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時俱進筑就輝煌 建設銀行50年光榮歷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30日 16:47 新浪財經 | |||||||||
2004年10月1日,是中國建設銀行成立50周年的紀念日。 50年的礪精圖治,50年的改革建設,對于一家滿載著光榮、期待和夢想,正高揚風帆,朝著國際化水準的現代商業銀行這一宏偉目標加速前進的金融企業來說,正是成熟與收獲的季節。
50年的發展壯大,50年的創新超越,對于一家正在推行“脫胎換骨”式的體制變革,進行全新現代化商業銀行重塑的金融企業來說,其間卻是一段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的歷程。 中國建設銀行伴隨著共和國鏗鏘的腳步,經歷了上世紀50年代的艱苦創業,60至70年代的曲折前進,80年代的蓬勃發展,90年代的銳意改革和新世紀初葉的開拓進取,創新圖強,如今已成為實力雄厚、功能完善、服務精良、技術先進,支撐著共和國煌煌大廈的一支舉足輕重的金融勁旅,實現了歷史性的重大跨越。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發出了國有商業銀行加快重組改制,創造條件上市,進軍國際金融市場的新的號召,為建設銀行的進一步改革指明了方向。2003年底,國務院作出建行中行兩家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造試點的決定。中國建設銀行又一次站到了中國金融改革的前列。2004年9月17日,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依法成立,這不僅是中國建設銀行發展歷史上的里程碑,也是中國銀行業改革的重大成果。 今天,當我們回首這50年難忘的歷程,多少曾經身在其中的人們不禁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靜。 往事如歌…… 1954年5月,財政部向中央財經委員會建議請政務院準予設立辦理基本建設投資撥款監督工作的專業銀行。6月18日,中共中央批準了中央財經委員會《關于建立基本建設專業銀行的請示》。1954年9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第224次政務會議通過了《關于設立中國人民建設銀行的決定》,并任命時任交通銀行總經理的馬南風出任銀行行長。9月11日,財政部根據政務院的決定,制發了《關于中國人民建設銀行定于十月一日正式成立的通知》,中國人民建設銀行于10月1日在全國正式成立,并啟用印信。 10月1日上午9點50分,人們的目光都集中在北京天安門廣場上。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周年的群眾游行即將開始,很少有人注意到,距離天安門廣場不到100米的地方,中國金融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正在悄然地進行。就在這舉國歡騰之際,中國人民建設銀行宣告成立。 在這一今天看來十分簡陋的辦公地點里,從1954年開始的相當長時間里,這里曾經控制著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土上,進行的每一項重大工程的建設資金。這些工程既包括它周邊聳立的人民大會堂、英雄紀念碑、天安門廣場等共和國的標志性建筑,也包括離它千里之遙的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鞍山鋼鐵公司、武漢長江大橋等新中國的工業脊梁。當年如果不經過建設銀行的批準,這些工程的建設者們不能擅自動用,哪怕是購買一塊磚…… 在那個年代,建設銀行內部,有一句話非常流行,“哪里有重點工程建設,哪里就有建設銀行。”在淮河大壩邊,有管理治淮撥款的蚌埠專業支行;在長春汽車廠,設立了孟家屯專業支行;在中國第一座自行設計的水電站,新安江電站的工地上,有新安江專業支行。在“一五”期間,建設銀行在全國16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組建了88個經辦大型建設項目的專業支行。包括全國十大鋼鐵基地、八大重型機械廠,在東北、西北和華北等礦區,在棉紡工業基地普遍組建了相應的分支機構,專門組建了跨省、區的鐵路專業分支行處,有效地保證了國家建設資金的調配和供應,促進了國家鋼鐵、機械、能源和棉紡等工業的優先發展。 這種按重點工程設置專業機構的做法,作為建設銀行機構設置的重要原則之一,在此后50年的歲月中一直被沿用。今天,在三峽大壩,在青藏鐵路沿線,甚至在神舟5號的發射基地上,仍然有成千上萬的建行員工在為這些代表著國家形象的重點工程服務。支持重點工程建設,是國家賦予建設銀行最為重要的使命之一。 除了履行好及時供應資金,支持國家重點工程建設的職責之外,當時建設銀行承擔的另一項主要工作就是監督建設資金的合理使用。 1961年2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鄧小平在一次會議上指出:“建設銀行的工作很重要,是為國家看門的。建設銀行要按國家計劃辦事,列入計劃的項目才能給錢,沒有列入國家計劃的項目,天皇老子批的項目也不能撥款,撥了款就是失職。”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富春把鄧小平的這個指示概括為“建設銀行要為國家守計劃把口子”。后來,在六七十年代,這項指示一直作為建設銀行所有工作的指導方針。 激流勇進……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方針,我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建設銀行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在自己的史冊上掀開了嶄新的一頁。 從1979年到1993年,建設銀行作為國家專業銀行,其改革發展與國家財政、金融、投資體制改革緊密聯系在一起,并呈現出一條清晰的主線:在改革與強化財政職能的同時,不斷拓展與完善銀行職能。建設銀行在這一時間可分為兩個階段。從1979年到1984年,建設銀行逐步從財政部門的附屬地位中分離出來,國家專業銀行的地位得以確立,開始運用銀行的辦法辦銀行;從1985年到1993年,建設銀行的信貸收支全額納入了國家信貸計劃體系,金融業務開始全面開拓,銀行功能日臻完善,實現了由事業單位管理向企業化經營的轉變。 原中國投資咨詢公司總經理曹爾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回憶說,1979年,在一次省、市、自治區黨委的第一書記會上,鄧小平同志講了這樣一段話,他說建設銀行也應該起到杠桿的作用。既然叫建設銀行,就不光是坐在那里算帳,打算盤,也要廣開門路,會做經濟工作,會做生意。 觀念的突破導致了工作職能的轉變。從1979年開始,建設銀行進入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這一年的8月28日,為了適應改革開放后經濟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為了推進“撥改貸”的施行,建設銀行升格為國務院直屬部門。 1983年5月,中央批準中國人民建設銀行改為獨立經營、獨立核算,管理基本建設投資的國家專業銀行。這項舉措,后來被看作是建設銀行為期11年的“專業銀行時期”的開端。 建設銀行機構升格后,作為管理固定資產投資的國家專業銀行,根據我國改革開放和國民經濟迅速發展的要求,在繼續行使好財政職能的同時,大力拓展金融業務,業務范圍不斷擴大。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入和建設銀行信貸資金總量的迅速增長,1985年4月,國務院決定改革建設銀行資金管理體制,將建設銀行的信貸收支全額納入國家信貸計劃體系。1985年8月,人民銀行、建設銀行決定,實行“統一計劃,劃分資金,實貸實存,相互融通”的信貸資金管理辦法,自1985年11月1日起,建設銀行的信貸收支同其它各專業銀行一樣,全額納入國家統一的綜合信貸計劃,使建設銀行真正成為中央銀行體系之內的國家專業銀行。 1985年至1993年間,建設銀行不僅實現了從“財政出納”向銀行信用轉變的歷史飛躍,而且奠定了建設銀行在我國銀行體系中的歷史地位。 建設銀行承擔的財政職能,在這一時期雖然由行政賦予變成了代理履行,但建設銀行的財政職能不僅沒有削弱,而且更為強化。主要包括五大內容,可概括為“預算、決算、財務、制度、監督”10個字。相對于過去“兩辦、三管、一監督”的職能,從內涵和外延上都有新的擴展。 一是實施基本建設預算內投資撥款改貸款制度。從1985年全面推行撥款改貸款,到1993年底,建設銀行經辦的“撥改貸”投資余額達700多億元;二是探索建立基本建設基金制與建設銀行管理基金辦法;三是強化建設銀行管理基本建設財務職能;四是根據重點建設項目的需要加強專業分支機構的建設。到1993年底,全國共設立各層次的專業機構500個,擁有一支2.7萬人的管理重點建設項目隊伍。 建設銀行信貸計劃和資金計劃全額納入國家信貸計劃后,不僅確立了建設銀行在國家金融體系中的地位,也拉開了建設銀行全面拓展金融業務,不斷完善銀行功能的歷史序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一是大力拓展信貸領域。從1979年10月建設銀行首次與遼陽化纖廠簽訂3 400萬元基本建設貸款之后,建設銀行逐步加大了利用各種存款發放貸款的力度。到1985年,建設銀行的信貸業務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貸款資金來源和貸款結構發生了質的變化,貸款種類不斷增多,貸款范圍不斷擴大,貸款總量迅速增長。到1993年底,建設銀行運用信貸資金發放的各類貸款余額達到4 329億元,比1981年開始利用存款發放貸款時的年末貸款余額增長了33倍。擁有貸款客戶達25萬多個,貸款客戶遍及國內各個行業。到1993年底,建設銀行累計發放基本建設貸款2 258多億元,余額達2 179億元;建筑業流動資金貸款余額達482億元;技術改造貸款余額達558億元。 二是工商企業流動資金貸款業務的開拓與發展。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工商企業流動資金貸款歷來由人民銀行而后由工商銀行管理發放。改革開放后,信貸資金進入固定資產投資領域,建設銀行發放的基本建設貸款和技術改造貸款日益增多,由于缺乏投資貸款回收手段,因而陸續出現了一些貸款項目投產后,經濟效益良好,但貸款回收困難的問題。人為地把投資信貸和生產流通信貸截然分開的做法,不利于對企業經濟效益的考核和投資效果及信貸質量的評價,也不利于銀行貸款管理。在中央有關負責同志的支持下,建設銀行從1987年開始增加工商企業流動資金貸款。從此,建設銀行拉開了辦理工商企業貸款業務的序幕。到1993年底,建設銀行已向7萬戶工商企業發放了流動資金貸款,余額達到467億元。 三是充分發揮籌資功能,大力開拓和發展儲蓄業務。隨著建設銀行承擔的支持國家重點建設任務的逐年加重,信貸資金由存差變為借差,資金短缺矛盾日益尖銳,使建設銀行為國家建設籌資的壓力增大。由此,建設銀行面對建設資金來源多元化的新格局,負債業務由傳統業務領域拓展到整個金融領域,由面向國家有關部門、企業、單位籌資,延伸到面向全社會籌資的新局面。1993年底,自籌資金交存建設銀行達到428.4億元,相當于1978年的42.8倍;建筑安裝企業存款余額達到319.7億元,比1978年末的25.89億元增長了12.3倍;技術改造資金增加到74.3億元,相當于1978年的46.7倍。特別是儲蓄業務的開辦,極大地增強了建設銀行的資金實力。 四是積極發展房地產金融業務。建設銀行房地產金融業務是伴隨著我國住房制度改革而創辦和發展起來的。1984年,國務院頒發了《關于改革建筑業和基本建設管理體制若干問題的暫行規定》,明確提出大中城市都要逐步推行住宅商品化,并規定綜合開發公司所需周轉資金由建設銀行貸款供應。建設銀行及時發出《城市土地開發和商品房貸款問題的通知》,正式設立了“土地開發和商品房貸款”這一新的貸款種類。從此,建設銀行的土地開發和商品房貸款業務在全國開辦起來。到1991年底,全國已有1 687個市縣、27個計劃單列市和省會城市、10個省、自治區政府決定由建設銀行全部承擔本地區房改金融業務,使建設銀行在全國房地產金融業務領域居于主導地位。 五是發展國際金融業務。為了適應改革開放和沿海經濟特區外向型經濟的迅猛發展以及經濟特區的業務特點,1986年5月,建設銀行深圳、廈門、珠海三個經濟特區分行開辦了國際金融業務,打破了建設銀行只辦本幣,不辦外幣的局面。1986年,上海石油化工工業公司的30萬噸乙烯工程項目決定籌措外資,建設銀行上海市分行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及企業委托,承辦了上海30萬噸乙烯工程籌措外資業務,為建設銀行開展以項目融資為主要內容的國際金融業務發揮了開創性作用。1988年以后,全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經濟特區分行基本都辦理了國際金融業務。到1993年底,全行共籌措外匯資本金7.08億美元,吸收外匯存款44.8億美元,外匯貸款余額49.6億美元,辦理境外籌資17.9億美元,辦理進出口貿易結算6.14美元,已經同歐洲、美洲、大洋洲、亞洲等55個國家或地區的232家銀行建立了代理行關系,基本形成了全球性代理網絡。 六是大力興辦債券代理業務。1981年我國政府決定恢復發行國庫券,開創了改革開放以來建立證券發行市場的先聲。建設銀行作為經營長期投資信貸的專業銀行,承辦了絕大部分重點建設債券的發行和各種債券的發行交易業務。從建設銀行成功代理山東煙臺龍口電廠股票發行后,到1986年底,已有200多個分支行經批準為250個企業事業單位代理發行債券15億元。到1993年底,建設銀行代理發行的各種債券總額達到664.4億元,其中代理發行的用于國家重點建設的重點企業債券、基本建設債券等236億元,占同期我國此類債券發行總額的90%以上,在我國債券市場上起到了主導作用。 七是信用卡業務的誕生及發展。1989年,建設銀行決定試辦信用卡業務,并于1989年11月和1990年3月分別加入了萬事達卡和VISA卡國際組織。從1990年4月28日,在廣州市舉行建設銀行發行萬事達信用卡新聞發布會,到1993年底,建設銀行系統發卡行達268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分行全部開辦了信用卡業務,全國各省、自治區經濟發達的大中城市也都發行建設銀行信用卡。1993年底累計發卡42萬張,特約商戶達1.3萬家,取現網點發展到7 000個,吸收信用卡存款余額8.86億元,信用卡結算交易額達到110億元。 1979年至1993年的15年,是建設銀行財政職能和銀行職能相互依托、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15年,同時也是建設銀行抓住機遇、激流勇進、由小到大、由大變強、全面拓展,自身實力不斷發展壯大的15年。建設銀行在這一期間,累計辦理基本建設撥款、貸款資金總額達34 051.16億元;通過加強資金使用管理,制止不合理開支和提供合理化建議,為國家節約建設資金343.09億元;通過審查工程預算凈核減價值168.28億元。 在國家確立國有商業銀行體制以后,建設銀行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進行了不懈的探索,成為中國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的先行者。 國務院1993年12月25日《關于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把建設銀行明確定位為以從事中長期信用為主的國有商業銀行。 一、奮力開拓,不斷探索,努力向商業銀行轉軌 1994年是我國全面推進金融體制改革的一年。建設銀行在分離政策性業務、移交財政職能后,開始了商業化的改革進程,為建立現代金融企業制度,把自身辦成具有國際先進經營管理水平的商業銀行,進行了不懈的探索。 1994年以前,為探索把建設銀行辦成“中長期投資信用銀行”的目標,于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編制了《建設銀行“八五”改革規劃設想》,明確指出建設銀行已“發展成為以經營管理固定資產投資為主,既管理財政投資,又經營銀行信貸;既辦理國內金融業務,又辦理國際金融業務;既辦理固定資產投資貸款,又辦理流動資金貸款的多種功能、多種經營的國家專業銀行,也就是國家長期投資信貸銀行,成為我國社會主義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1994年,建設銀行又根據黨的十四大、十四屆三中全會精神和國務院《關于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組織制定了《建設銀行改革與發展綱要》,進一步提出了建設銀行到20世紀末發展的總目標是:“在繼續保持中長期信用為主要特色的同時,朝著功能齊全、管理規范、手段先進的現代化、國際化、集團化國有商業銀行的方向發展”,為推動建設銀行向國有商業銀行轉軌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一是分離政策性業務,移交財政職能,順利實現向國有商業銀行的平穩過渡。 1994年3月,國務院《關于組建國家開發銀行的通知》中確定,國家開發銀行是辦理政策性國家重點建設(包括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及相應貼息業務的政策性金融機構。建設銀行歷史上辦理的政策性基本建設貸款業務分離給了國家開發銀行辦理。由于國家確立了建設銀行向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方向,建設銀行不再適宜代理財政職能,因此,1994年8月財政職能正式移交給財政部門。建設銀行在分離政策性基本建設貸款業務、移交財政職能之后,分別與國家開發銀行和財政部確立了委托貸款資金管理和工程審價的關系,實現了向國有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成功轉換。 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建設銀行及時研究制訂了與委托代理業務需要相適應的資金核算、財務管理、會計決算、統計報表、信息反饋等一系列的規章制度和運作程序。為保證業務和職能轉變后各項工作的正常運轉,貫徹實施“自主經營、自擔風險、自負盈虧、自我約束”的經營原則,建設銀行在改革內部經營機制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積極推進資產負債比例管理,統一資金調度管理,試行貸款風險管理,在強化建設銀行統一法人管理體制的同時,加強了對全行業務運行和內部管理的制度規范和約束,對改善經營管理、促進后續改革發揮了積極作用。 二是以戰略的角度深化管理體制改革。 按照《建設銀行改革與發展綱要》提出的的總目標,依托這一時期經濟社會的市場需求,建設銀行適時地進行了多次經營戰略調整。1994年,隨著我國整頓金融秩序、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建設銀行推出了“搶市場、增份額、占位次”的經營戰略。1996年建設銀行提出以效益為中心的經營戰略,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并果斷地實行了信貸退出機制,不斷提升負債業務、資產業務、中間業務對全行經營效益的貢獻度;1999年將信貸業務、中間業務、國際業務、房地產金融業務并列為“四大支柱”業務;2000年提出大中城市優先發展戰略,把提高資產質量、網點單產作為重點。2003年制定與實施了新時期的改革目標與總體發展戰略,不斷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全面推行規范化、科學化管理,注重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保持穩定、健康、快速發展。 經過不斷改革,全行的信貸資產質量和盈利能力有了明顯進步。到2003年末,建設銀行的總資產為35 543億元;當年實現經營利潤512.29億元,增長33.9%;境內外機構不良貸款率下降到9.12%,在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中處于領先地位。 三是迎合市場需求,不斷創新產品和服務。 建設銀行在明確的經營戰略指導下,全面發展金融業務,不斷進行產品創新。一是建立和完善建設銀行的資產負債管理體系,加強產品定價管理改革,形成了集中統一的產品定價體系。二是從1994年開始,建設銀行結合當時財政職能移交和政策性信貸業務分離的實際及自身優勢,確立了以國家開發銀行、各級財政部門委托代理業務和審價、估價等咨詢業務為主體的中間業務。三是在確立儲蓄存款戰略地位,增加儲蓄存款市場份額的過程中,提升了儲蓄存款業務的集約化經營水平。網上銀行業務的開辦、重要客戶服務系統的開發、信用卡功能的完善、客戶服務中心的建設以及手機銀行和家居銀行業務的開辦,使金融創新日趨活躍。 四是以客戶為中心,全面拓展公司業務。 按照新時期的改革目標與總體發展戰略,建設銀行制定了公司業務經營政策和發展規劃。一是擴大高質量有效市場份額,及時介入新興市場和拓展新客戶群體,實施差別化營銷策略。二是提高投入產出效率,針對客戶結構調整力度的加大,調整產品結構,確定重點行業結構,優化區域分布。三是加大資產業務營銷力度,組建了全國性的企業資金結算網絡,為重點客戶提供綜合性金融服務,實現了企業資金流向從源頭到下游的體內循環,大大提高了企業資金周轉效率。四是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內部管理體系,對固定資產貸款和流動資金貸款業務、企業貸款和存款業務和企業人民幣和外幣貸款業務實行統一管理。五是實施客戶經理制,采取對客戶經理的聘任及培訓,實現為重點客戶的差別化服務。 五是構筑風控屏障,全力打造風險內控管理體系。 1995年以來,建設銀行在對信貸經營管理體制改革的過程中,逐步加大了信貸風險管理體系的建設。一是建立風險內部評級體系,開發風險評級預警系統,啟動了內部評級工程。二是開展了額度授信業務,制定和實施了《授信額度管理辦法(試行)》及《集團客戶額度授信操作規程(試行)》。三是建立與完善了信貸審批制度,針對原有信貸審批體制的弊端,引入先進管理理念,對有效防范信貸風險和培育優質大客戶起到了科學決策作用。 六是運用市場化手段,加快處置不良資產。 1999年,建設銀行實行五級分類和期限分類雙軌運行的監測與考核機制。經過嚴格篩選、審查、整理和移交等環節,向信達資產管理公司剝離了不良資產。同時,對不良資產專業化管理進行了積極探索,取得了明顯成效。 七是全面推出人事與激勵約束機制改革,合理配置人力資源。 建立一整套適合商業銀行經營管理要求的人事與激勵約束機制,是建設銀行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在總結過去改革經驗的基礎上,2002年底全行實施了新的人事與激勵約束機制,以逐步建立“職務能高能低,員工能進能出,收入能增能減”的管理機制。在確立適應企業發展要求的人力資源總量和結構的前提下,變領導人員行政化管理為企業化管理。全面推行全員勞動合同制,建立員工分類管理體制。改進專業技術人員的管理,建立評聘分開體制和等級管理制度。將培養與使用相結合,建立科學的員工培訓體系,使培訓工作和員工的職業生涯結合起來。改革取得了積極成效,員工隊伍的工作積極性空前高漲,隊伍結構和整體素質得到優化,正在朝著建立市場化的人力資源管理體制的方向不斷完善。 八是探索現代企業文化建設,家園文化深入人心。 1996年3月,建設銀行以啟用新行名為契機,推行了建設銀行企業形象識別系統,在全行進行企業理念教育和制度建設。2001年初,建設銀行黨委在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的同時,根據現代企業文化中“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和建設銀行企業文化的個性化特征,適時提出“建設銀行是我們共同的家園,要建設我們的家園文化”的明確文化定位。家園文化一經提出,對建設銀行上下產生了巨大的親和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以團隊精神、敬業精神、奉獻精神、創新精神為核心的家園文化,在全行員工中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建設銀行企業文化競爭力得到了迅速提升。 二、全面推進股份制改造試點,以昂揚的斗志踏上新征程 2003年12月30日,國務院決定對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實施股份制改造試點。2004年9月17日,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依法成立。建設銀行迎來了改革發展的新時期,面臨著全方位“脫胎換骨”的改造。當前,建設銀行正按照國務院要求,參照國際先進銀行的標準和國際慣例,進一步改革管理體制,轉換經營機制,創新經營模式,爭取用3年左右的時間,建立“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公司治理結構,改造成為資本充足、內控嚴密、運營安全、服務和效益良好、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股份制商業銀行。在公司治理結構和國際通行的財務指標方面,達到并保持國際排名前100家在銀行中等以上水平。 建設銀行經過50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一家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地位、在國內外具有重大影響、綜合競爭實力雄厚的國有商業銀行。在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方面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截止到今年二季度末,不良貸款率已降至3.08%,資本充足率達到8.17%,總資產凈回報率為0.97%,股本凈回報率達到14.96%,實現經營利潤328.4億元。這些指標不僅在國有商業銀行中處于領先地位,而且已經接近國際先進銀行的平均水平。 擁有了不平凡的50年,建設銀行才擁有了今天的輝煌和卓越,也擁有了更為光明的發展前景和艱巨的歷史使命。 建設銀行在20世紀50年代大規模經濟建設的形勢下誕生成長,在80年代的改革大潮中發展壯大,在90年代的市場化進程中實現了商業化轉軌。建設銀行因建設而生、因建設而興,與國家建設共命運。建行人服務國家建設和社會民生的豐功偉績彪炳于共和國的輝煌史冊。在當前的股份制改造中,建設銀行將以更加豪邁的步伐,奔向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歷史征程。 如同當年人們無法預料今天的建設銀行所創造的業績一樣,建設銀行明天的發展前景也一定能超乎人們今天的想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