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開始,降價作為車市的主旋律之一就一直在廠家和消費者心頭縈繞。進入今年以來,已在3月、6月以及現在的9月掀起了幾輪降價大潮,各個細分市場的車型無一例外被卷入降價的漩渦。可以說,今年車市的降價范圍之廣、幅度之深是國內車市有史以來之最,這既是競爭加劇導致的結果,同時又進一步把車市競爭推向更白熱化的狀態。
眾所周知,降價是把雙刃劍,一方面可促進銷售,另一方面也會破壞品牌信譽度,尤
其是頻繁的降價,甚至會打擊、影響市場購買信心。今年的車市低迷,固有其發展規律自身的原因,同時也有消費者因頻繁降價而持幣待購的作用。降價對消費者的購買心態影響到底有多大?消費者如何看待國內汽車價格的走勢?我們以降價為主題做了詳細的調查。
消費者期待降價
心態嚴重
在記者平日的采訪中,不少汽車廠商都表示,目前消費者的持幣待購心態是市場的最大難題。雖然今年降價浪潮此起彼伏,但實際上,降價對市場的刺激作用卻越來越不明顯,不少車型降價幅度巨大,卻依然是門前冷落,消費者并不買降價的賬。這歸根結底是消費者期待“下一輪降價”的心態嚴重,本次調查結果亦顯示了這一點。
在“你認為現在市場上的多數車型是否與國際接軌”的調查結果中,有54.6%的消費者選擇“否”,認為市場中的多數車型未與國際接軌。而在“你認為國產車還有多少降價空間”一題中,只有4.4%的消費者認為降價空間“差不多了”,而25.1%認為還有10%的降價空間,41.4%的人認為還有10%~20%的降價空間,還有29.1%的消費者更認為還有20%以上的空間(如圖1)。由此可見,絕大部分消費者還在等待新一輪的降價到來,這也是他們持幣待購不肯出手的原因。事實上,價格仍然是影響購買行為的重要因素,在頻繁不斷的降價浪潮沖擊下,消費者對降價的預期無形中被抬高了,但這個預期可能遠遠高于汽車生產商的實際行為。畢竟汽車行業暴利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汽車產品要實現大幅降價,必須要在降低成本上有新的作為,這并非一件易事。
降價導致購買計劃延遲
正如業內所說的一樣,降價導致了消費者持幣待購,而延遲購買計劃。此次調查中顯示,有63.5%消費者表示降價會延遲自己的購買計劃,接近調查人數總額的2/3(如圖2)。這已足夠說明降價的負面作用。
曾有不少消費者對記者表示,剛買車就碰到降價是最令人尷尬的事情,不僅經濟上損失不小,而且面子上亦過不去,總覺得吃了大虧。另一方面,一些朋友認為,廠家接連不斷地降價,也證明了汽車產業之前有著豐厚的利潤,如果頭腦發熱買了車,勢必會吃虧,所以等待市場歸于平靜之后再買車會心安許多。由此可見,消費者薄弱的不是購買能力,而是購買信心。
目前,不少汽車銷售商也開始采取種種措施給市場打“強心針”,如承諾實行降價差額補償,據一些廠商介紹,推行這種政策以后對市場確有促進作用,但另一方面,無形中又給實施降價補償的銷售商增加了經營的風險,不利于市場的長期發展。總之,要脫離當前車市的“寒冷”,一方面是消費者的心態須擺正,過分期待降價是脫離實際的;另一方面,汽車廠商應該拿出更多的勇氣,實行“一降到底”政策,這樣對于品牌、對于銷售都會有利。
作者:深圳商報記者徐洪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