和保護。

  5. 建立勞動力供求預警機制

  以往不論是政府還是企業,更多關注勞動力需求不足以及農村勞動力流量和流向問題,對勞動力供給問題的關注相對較少。面對我國勞動力供求的新形勢,以及市場機制作用的不斷增強,政府和企業應提高對勞動力供求進行預測的意識,及時根據勞動力形勢,制定相應政策,對勞動關系及時作出相應調整,維護勞動力市場供求穩定。為此,應建立勞動力供求預警機制,掌握更全面的勞動力市場信息。(來源:經濟參考報)






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F1中國大獎賽
《2046》公映
法國特技飛行隊訪華
網游天堂2新增服務器
2005新浪考研大講堂
國慶出游寶典
“十一”繽紛車世界
全國萬家餐館網友熱評
《性感文化的解析》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