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年底至今,國內鋼材市場詭譎多變。2002-2003年鋼鐵行業投資高漲,2003年鋼產量達2.2億噸,進口3717萬噸,消費總量近2.6億噸,中國名副其實已成為世界第一鋼鐵生產、進口和消費大國。
2003年,中國進口了1.48億噸鐵礦石,占世界自由貿易量的26.43%,首次超過日本位居世界第一。連同561萬噸的氧化鋁進口,中國帶動了7400萬噸的世界海運增長量,或者換
句話說,世界新增海運量的80%在為中國運原料。
然而來自有關部門的分析表明,在2003年2.6億噸的鋼材消費中,竟有近1/3的消費是為滿足行業內需求,即估計有7000萬-8000萬噸的鋼材是用來建新鋼廠!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提供的數字,2003-2004年,全國包括清理整頓在內的在建項目如果全部建成,將新增煉鐵能力1.43億噸,新增煉鋼能力1.5億噸。江蘇“鐵本如不下馬,一家產能即達840萬噸——幾乎等于武鋼的產能。國務院緊急“叫停,鋼鐵行業產能過剩的局面已不可逆轉。
但宏觀調控似乎存在爭議,批評的聲音始終與贊美相伴?墒聦嵤,今年年初主要鋼材品種噸價千元以上的漲幅終于下來了,鐵礦石及鋼材進口量也下來了,國際鐵礦砂運費也下降了10%-20%。業內人士說,宏觀調控擠出了水分,有利于鋼鐵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但批評意見認為,“中國鋼材市場缺乏理性,“根本問題在于結構性失調,在國內房地產、汽車、家電需求長期看好的情況下,行政手段再嚴厲也不敵市場的誘惑。但在現階段的中國,市場往往因為地方政府和中小企業的非理性投資沖動而變得扭曲。
關鍵的問題是:中國的資源能否支撐如此巨大的需求?如果不能,我們長期依賴進口資源維持國內需求有無經濟安全之憂???貿易公司:進口鐵礦石不如進口鋼材
中國五礦集團公司企劃部總經理劉立軍接受記者采訪時直截了當地說,與其大量進口鐵礦石滿足國內新增需求,不如直接進口鋼材。他說,中國的鋼鐵需求是長期的,主要是由城市化進程帶動的。城市化進程就意味著大量的土木工程,房地產是鋼材第一大用戶,年消耗在1億噸左右。2003年我們共消費了2.6億噸,占世界消費總量的1/4,幾乎沒有庫存,說明是良性消費。但是,在如此之大的需求中,我們自己生產的占有絕對比重,而且是靠著進口原料維持的,這就需要作認真分析。劉立軍說,像寶鋼、武鋼這樣的國家支柱企業對鐵礦石的品質要求很高,并且已經建立了長期固定的進口渠道。問題是近一兩年來,國內鋼鐵投資熱的主力是中小鋼鐵項目,這些項目既大量進口、又自己開采鐵礦石,由此引發很多問題,比如在國際市場哄抬原料價格,國內環境污染,低水平重復建設,等等。
劉立軍對記者說,從長遠看,滿足國內新增需求,直接進口鋼材要比進口鐵礦石劃算得多。他認為有三個方面值得關注:第一,國外鐵礦石供應是寡頭壟斷,而鋼材供應則因競爭充分,供應比較分散,所以比較而言,進口鋼材任何時候都不必擔心國外供應商卡中國脖子。再有,從目前鐵礦石的進口現狀來看,中國雖購買量大,卻影響不了價格,主要是供應商集中,而中國進口商分散,可進口鋼材就不一樣,貨比三家,就能把價格壓下來。
第二,進口鋼材替代新建鋼廠,可最大限度減少環境污染。劉立軍特別給記者勾勒了一個煉鋼流程圖。他說,從鐵礦石到煉出成品鋼材,要經過粉碎、燒結、高爐煉鐵再到電爐或轉爐煉鋼。對此應好好算一算環境賬!
第三,2002-2003年國內鋼鐵行業的投資空前高漲,一旦出現產能過剩,誰來為放空的生產線買單?誰來為失業的工人買單?誰又為嚴重污染的環境買單?而進口鋼材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根據需求的變化隨時作出調整。
所以劉立軍認為,中國應該改變傳統思路,放開并鼓勵必要的進口,實現資源的全球配置,哪里便宜就在哪里購買。他特別強調說,工業實際上是一個產業鏈,中國適當多進口一些成品或中間產品(如鋼坯),再通過出口機電產品把錢賺回來,中間減少了環境污染和盲目投資,算總賬是劃算的。??生產企業:進口鐵礦石無憂
劉立軍的觀點顯然得不到生產企業的認同。直接的質疑是:這么好的市場都拱手讓給進口產品嗎?國內企業怎么辦?記者采訪時多次說明前述所指的是通過增加進口,少建新鋼廠,以緩解環境和資源壓力。但是,生產企業完全從另外的角度看問題:
——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在相當程度上是靠著“土木鋼鐵支撐的,有關預測表明,到2008年,中國的鋼鐵需求將達到4.3億噸,這將意味著現有產能再擴張一倍。這么大的需求不可能主要依賴進口。
——鋼鐵環境投資過熱,主要是市場決定的,企業有錢賺,地方政府看重的是就業和稅收。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某鋼鐵企業人士對記者說,企業和地方政府都很清楚,比較近前的利益,環境和資源算不上硬道理。
——依賴國外鐵礦石滿足國內鋼鐵需求沒有大的問題。依據是:國際鐵礦石貨源充足,但市場長期低迷,中國的大量進口能刺激供應商加大投資。英國《金融時報》近日載文說,世界三大鐵礦石巨頭擬在未來4年投資53億美元將其產能提高一倍,以滿足以中國為首的強勁需求。
——進口鋼材的品種和數量是由國內生產水平和需求結構決定的,因此進口的重點只能是那些國內生產不了或生產成本很高的產品。因價格優勢進入國內市場的普通鋼材不是進口的主流。
首鋼技術研究院資源部主任陳漢宇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國際上鐵礦石供應是有長期保證的,海運運力也不成問題,國內特大型企業——如寶鋼、武鋼、鞍鋼和首鋼都大量進口鐵礦石,在這方面都有長期戰略安排。真正的瓶頸是國內與港口連接的鐵路運力嚴重不足,僅能滿足需求的一半。
陳漢宇說,國家宏觀調控的重點應該是那些受地方政府支持、但裝備和環保都不達標的中小民營企業,對國家支柱企業則應給予政策扶持,使其做大做強,成為市場的主流,這樣才能保證既擴大產能,又能保護環境。像首鋼這樣的企業在國際上也屬一流,在首鋼所有的高爐車間都聞不到硫磺味,來此參觀的日本人很驚訝,說日本企業也未必做得到。??經濟安全:關鍵在國內
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礦產部主任梁若東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中國鋼鐵工業的快速增長,主要是靠著長期、大量的進口資源支撐的,由此引發了對國家經濟安全問題的關注是很自然的。但是,他認為,必須從國內資源狀況和國外供應兩個方面作具體分析。
從國內資源狀況看,國土資源部的數據表明:我國鐵礦石探明儲量為593億噸,保有儲量(可開采量)僅為125.5億噸,按照現在的發展速度推算,僅夠使用48年。儲量低,品位也低,我國的鐵礦石含量大多在20%-30%,富礦很少,而巴西、澳大利亞和印度的含量都在60%以上。這樣,國內就不得不大量進口。今年在國家控制投資規模的情況下,1-7月仍進口了1.16億噸。從現在起到2008年甚至更長期的需求看,按照每噸鋼材消耗兩噸鐵礦石計算,在我國自己開采的之外,每年至少需要進口2億噸的鐵礦石。
從國際供應方面看,梁若東認為,將來發生被人卡脖子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中國資源短缺沒有辦法,但是,“這么大的進口量本身就是資源,中國是大買家,誰都愿意賣給我們。目前占全球產量80%的三大鐵礦石生產商都在擴大產能,目標都是中國市場,道理很簡單,他們也是靠著中國的巨大需求生存的。在中國與巴西和澳大利亞的雙邊貿易中,礦產品分別占到了30%和40%的比重,這本身就是一種長期穩定的因素。
梁若東個人認為,比較而言,國內的問題可能比國外的問題帶有更多的不確定性。有關數據表明,中國鋼鐵行業高耗低效,加劇了鐵礦石供應的緊張,導致價格大幅上揚。他認為,這與中國企業在進口中缺乏行業自律,慣于惡性競爭有直接關系。在鐵礦石進口中,中國的企業攏不起來,為爭奪國外資源,有意無意競相抬價。2003年我進口鐵礦石單價同比增長32%,今年年初又同比上漲了126.08%,期間運價上漲了2-3倍,海運價已經高過了鐵礦石價。梁若東對記者說,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會長陳浩然最近提出一個問題:為什么石油輸出國組成OPEC能主導市場,日本人能聯合起來與鐵礦石生產大戶談判,而中國人就不能呢?中國人過去不能,現在還不能,將來也不能嗎?
記者認為,這一問題的深層含義是:中國鋼鐵工業有無經濟安全之憂,取決于國內諸多問題的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