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 手段還是目的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30日 07:14 新聞通稿 |
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副理事長 北京鐘嶺企業管理研究院院長 管益忻教授 在一些學者或企業家心目中,我們之所以要培育企業文化,是因為它可以被“利用”來提高員工積極性。這似乎也有些道理。然而,它若真的僅僅被“利用”、被當作手段,那就有問題了:因為他主要是目的,不是手段。 戰略管理大師柯林斯指出:作為重要文化品格,追求進步的驅動力是人們一種深入內心、具有強制性、幾乎是與生俱來的原動力。它這種追求進步之價值驅動力。無論IBM的“IBM”就是“服務”,還是海爾、松下的“自來水哲學”和“真誠到永遠”,它們在締造著企業的輝煌的過程,都告訴我們:企業文化首要的是這些企業之目的本身。在這個意義上說,企業文化是不可以、不可能被“利用”的。若宏基偉業把“績效導向、顧客導向、執行力”,僅僅視作手段,而不將其作為員工靈魂,怎么可能戰勝2000年PC市場危機,成功掀起產品和運營模式全新革命,于同年底將代工事業(偉創資通)與品牌事業(宏基計算機)營運順利切分開呢? 毫無疑問,企業文化也是手段。但必須明了,這種“手段”之功能、作用的發揮,是作為一種規則,一種制度,一種文化機理來實現的。它體現著其目的主導下的目的和手段的統一性。孔夫子說:“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這種手段和目的的統一是規則、是制度,亦更是文化,而其更深刻底蘊則表現為一個核心理念主導的客觀標準和評價體系。你看,當人們把斯通公司業績輝煌的原因歸功于斯通老總“個人”的魅力時,管理大師杜拉克則明確地告訴人們,他的個人魅力的確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更為根本原因在于,企業文化——一套科學的內在的和一個嚴格市場化的評價體系,這即企業成功之“道”。這一通用文化最為重要內涵為:(1)共同的而非聯合的價值目標;(2)科學地認識事物的指導線索;(3)它是道——理的化身。離開這個線索標準,也就無從認定人們行為的是非對錯了;(4)它是雙方互動對接機理;(5)它是管理者行為準則。 深究企業文化為手段還是目的,歸根到底在于:如何確立科學的企業文化觀?強調倫理,人們炮制出了倫理企業文化學;強調哲學,人們炮制出了哲學企業文化學;強調美學,人們炮制出了美學企業文化學;強調經濟學,則炮制出了經濟企業文化學,等等。從各自特定的含義上說,都不無道理;但從總體上看,似乎均有失偏頗。本人歷來認為,企業文化學是以解決企業管理實務為直接目標,將社會學、倫理學、哲學、美學等等學科熔為一爐的這樣一門綜合學問。其次,關于“文化力”問題,文化力亦即文化生產力。但這里應當注明的是,文化力之“力”亦首先有一個方向問題,這又涉及到所謂目的和手段的關系問題。就是說,講文化力首先要講(你的產品或服務)這種“力”能否帶來和帶來多少為客戶所認同的價值,若離開這一目的性,僅僅講所謂的(文化)“力”,把它看成是一種赤裸裸的手段,那就成問題了。而這一點,也正是今天一些實踐“文化力”理論的企業每每難以成功的原因所在。再者,正如張瑞敏所說,企業管理在本質上是特定企業的個性實踐的。毫無疑問,同樣,企業文化在本質上也是特定企業之特定實踐的。若離開特殊個性,把它僅僅作為一種通用手段,不論“白貓”、“黑貓”,不注重根據本企業價值觀去全方位、多視角具體、認真的落實,這樣的企業文化是絕對不會成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