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時節,天朗氣清,花開花落,景色宜人。在這美好的春光里,又一批人為了晉升職稱,走入考場,參加一年一度的職稱外語考試。
職稱外語考試,是近年來人們廣泛議論的話題。任何語言,作為一種交流工具,作為文化、科技等人類文明成果的載體,它的作用都是不容置疑的。
但是,外語有用和是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學外語、掌握外語,是不是所有的崗位評職稱一定要把外語作為“硬件”,并不是一回事。
不知制定政策并組織職稱外語考試的部門,有沒有做過調查,這種考試究竟收到了多少實效?有多少人表示擁護?而筆者接觸到的人,幾乎是眾口一詞“唱反調”;筆者在新華網上看到,在《謝克昌委員質疑現行英語教育》一條新聞的后面,網民的近900條評論,也是質疑之聲一邊倒。那么,職稱外語考試是求真務實之舉嗎?合民心、順民意嗎?代表了多少人的利益?是否經得起實踐的檢驗?
現在,評職稱這項制度本身,其弊端也已日益顯現。不少地區和單位,包括中國科學院這樣的權威學術機構,都已經取消了職稱評審,實施全員崗位合同聘任制。“皮”尚如此,何況“毛”乎!職稱外語考試,還要考到何時?
(作者:岳富榮 刊于2004年4月13日第一版此文有刪節)
點評
職稱評定已成為郁積了許多人心中的塊壘。苦苦熬許多年,快退休了,終于被評上了高級職稱,說起來頗有些“范進中舉”的味道。原因何在呢?關鍵是評定職稱必須以外語過關為第一要素。中國正在走向國際化,精通外語無可厚非,但是以外語作為評定職稱的第一要素很是值得商榷。這篇時評立論高遠,分析透徹,結論有說服力。文章一經發表,立即引來多家媒體的好評,受到廣泛的關注。
《市場報》 (2004年10月01日 第七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