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銀行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打造福州市產業鏈 培育產業集群的思路與對策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27日 16:00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打造福州市產業鏈培育產業集群的思路與對策

    加快工業化進程,關鍵是提升區域經濟核心競爭力。產業鏈和產業集群被經濟學家認為是提高國家和地區經濟競爭力的重要手段。2004年我市提出的“七個堅持”工作總思路指出:“堅持突出發展工業不動搖,堅持三密集項目一起上,堅持圍繞產業集群招商、發揮產業集群效應……”,“圍繞建設產業集群的‘洼地’和工業發展的‘高地’兩個方向……狠抓單體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的產業大項目以及上下游關聯企業的引進落地”等等,都可歸結為如何推動產業鏈和產業集群發展。打造產業鏈、培育產業集群在發達國家
的工業化過程中大量存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很多國家的地方政府都把經濟政策重點轉向促進地方產業集群的培育、發展和升級,從而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產業集群是珠三角和長三角經濟發展的強勁支撐與競爭力的源泉。同樣,也應成為我市經濟后續發展的強大動力。

    一、產業鏈與產業集群在我市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改革開放前,基于國家對福建的戰略定位,工業投入少,導致福州工業發展基礎薄弱,產業集中度差,產業鏈不夠發達。趁改革開放的春風,福州充分利用瀕海、近臺、僑鄉的特殊區位優勢,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策略,率先開展對外特別是對臺招商引資活動,促進了部分外向型產業集群來榕落戶,加之原有的傳統產業,推動了福州工業化進程和福州經濟的發展。

    (一)促進了三產結構優化調整。資料統計,到2002年我市經濟總量不斷增長,國內生產總值與財政總收入分別突破千億元和百億元大關,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加快,三次產業比例由1992年的26.4:42:31.6調整為2003年的10.7:50.6:38.7。十一年間一產比重下降了15.7個百分點,而二產比重上升了8.6個百分點,充分發揮了工業的拉動提升作用,使經濟結構從傳統的農業型向高科技含量工業型大步邁進,形成第二產業與一、三產業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

    (二)加快了城市化建設步伐。按照全市“東擴南進西拓”戰略,以重點項目落戶和工業(集中)區建設為牽引,推進了金山新區、鼓山新區、上街大學城、快安、長安等新區開發和配套設施建設,現有的7個國家級工業(集中)區、11個省級工業(集中)區、3個市本級工業(集中)區和6個市級工業(集中)區中,有70%以上集中在市區和馬尾開發區。全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由1997年的219.8億元提高到2003年的425.7億元,其基本建設投資和更新改造投資比重由1997年的36.7%提高到2003年的39.9%。

    (三)提高了對外開放水平。1984年被列為全國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全國對外開放的14個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后,福州廣泛開展了招商引資月活動和舉辦各類會展及經貿洽談活動,僅1992年至2003年的11年中,就批準外(臺)商投資企業5214家,實際利用外(臺)資110.4億美元。對美日兩大經濟強國招商引資波動增長,1997年新批外資中,美國為2645萬美元、日本2348萬美元,2003年上升為美國6900萬美元、日本2590萬美元。對外貿易成效顯著,1997年全市進出口總值為59.12億美元,而2003年全市進出口總值已達82.9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9.87%,其中出口總值為46.4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1.37%。出口市場已遍布全球173個國家和地區。

    (四)帶動了縣域經濟發展。產業招商促進了縣域經濟的發展,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了閩侯汽車、編織工藝品,連江水產、食品,羅源石材,閩清陶瓷,永泰李果、水電,福清電子信息、塑膠、制鞋、烤鰻,長樂紡織、冶金,倉山塑料,馬尾電子信息及市區高科技產業等縣域經濟特色產業集聚帶,涌現了福清融僑百億電子城和閩侯青口東南汽車城雛型。1990年福清撤縣建市、1994年長樂撤縣建市,工業發展功不可沒。

    (五)培育了產業市場體系。改革開放20多年來,福州本著“親商、富商、安商”原則,以情招商,以商引商,促進了產業集群的發展、壯大。如1985年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設立,帶動了馬尾電子信息、水產飼料、機械冶金、交通運輸、輕工編織、造船工業、食品工業等7大產業集群的發展;1987年融僑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創辦,促進了電子、汽配、塑膠、食品、鋁業、鰻業等產業集群的發展;1988年青口投資區的創辦,東南汽車的落戶,帶動了一二級產業鏈上84家汽車零部件企業落戶,結束了福州無輕客汽車的歷史。目前,福州已形成融僑“百億電子城”,正著力打造馬尾“百億電子城”、長樂“百億紡織城”和“青口汽車城”,形成了以機械、電子、輕紡、化工、建筑建材等產業為主體的綜合性產業體系與發展格局,擁有東南得利卡汽車、氯酸鹽、電腦及外部設備、信息網絡設備、塑膠管材、彩色顯示器等具有較高市場占有率的拳頭產品和“福耀”、“金得利”等中國馳名商標。

    二、目前我市產業鏈和產業集群的發展現狀

    縱觀我市產業集群的形成,大多首先發端于當年鄉鎮企業的仿效性競爭,往往最初的企業獲取市場利潤后,眾多企業群起而仿效,爭奪市場,再后不斷有企業跟進,形成上中下游配套產品鏈,最后在條塊區域形成某一產品市場后,更多企業也跟著進入區域市場,以至于產生破產、兼并和重組,或在更高層次上開發新產品以求生存。我市近10多年來不少地區出現了產業集聚的勢頭,形成了產業集群雛形。總體上分析,福州機械、電子、輕紡、化工、建筑建材、水產飼料、交通運輸、工藝美術、造船工業、食品工業、塑膠、鰻業等已基本形成了產業鏈或產業集群,如電子信息和汽車制造業,其縱向上中下游產業鏈和橫向配套相對完善;輕紡、塑膠、石材、陶瓷等產業集群特征明顯。

    (一)目前我市已形成的主要產業群體

    1.電子信息產業群。主要集中于融僑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馬尾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冠捷、捷聯、華映光電等為龍頭企業,形成了上下游產業鏈及其配套產業。以冠捷電子為上游企業帶動20多家中下游企業落戶融城,又以華映光電單色CRT顯示管及顯示器為主體、帶動JVC電子、NEG玻殼、LG電子、日立數字媒體、順明電子、允有電子、新大陸(資訊 行情 論壇)、實達等80多家企業形成了彩色顯示器、單色顯示器、背投顯示器、電子槍、蔭罩、PDP模組等產業體系。2003年全市電子信息年產值330多億元,僅冠捷、捷聯電子年產值就達177億元,華映光電年產值60多億元。

    2.機械冶金產業群。全行業形成了以東南汽車和吳航不銹鋼、瑞閩鋁板帶為機械和冶金行業龍頭企業,以天宇電氣(資訊 行情 論壇)、福州大通機電、中日達金屬、中國國際鋼鐵、佳田機械等為主體的產業集群體系。至2003年全行業系統規模以上企業397家,其中機械行業359家,總產值近271億元,冶金行業40家,總產值54.87億元。二者同比增長率均在40%以上。東南汽車公司于1999年9月落戶閩侯青口投產下線到2003年,年產量已達8.6萬輛以上,已累計生產汽車15.89萬輛,銷售收入突破173億元,帶動一級產業鏈企業20多家和二級產業鏈企業60多家企業落戶。不僅實現了與臺灣汽車工業的對接,還帶動日本三菱參股和戴?克項目落實,以及三菱、豐田、歐美等汽車零配件廠商的來榕投資興業。

    3.塑料管材、制鞋產業群。塑料行業以福清塑膠管材、沙灘鞋業和倉山塑料半成品為主。福清塑膠管材業發展于20世紀90年代初,目前形成有10多家骨干企業,上千種品種,年產值16億的產業規模;沙灘鞋業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末,企業最多時近150家,目前仍有32家骨干企業,年產值近10億元,形成制鞋、鞋類面料、配件、化工、皮革等產業分工協作群。年鑒資料統計,1997年福清塑料行業規模以上企業50家,年產值25.7億元,占全縣工業產值的18.77%,到2003年福清從事塑膠加工規模以上企業為58家,總產值在44.46億元,仍占該市工業總產值的9.25%。

    4.陶瓷加工產業群。位于閩清西南部的白樟、白中等鎮,葉臘石和高嶺土儲量豐富,陶瓷業發展較快。據統計,1992年該縣陶瓷企業僅195家,年產值0.76億元,從業人員0.92萬人;1997年陶瓷企業發展到472家,年產值2.52億元,從業人員1.3萬人;到2003年陶瓷企業為363家,年產值27.1億元,從業人員達2.16萬人,產值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1992年的14.1%上升為2003年的40.2%,陶瓷業及相關行業的年財稅收入達6000多萬元,已成為全國釉面磚主產區之一和全省高低壓電瓷重要出口基地。

    5.紡織加工產業群。長樂是我市草根工業發源地,紡織業因而成為其支柱產業。在金峰鎮及附近鄉鎮聚集了近千家民營紡織企業,年產值逾100億元,有化纖、棉紡、緯編、經編、機織、染整、服裝等七大項,其中經編產量占全國的五分之一,是全國經編的主要生產基地。據統計,2003年該市紡織企業數為772家,年產值達100.03億元,占該市工業總產值的42.87%;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04家,年產值69.08億元,占該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43.70%。

    6.鰻業產業群。鰻魚是我國最大宗的出口水產品,每年為國家帶來8億美元左右的外匯收入。作為鰻產品最主要產地之一的福清市,1979年興辦首家養鰻場,1991年抓住日本養鰻業萎縮這一良機,快速發展養鰻企業近400家,2003年擁有各類養鰻場500多家,年產活鰻1.8萬噸,占全省的半壁江山;烤鰻企業13家,16條生產線,年產烤鰻產品2.3萬噸,每年創匯2億多美元。業內人士反映,就此福清眾多養鰻場也只能供應烤鰻企業40%的活鰻,其他靠外地購進。限于水質因素和該業的高風險性,養鰻業不可能有更大發展。

    7.石材加工產業群。羅源縣石材加工歷史悠久,是全省石材加工與出口的主要基地。該縣的花崗石礦產資料豐富,全縣花崗石儲量約為0.5~1億立方米。改革開放以來,在市、縣、鄉三級政府的大力扶持與積極推動下,石材工業迅速發展,成為擁有石材加工廠數百家,年產值上億元的縣域經濟支柱產業。資料統計,1997年羅源石材規模以上企業53家,年產值2.3億元,占該縣工業總產值的21.7%,從業人員1758人;由于環保等因素,到2003年降為46家,年產值4.05億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7.43%,從業人員增至2215人。

    8.高新技術產業群。福州市高新技術產業群主要以民營科技企業為主力軍。2003年全市共有近800家民營科技企業,年產值上億元的企業有10多家,科技企業經濟活動已覆蓋了國民經濟各個主要行業,尤其是一些高新技術領域如電子信息、光機電一體化、生物工程、新材料等新興產業。2003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近500億元。以福州軟件園為例,年末完成工業總產值23.7億元,并有82項產品通過國家軟件產品認定,當年實現軟件產品出口創匯上千萬美元,并有16家臺灣軟件企業準備報名入駐。

    (二)目前我市產業鏈和產業集群發展狀況簡析

    1.從規模效應上分析,產業鏈條尚不夠發達,產業集中度不夠。

    以珠三角為例,廣東中山市古鎮經過20多年發展,已成為“中國燈飾之都”,現有2000多家燈飾成品生產企業和將近2000家燈飾經營門市部,成為全球最大的燈飾生產、銷售基地。在珠三角,像古鎮這樣主導產業突出、產業定位明確,以產業集群式發展的專業鎮共有120多個,2002年每個鎮的經濟規模都在20億元以上。在此基礎上還形成了跨區域產業集群,如從深圳到東莞、惠州一帶形成的電子信息設備制造業走廊,2002年其經濟規模達2500億元,再如從順德到中山、南海以及廣州部分地區一帶形成的電器機械設備制造業,2002年其經濟規模1300億元。而我市目前發展最好的電子信息產業和機械冶金產業總產值僅在300億元左右。

    2.從產業結構上來看,與本省泉廈近似,缺乏獨具榕城特色的主導產業群體。

    從下表可以看出,我市工業總產值前五位的行業基本上和廈門、泉州的主導產業有所交叉。2002年我市排第一二位的,廈門也排第一二位,我市原來排第三位現排第五位的鞋業,泉州卻始終排在第三位。五年間,我市居后幾位的產業變化較大,而泉州、廈門變化較小。從總量規模上看,也有一定的差距。2002年,我市電子通信制造業規模以上企業僅為76家,而廈門有83家,現價產值達387億元,比我市多三分之一;我市交通運輸業規模以上企業有69家,總產值93.8億元,廈門則為31家,總產值69.7億元,優勢不大;從鞋業上看,我市規模以上企業為37家總產值近59億元,而泉州規模以上企業216家規模以下企業2400多家,總產值達219億元。由此可見,對我市產業集群的發展勢必帶來較大影響。如,紡織服裝業是泉州的強項,而我市針織業絲光燒毛、精梳清漂、高支細密、彈性保型等內外衣基本處于空白,梭織物印染基本空白,加工手段上的立體印花、數碼印染、噴色染色等也是空白。

    1997年度和2002年度福、廈、泉前五位行業變化對比情況

  行業排序              福州                廈門                 泉州
                1997年       2002年   1997年   2002年     1997年     2002年
    第1位     電子通信     電子通信 電子通信 電子通信   紡織服裝   紡織服裝
    第2位     食品加工     交通運輸 電氣機械 交通運輸       建材       建材
    第3位         鞋業 電力蒸汽熱水 交通運輸 電氣機械       鞋業       鞋業
    第4位     塑料制品     食品加工 化學纖維 化學原料   石油化工   石油化工
    第5位 電力蒸汽熱水         鞋業 服裝制造 塑料制品   機械五金   機械五金

    3.從產業布局上看,各縣(市)區產業配置有所雷同,難以分工協作,優勢互補。

    這可從我市各縣(市)區產業體系上資以證明。目前,雖然已初步形成了閩侯汽車、羅源石材、閩清陶瓷、福清塑膠制鞋烤鰻、長樂紡織、臺江商貿、馬尾交運、晉安旅游等特色產業群體,但為了縣域經濟的發展,各縣(市)區的其他產業都有所發展,有的甚至交叉雷同,如福清與馬尾的電子信息、馬尾與連江的食品加工、福清與倉山的塑料、永泰與閩清的水電等等,都是各產業鏈中的相關產業,關聯度較大,但仍需齊頭并進發展,不可能象浙江、廣東那樣形成規模“塊狀經濟”區,因此“大而全”、“小而全”的縣域經濟產業格局必將長期存在,對我市產業集群的發展影響深遠。

    4.從產業規劃設計上看,缺乏分工明確、產業鏈相對集中的園區載體。

    從工業(集中)區規劃上看,各園區產業相對集中度不夠,特色不明顯。雖強調了招商引資重點和方向,實施了獨具榕城特色的“飛地工業”,但往往還是各招各的商、各入各的園,對園區企業的產業關聯性考慮不足,缺乏認真的規劃與引導,使有的園區主導產業達四五個,且各縣(市)區所招產業有所雷同,產業集聚競爭力不足。青口汽車城和福州軟件園,定位相對較好,其他一些園區粗看起來具有一定產業規模,但細加分析卻不盡人意,如我市發展最好、具有競爭力的電子信息產業,不得不在融僑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馬尾經濟技術開發區中分園而設。其他園區的產業配置自不堪言。

    5.從產業發展環境上看,區域競爭力下降,軟硬投資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

    誠然,這些年我市在改善投資軟硬環境上作了不少努力,但總體上與浙江、廣東等省市引資環境吸引力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與本省廈門泉州也有一段距離。如我市的港口建設還不盡人意,到2003年底,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才20多個,最大靠泊能力5萬噸級,港口貨物吞吐量4700多萬噸、集裝箱近60萬標箱,分別居全國沿海港口的第10位和第11位,軟硬環境都落后于本省廈門港,但福州港深水碼頭發展潛力較大,隨著江陰碼頭的建設會逐步得到改善。

    6.從產業市場發育上看,專業市場與產業集群的互動作用還不夠明顯。

    企業生存和產生的基礎是市場,服務對象也是市場,因而產業與市場的關系最為密切。目前我市各個地區的特色經濟比較明顯,羅源石材、閩清陶瓷、東南汽車、福耀玻璃(資訊 行情 論壇)、冠捷彩色顯示器……在全國各地都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各類專業市場發展程度卻不盡人意,全國知名的專業市場缺乏,現有的專業市場賣別人的產品比賣自己的產品還多。如南方建材(資訊 行情 論壇)市場,絕大多數建材都是外購運進,南方汽車市場,東南得利卡的成交數量也不樂觀,長樂紡織最后成品為服裝的不足10%,等等。很多產品都是名聲在外,很多市場都在外地開設。僅靠舉辦各類會展還遠遠不足帶動我市產業發展。因此,要把專業市場的建設作為促進當地特色產業形成和聯動發展的重大舉措,形成以專業市場為紐帶,特色產業不斷集聚,互為依托,聯動發展、共同壯大的產業體系格局。

    三、打造產業鏈培育產業集群應注意把握的幾個問題

    世界經濟發展史證明,市場是一個推動工業化國家經濟發展的巨大發動機,且幾乎所有的經濟成就都離不開政府的參與。現代經濟的運作,如果沒有市場或政府,就會孤掌難鳴。地方政府要大力支持重點產業向集群式發展。首先,政府要有抓重點產業意識。在招商引資、鼓勵民間投資時,突出重點產業地位,引導投資方向;其次,政府在選擇什么作為當地的重點產業上,要深入調研,摸清情況,進行必要的專家論證,力求選準選好。第三,要為重點產業發展創造條件、提供服務。當前,政府在產業鏈和產業集群發展問題上要正確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的矛盾和關系:

    (一)處理好產業發展“洼地”和工業發展“高地”的關系

    工業發展必須以產業鏈的延伸和產業高度聚集化為依托,這已為全國各地發展相對較好的地區模式所證明。改革開放以來,我市經濟突破了傳統模式,大力引進外資,積極啟動民間投資,現已形成了以電腦及網絡產品為龍頭的電子信息產業鏈,以輕型汽車為龍頭的東南汽車產業鏈,以工程建材通訊塑膠材料為龍頭的塑膠材料產業鏈,以紡織化纖為龍頭的紡織產業鏈和以中鋼為龍頭的鋼鐵產品產業鏈等數條產業鏈。應該看到,這些產業鏈還不夠發達,離產業集群經濟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要實現5-8年內我市工業總產值突破5000億元的中期戰略目標,必須緊緊抓住產業集群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在延伸集聚這些產業鏈上做大做足文章,以最大的氣力填“洼地”筑“高地”。

    (二)處理好自主競爭發展與重復建設之間的矛盾

    我市10多年來,加快了工業化發展步伐,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不可否認,在工業化進程中我市有些產業是在重復建設中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以自主競爭來實現同行業的優勝劣汰而催生出產業升級的。如福清的沙灘鞋業、養鰻業,羅源石材業等都是由多變少、由粗變精的,這是以往產業發展的共同規律。誠然產業聚集能夠產生規模效應,有利于行業的良性發展;但重復建設只能導致資源的浪費。據不完全統計,上述企業90年代末倒閉了上千家。一哄而上自主競爭式發展必然導致重復建設,市場劣汰引起資源極大浪費。歷史的教訓理應足夠吸取,政府部門應規范產業準入條款,對縣(市)區招商引資加以引導,弱化重復建設對地區經濟發展造成的危害。

    (三)處理好產業集群發展與環保要求之間的矛盾

    不可否認,我市的產業集群一部分是由民營資本在歷史或現實的因素下自發形成的,也有一部分是由招商引資聚集而成的。在發展初期,有些產業出于自身生產特點影響了環境保護,影響了區域生態環境。像塑料垃圾隨意傾倒,石板材石粉污染、污水處理、噪音等等,有的至今未得到根本解決。但事實上,發展經濟與環境保護并不矛盾,關鍵在于如何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處理好產業集群發展與環保兩者之間的矛盾,真正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有機結合,努力實現雙贏,不能因過去環保帶來了影響和問題而因噎廢食。

    (四)處理好簡單模仿他人與自我創新發展的關系

    改革開放初期,通過模仿別人而快速發展自己是一條捷徑,我市很多產業也因此迅速完成了原始積累。如福清倉山的塑料、羅源的石材、閩清的陶瓷等都曾經歷過這一階段。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簡單的模仿不僅促進不了區域經濟發展,甚至還要阻礙區域經濟的發展。在許多人眼中,石獅的服裝、晉江的鞋業、溫州的打火機、中山的電子制品等,仍是我們模仿的良好對象。當然簡單模仿并不可取。只有從學習中創新,才能有所進步,才能更好地發展壯大自己。特別是在產業集群經濟走向成熟過程中,創新是必由之路。從模仿到創新,是質變是升華。只有把眼光放在認清自身區位優勢上,把精力放在謀求開拓自我產業發展之路上,才會對我市產業集群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五)處理好扶持重點產業和非重點產業發展的矛盾

    區域性重點產業選擇的依據是非均衡選擇策略和比較優勢原理的實際應用。現實經濟工作中,必須因地制宜依托特色資源優勢和原有優勢產業、產品,著力發展區域特色產業。我市已有一定基礎的產業如石材、陶瓷、李果、花卉、水產、旅游、食品、商貿等產業,獨具榕城特色;再如壽山石,已聞名全球。這些產業在工業發展“高地”中有著自身的地位和作用。要積極整合資源,挖掘潛力,通過改組改造以形成規模產業群,使之成為地方重要支柱產業。與此同時,還要積極培育區域新產業,我市還有很多新興產業有待進一步開發,如環保、海洋、文化、體育、展覽、物流等,這些產業也將是今后的投資熱點和經濟增長點。

    四、提高我市產業集群質量,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粗淺建議

    與較為成熟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比較,我市的產業鏈主要表現出三個不足:一是產業鏈條短,脫節現象普遍,目前我市僅電子信息、東南汽車較為完善,其他產業則顯得延伸不足(如長樂紡織業就缺乏終端產品);二是產業鏈內部結構單一,鏈條之間缺乏關聯性,產業整體素質也有待于進一步提高;三是“拿來”式產業不少,本土產業鏈尚未形成氣候,真正叫得響的品牌不多。從產業集群角度看問題也不少,如競爭力不足,高科技含量不多,專業市場不夠發達等等。筆者認為,在產業發展問題上,政府應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繼續堅持抓大放小、行業并舉策略,在著力打造主導產業上下功夫。具體做到以下幾點:

    (一)抓住制造業東移良好機遇,加大引進高新技術力度,提升產業集群經濟質量

    當前正是全球制造業東移的良好機遇。作為沿海省會城市的福州,要充分發揮地處長三角、珠三角承接點和臺灣海峽連接點的優勢,加快提升產業和區域競爭力,大力吸引臺灣部分產業向福州整體轉移,突出抓好臺資龍頭項目的引進,使之成為東南沿海制造業的重要基地。與此同時,把傳統行業作為現代技術的一個載體,正視現有的產業集群基礎,大力引進外資和激活民間資本,用國內外先進技術來提升集群競爭力、提升傳統產業的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的較快增長。今后要圍繞產業集群招商,做到新項目與老項目相結合,勞動密集型與資金技術密集型相結合,在引資策略上,重點引進管理、技術、人才與市場,與國外資本連接形成產權紐帶和產業鏈條,通過以資源換技術、產權換資金、存量換增量、市場換項目,拓寬招商引資的深度和廣度,以切實提高我市產業集群的質量。

    (二)加強產業引導,整合現有工業(集中)區,形成優勢鮮明的區域產業集群

    六大市級工業(集中)區是我市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載體,盡管我市五大主導產業集群的發展各具特色,但各縣(市)區和各園區仍然存在各自為政、自我發展的態勢。加強產業集群的行業引導,必須立足于大福州的整體發展規劃,根據各縣(市)區和工業(集中)區的具體特點,制定引導和鼓勵發展優勢產業群的政策。在重點扶植部分工業(集中)區時,應該將優惠政策由原來的向縣(市)區傾斜改為向產業傾斜,有目標地吸引那些具備產業帶動優勢和有產業關聯效應或配套協作功能強的項目進入集群區域。同時,要規劃科學、定位準確、功能齊全、結構合理搞好現有園區的整合,實施“飛地工業”,協調不同區域、不同園區產業集群的行業分布,把原有區域中不同產業企業引入更有利于其生存和發展的聚集區,形成優勢鮮明的產業集群經濟。

    (三)培育知名品牌和產業龍頭企業,加速龍頭大項目示范帶頭作用的發揮

    知名品牌和龍頭企業是地方產業競爭力的最好體現,很多產業集群就是名牌產品帶動型或龍頭企業帶動型產業集群。政府要策劃、包裝一批具有國內國際影響力的地方名牌企業、名牌產品,加強對地方名牌產品、龍頭企業的宣傳推介。要鼓勵扶持企業實施名牌戰略。政府資源適當向名牌產品和龍頭企業傾斜。要提高地方的知名度、美譽度,從領導人到市民都要利用各種機會宣傳推介福州,對外樹立良好形象,使福耀玻璃、東南輕客、光機電等產品品牌家喻戶曉,人人稱道。以這些品牌的發展帶動各產業整體發展。在此基礎上,要圍繞打造產業鏈和壯大產業集群,進一步依托項目建設引進扶持壯大龍頭企業,努力改變“一產一核心”的現狀,降低鏈條風險;要進一步圍繞龍頭企業,加速上下游配套企業的引進與集聚,變政府招商為企業自發招商,給企業自招企業以同樣的優惠政策,以商引商,壯大產業集群。

    (四)優化投資環境,改善服務質量,提高產業集群發展的外在動力

    良好的投資環境是進一步改善和提升產業集群經濟的重要動力。客觀上看,我市投資環境與國內經濟發展較好的一些沿海地區相比還有一定差距。這是發展我市產業經濟急需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應該說產業集群的形成往往是市場調節與政府調控兩相結合的結果,因此要使產業集群經濟進一步強大起來,還需政府在改善投資環境提高服務質量上下功夫。首先,要進一步建立健全企業服務體系,配合行業協會大力開展為企業融資、技術開發、信息交流、人才交流等方面的服務,加強引導企業與外界的合作與交流。其次,要減少地方和行業保護主義色彩,整頓規范市場秩序,為產業的發展創造一個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特別是在國家允許范圍內放寬外資和民資的行業準入政策,促進各產業內部中小企業的發展。三是切實減輕企業負擔,減少不合理的費用。如運輸費用、能源使用費用等等。

    (五)切實轉變觀念,加強產業領導,制定人才保留和產業發展激勵機制

    縱觀發展較好的區域經濟實踐,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好的思想觀念和人才。一是要切實樹立一種新的政績觀。產業集群的發展不是一年兩年就能見大成效的,要給產業集群發展足夠的時間。各級政府和部門要樹立實實在在為地方謀福祉的政績觀,做到當前和長遠互相兼顧。抓重點產業、形成產業集群,要作一屆到幾屆長期抓的規劃。二是要組織一個有效能的領導小組。建議組織一個政府部門專責小組,關注產業發展理論動態,調查研究發展現狀,總結經驗教訓,謀劃產業集群發展。同時結合目前我市工業(集中)區發展實際,適當提高工業(集中)區的管理層次,必要時由市級領導親自掛帥,協調解決園區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提高管理的時效和實效。三是制訂一個好的激勵機制,充分培養和保留各方面的人才。無論多好的戰略構想,最終還是要靠人去落實。要建立一個實實在在的激勵機制推動產業集群發展,既要激勵企業,又要激勵各級政府班子。與此同時,要把行業管理部門、行業協會和企業的主要領導人作為特殊人才來看待,該給市政津貼的給津貼,該送培深造的送培深造,努力培育行業經營管理人才和技術中堅力量,推動產業向前發展。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福州新聞




評論】【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彩 信 專 題
迷你小熊
強烈推薦火線下載
動畫梁祝
中國神話愛情故事
孫燕姿
我要的幸福、遇見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