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夜市登堂 淡了嶺南風情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27日 13:17 經濟參考報 | |||||||||
本報記者 鐘玉明 早先的燈光夜市陸續被關閉,檔攤“登堂入室”。人們的感覺卻是廣州只多了幾家普普通通、不溫不火的商場,但少了一些絕佳的民俗 溫暖的南方,傳統的市民對戶外活動一直有著特別的偏好。露天燈光夜市,街邊大排
入夜,街道中心搭起臨時貨架。市民或三五成群,或一雙一對,穿著隨意,蜂擁前來“淘金”,要的就是那種漫天要價、落地還錢的侃價之樂。沿街餐館把桌椅擺到門外人行道,或者江邊河邊。夏天,沐浴清爽晚風;冬天,凜冽寒風中擁爐小酌…… 這是改革開放得風氣之先的廣州的經典鏡頭。旅游部門曾將她作為廣州有代表性的景點加以推廣宣傳。 露天夜市:封了?又開了? 西湖路燈光夜市鼎盛時期,共有經營業戶1045檔,從業人員近3000人。經營商品也逐漸向中高檔服裝、皮具、婚紗發展。 到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廣州市掀起了“還路于行”、“現代化”市政管理大潮。2001年,全國第一個燈光夜市、經營了17年的西湖夜市關閉;2003年,廣州最后一個燈光夜市、經營了15年的陸居路夜市關閉。至此,燈光夜市徹底退出廣州人的生活。 關閉每一個夜市、每一處大排檔,理由大同小異:隨著城市經濟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市民需要更好的消費環境,占路經營造成周邊群眾行路難,噪聲滋擾。 西湖夜市關閉后,檔攤有的轉移到政府興建的商場內,有的“另謀高就”。但入室的夜市商戶并沒有遇到好運氣,“入室”的西湖夜市了無生氣,第一搬遷點開業后4個月就關閉了。西湖路一帶的商業氛圍被媒體財經版、地產版用“乏善可陳”來形容。一些商鋪干脆改做餐飲,為相連的北京路步行街作配套。西湖燈光夜市與北京路步行街相連,西湖燈光夜市關閉的同時,北京路步行街開通。陸居路夜市關閉后,政府也計劃改建為步行街。 廣州人露天購物的熱情依然不減,于是,北京路步行街開通沒多久,路中心就搭起了帳篷,開賣了。帳篷全年全天無休,白天延續到夜晚,被稱為“時尚版燈光夜市”。燈光夜市占道只占夜晚,步行街占道占全天;步行街人聲更加鼎沸;“時尚版夜市”依然沒有明碼標價。但政府沒有公開表示收到周邊居民和消費者投訴。 最近,北京路步行街擴展,又把西湖路圈進步行街范圍,開展了新一輪的“占道經營”。 夜市-步行街-時尚版夜市;讓路于商-還路于行-讓路于商。廣州人依然喜歡“占道”的經營者。 在步行街,最火爆、租金最貴的,不是高檔商場,而是臨街三幾平方米的零食檔。就像北京人站在路邊吃烤串一樣,廣州人喜歡在路邊吃咖喱魚蛋串、牛雜串,傳統小吃配傳統生活方式,在現代化商廈里,怎么賣廣州街頭小吃“缽仔糕”、“飛機欖”、“咸酸”、“白涼粉”…… 外地朋友要到廣州,總要打聽“廣州有什么地方好逛”。城市首腦們當然希望市民會對外宣傳說“廣州有南越王墓”、“藝術博物館”、“大學城”。但現實中的廣州人,有的撓頭,有的介紹去“天河城”、“中華廣場”——廣州版的“香港太古城”,有的介紹去“狀元坊”,一條時髦青少年精品街,由于街道太小,占了路也就占了,政府沒理會。 “打邊爐”是冬天廣東人的最愛。入室的火鍋店雖依舊是人氣最旺的冬天消閑餐飲去處,但數十數百只火爐在室內熊熊燃燒,店堂里憋悶難當。講文明講健康的現代人,還愿意追捧幾天? 被趕出現代都市的餐飲大排檔,雨后春筍般涌現在近郊。山邊、河邊,粗樸的木竹棚架、潔凈的餐具、精致的農家小菜、淺斟輕語的親朋好友,成了一幅現代南國民俗風情畫。 珍稀動物要保護,珍稀植物要保護。珍稀方言呢?珍稀民俗風情呢?如果北京沒有了廟會,大家全去逛燕莎、崇光(即使它們開設出廉價專柜),北京的風情呢?再出色的室內裝飾,能敵得過上帝賦予的大自然的萬千姿態?如果到處都是內地版、初步版、中級版的“太古城”、“海港城”,那海內外游客為什么要到廣州來呢? 商業結構調整:政府的手?上帝之手? 大自然形成一厘米土層需要幾百年,破壞它,只要政府劃一條紅線、開幾臺推土機、花幾天時間。 一個商圈的形成與毀滅呢? 在廣東著名僑鄉江門市,第一代華僑修建的150多幢“騎樓”,沿著橫穿市中心的江門河北岸長堤,連綿1.04公里,大半個世紀以來,一直是當地的主要商業區。同濟大學建筑規劃研究院專家應邀調查研究后認為,像這樣現在還用的歷史街區在全國也不多見。他們接受委托,為市政府作了規劃設計方案:房屋外立面復古,修建一條集旅游、觀光、購物、休閑、娛樂于一體的風貌街。 這條以“高起點、高檔次、高標準”思路建設的風貌街,外墻涂美國進口涂料,陽臺欄桿用進口鑄鐵,店鋪大門用全不銹鋼通透式卷閘,路面鋪花崗巖。政府還為它制定了一攬子商業結構調整方案,使這個古老的商圈從形式到內容實現全面升級換代:劃定地段,指定每一地段分別經營高檔服裝、皮具鞋帽、音像制品、玉器首飾、古董、旅游紀念品。商鋪原有業戶或退租搬遷,或改營指定品種。 政府原來以為,復古工程的難點是趕走舊商戶。殊不知,商戶們說:“不用他來趕,我還求他讓我退租走人。商鋪營業面積與人行道面積的比例,是有客觀規律的。一公里長的步行街,不可能有生意。商業區的經營結構,是市場淘汰的自然結果。把街道整修漂亮,像擺棋子一樣把商品擺上去就能造出商業旺地,那政府還不成了上帝?” 果然,風貌街開通之日,就是商戶關門之時。150多個市值50萬元以上的商鋪,變成免費的古建筑博物館,商業街變成了休閑公園。政府終于向頑固的市民投降:步行街重新向機動車輛開放。但政府之手畢竟不是上帝之手,它可以把幾十年自然形成的商業經營風格強行打破,卻締造不出新的經營風格。 3年過去了,風貌街門庭依然冷落。不明內情的外地人,看到汽車軋在漂亮的花崗巖路面上,納悶驚嘆不已。 寬馬路:福音?噩耗? 南方大(資訊 行情 論壇)廈之于廣州,猶如王府井(資訊 行情 論壇)百貨大樓之于北京,是古老文明中心城市的標志。南方大廈及其所在的人民南路——沿江路商業圈,旺盛的人氣妨礙了交通。逛街的人、過境的車都嘖有煩言。政府終于順應民意,為廣州這個最老最旺的商圈解決交通擁堵問題。 寸土寸金的商鋪,成熟的商業格局,政府很是愛惜,分毫不動,轉而向空中要交通。在人民南路、沿江路上空修建了廣州第一條高架路。沿街商鋪頓時籠罩在高架路的陰影之下,街道黑乎乎陰沉沉的。業戶們曾經那么祈盼政府改善交通,祈盼擁堵的馬路疏通后可以旺上加旺,可商圈卻好像被高架路橫扼著脖子,氣息漸弱。城市有了更通暢更亮堂的去處,市民卻漸漸舍棄而去。茍延殘喘了幾年,今年9月,南方大廈終于關閉,人民南路——沿江路商業圈的業戶,不知何時熬出頭。 失去商圈的人流,高架橋也成了雞肋。社會上不斷盛傳:人民路高架橋要拆了。 有人把人民南路——沿江路商業圈的衰敗歸因于自然新老更替,歸因于經營者沒能緊跟經濟形勢。但是,同樣古老、同樣經營業態的上下九商業圈、北京路商業圈,依舊沒有“解決交通問題”,為什么被“新老更替”掉? 商業人氣漸聚漸旺-交通擁堵-修建馬路-商業人氣消散-馬路失去意義。 環市路曾經被譽為“廣州的尖東(香港尖沙嘴的簡稱)”,是廣州著名的CBD(中央商務區),高檔賓館、高檔寫字樓、高檔公寓、高檔商場、高檔住宅云集。隨著廣州城市“東拓南移”戰略的展開,廣州地鐵開通,大量人流流向了地鐵上蓋物業概念的中信廣場、天河城、中華廣場,環市路的CBD地位旁落。 馬路本來是為商圈解決交通擁堵的福音,卻變成了“噩耗”。或者,一條馬路的開通,對一個商圈是福音,另一個卻是噩耗。 有人這樣總結:地鐵、馬路作為市政工程,目標是解決交通問題,是讓人和車能快速通過,以免市民罵娘、游客嘲笑。 而城市馬路的寬窄高低長短與商業的微妙關系,交通布局與商業布局的結合,新馬路是提升還是打壓了原城市商圈的影響力,也許需要用下一代人的智慧去解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