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緣何“跌跌”不休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25日 11:00 證券時報 | |
    自2004年3月中旬,香港創業板創出新高之后一路下挫。盡管近期恒生與國企指數有走好跡象,但創業板指數依舊持續下跌,絲毫沒有反彈的意味,這與年初小幅上揚行情形成鮮明反差。基于目前創業板的狀況,筆者試分析一下其下跌的主要動因。     “四大金剛”申請轉主板     在香港創業板每況愈下時,創業板公司“出走”現象愈演愈烈。據香港有關媒體報道,創業板10大市值的上市公司中,TOM集團(8001)、鳳凰衛視(8002)、香港網(8006)及長江生命科技(8222)先后表示申請或可能申請轉往主板掛牌。若成功轉板,單是這四只股份的脫離,就會令創業板市值大幅減少三成五,整體成交下跌超過二成。     同時,在創業板中的一些業績優良的股票也有轉主板的要求,如金蝶軟件等。其作為內地財務軟件的開發商,近年發展狀況相當不錯,該企業在做強做大的同時也希望盡快到主板上市交易。一旦這些創業板的大盤股與績優股轉向主板,投資者將對創業板的信心也將進一步削弱,未來的成交量狀況也就可想而知了。     受主板與其它市場沖擊     港交所近期放寬主板公司的盈利要求,造成“自己人競爭自己人”的局面。例如,市值超過40億港元的中芯國際(0981)上市時根本未有盈利。無論以業績或行業觀察,理應是創業板的對象,結果卻在新規則下選擇到主板掛牌。     同時,近年來市場競爭加劇,新加坡交易所積極爭取中港兩地的中小企業到當地上市,例如設計“小S/A股模式”,方便中小企業先到新加坡上市,然后再回內地發行A股。從上市程序和費用來看,深圳優勢比較明顯。去香港創業板上市,需要經過中國證監會和香港上市委員會雙重批準,而選擇深圳上市則可免去一道程序。費用方面,一家籌資額低于1億的企業在香港創業板上市,即使不成功,前期費用至少也需要300-400萬港元,成功時的費用更高達800-1200萬港元,但在深圳成功上市可能也只需要100萬元左右。從這個角度看,對資金相對緊張的中小企業而言,選擇深圳比選擇香港有優勢。     公司質地有待提高     其實,香港創業板自2003以來出現了一些新變化,主要體現在新上市公司的行業分布和素質上。首先,來自IT行業的新上市公司比重有所下降,從事資訊科技、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等的上市公司明顯減少,傳統制造業、有實際業務的科技股和從事非科技行業的股票比重明顯上升;其次,受2000年網絡股泡沫影響,網絡公司市值一度減少,而市值分布更為合理,市場泡沫得到有效抑制;第三,從2003年新上市的公司業績看,其素質有明顯提高。盡管如此,一系列丑聞,如大股東侵犯小股東利益的事件常有發生,這說明創業板在經歷若干年發展后,依舊存在較多問題,這也表明港交所對創業板的管理有待加強。     綜上所述,不難得出創業板頻頻下跌在所難免,投資者對該類板塊望而生畏。但在下跌的同時,還是存在部分走強的股票,其中不乏內地企業。如公用概念的天津天聯公用(8290),在香港公用股指數創新高的同時,近期也顯示出強勢。同時,與內地消費概念息息相關的物美商業(8277)也出現較大反彈,其價位遠遠超過剛上市時的價格。此外,同仁堂(資訊 行情 論壇)一直被認為是創業板中的績優股,該企業業績保持穩定,每年分紅相當可觀,其股價走勢相對平穩,這也說明創業板中的部分內地概念股還是值得投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