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張維迎先生演講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24日 13:31 新浪財經 |
2004年環球企業家高峰論壇2004年9月24日上午在中國大飯店多功能11號廳 曾子墨:再次感謝項教授,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張維迎先生。有請。 張維迎:謝謝,非常高興來參加這個會議,我下面講義的主題就是在全球化視野下的中國企業的戰略定位。全球化這個問題大家談的很多,但是全球化在我們企業的含義沒有充 分的理解,在我看來全球化最重要的一個變化是資源是在全世界配置,在資源全世界配置的結果全世界生產可行性邊界在擴大,基本是這樣的定義,這個的擴大,也就意味著全世界的蛋糕都在變大,問題是中國能夠分享多少,與此相關的一個問題,全球化,國家的競爭力與企業的競爭力之間發生了分離,這一點我在幾年前強調過,現在中國企業的競爭力,中國國家的競爭力未必是中國企業的競爭力,反過來說我們中國的企業也有機會利用其他國家的制度、管理給我們提供的空間,來提高我們的素質,還有一個重要的變化,就是GDP和GMP的變化分離,過去我們一個國家最關心的是GDP,它是與人民的生活國力相關的,現在講的一個國家不僅僅是GDP的存在可以使得人民過的更幸福,我們現在要選擇一個全面的發展,包括剛才有人講到的環境保護,但是在過去總的來講GDP和一個國民的收入是相對一致的,而全球化之后,GDP的份額和GMP的份額,國內生產總額和國內生產總值越來越不相等了,中國保持GDP高度增長的時候,不一定自然意味著我們的GMP也能夠保持高度的增長或者相應比例的增長。最后一個,我想特別強調的有這種全球范圍的資源配置,帶來的價值鏈分配當中不同的部分所占比例的變化,這一點剛才項教授也談到,我特別強調一點,為什么出現這樣的變化,也就是價值的分配越來越往中端服務業具有品牌價值的產品,另外一點是研發設計,而中間的制造業基本上成了服務業的打工仔。我幾年前講過這樣一句話,為什么制造品牌是因為有人無知,也就是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經濟的全球化的一個結果,就是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了,消費者變得越來越無知了,他在給生產產品的這些企業可能沒有任何的概念,甚至不知道生產的廠家在什么地方,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能夠賦予企業的價值,又是能對企業的信任,而這一點恰恰是品牌能夠給我們提供的,由此我們看到在制造業這樣一個中間環節使得大量消費者沒有任何置疑的,記得變得越來越復雜了,所以消費者這一端是服務業,這就是人們的信任的價值,品牌的價值越來越多的服務于服務業,由此我們來看一下中國企業的戰略定位,我本人并沒有很多的想法,但是提出的問題供大家討論,也包括讓大家去思考。在經濟學里邊有一個理論叫比較優勢,哪方面有優勢就干哪方面的優勢,這樣使整個社會的效率提高,問題是在價值鏈的不同階段,價值的分配的話,我們必有的優勢可能并不能夠給我們帶來價值的這些產業,那我們如何辦,一種辦法我們可能是被動的,因為我們有成本的優勢,所以我們要集中于制造業,但是我們從歷史的情況來看,如果這種成本優勢不能逐步的轉向品牌優勢,這些企業的生存就會面臨很大的問題,如果這個企業是一個國家的話,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也就會帶來一些問題。所以我認為我們需要考慮的就說我們中國的企業如何在一方面借用我們的成本優勢,在制造業方面有所成就的同時,能夠有更高的附加這個領域做一些事情,這個就包括我講的服務業,真正做好我們的品牌。什么地方最終是品牌,最終是服務的價值,越是發達的地方越重視服務的價值,越重視品牌的價值,中國的企業如果跟外國企業相比的話,越是落后的地方,我們越有優勢,越是給窮人生產的東西我們越有優勢,我們在農村的優勢大于城市的優勢,在小城市的優勢大于大城市的優勢,在落后國家,我們出口,我們大于美國、歐洲這些發達國家我們的優勢,這就是在中國企業非常嚴峻的一個挑戰。還有談到的,這不僅是在中國企業的挑戰,也是中國政治的一個挑戰,我們經常說大家都認識到服務業的價值是最高的,我們能不能服務做成功,和金融、證券、保險做成功,不僅僅取決于我們企業家自身的能力,而且更大取決于我們的制度建設,這點耶魯大學的教授也是我們光華管理學院的教授陳志武教授有一篇文章,講的非常精辟,他說為什么這些落后國家最后只能陷入制造業,而不是在高附加價值的服務業上有所成就,一個重要的原因不同的產業對制度的要求是不一樣的,我們都知道,做軟件和做硬件不一樣,為什么中國的軟件難發展,因為軟件產業的產權保護比硬件產業要掙的多,一個人不可能在一個鋼鐵工業企業的人不可能出門拿走兩噸鋼材,在一個軟件企業的人員,他出門可以把企業大量的無形資產帶走,我們國家的法律體系,我們國家的政府行為,我們國家的商業規范等等,使得我們目前來講,我們做硬件的,也就是物質資本大的產業我們還行,但是如果要說無形資產比較重視,知識產權保護比較重要,法律的要求比較重要,好比資本市場,我們顯然是屬于劣勢,我提這幾個問題就是要告訴你們,如果沒有我們的政府在現行的改革方面,在產權保護方面,做出更大的步驟,中國企業看到服務業附加值高,我們也只能到此而已,我們不能真正過了這個價值,最后的結果完全限定于在制造業這樣一個低附加值這樣的行業,這種情況下,可能再過十年沒有問題,二十年之后呢,中國企業是不是還有競爭力呢,我想這是非常值得我們擔憂的。最后我特別說一點,今天關注的問題是不止是中國,現在外資企業和中資企業的關系正在發生非常微妙的,但是非常重要的變化,在90年代之前,我們引進外資給我們帶來的最大價值是什么,我們可以有什么資本,可以學到技術,可以學到管理,但是我相信最重要的仍然是制度,由于外資進入,加速了中國市場的進程化程度,迫使中國政府在不斷改善、改革我們現存的制度,我們的國有企業實際上也是在不斷進步,壓力的情況下被迫進行改革。 在21世紀開始之后,我想外資企業的制度的壓迫,使得我們改革這種好處已經慢慢變小了,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是什么?我想這需要我們去考慮,我們能不能真正利用開放外資的進入,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完善我們中國企業,提高我們中國企業的競爭力仍然是一個非常大的難題和問題,我要特別提到一點,如果中國的企業沒有很好的產業整合,仍然是零敲碎打,那么一些小的企業的話,我們永遠不可能在世界這個市場上做出來一個我們程度產業領袖的角色,中國的企業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在外部有那么多優秀的技術,中國的大企業也在不斷研發新的技術,中國的企業有沒有能力吸納這個知識,都變得非常重要,一個有能力吸納知識的企業實際上在利用整個經濟帶給我們的機會,利用所有別人的投資在發展自己,中國的好多企業由于缺乏這種吸收知識,吸收技術的能力,我們投資的一分錢也僅僅是自己的一分錢,而不能像優秀的,高吸納人的優秀企業,投資了一分錢,實際上在利用別人的三分錢,五分錢,我想這是我們中國企業特別注意的一個問題。在中國過去授人以魚不能授人以魚,我們也知道拿人魚不如授人魚,為什么不把別人的專利拿回來,生產東西,賣給人,我們更應該考慮別人要釣這魚的手藝辦法,非常遺憾,我們好多企業在這方面沒有作為的,包括汽車產業,我們那么多汽車,大的國家汽車制造廠合資了,賺了很多錢,但是他們的研發能力可以說廢掉了,不僅沒有學到新的東西,原來的研發能力已經失去了,不存在了,我們還有優秀的民營企業家,他們還在孜孜不倦學習,模仿,然后不斷想超越,我想這是我要講今天的主題,我希望我們在座每一位企業家,都去考慮接下來的問題。我再重申一遍,好多問題我本人并沒有答案,希望得到學界朋友的指教。謝謝大家。 曾子墨:非常感謝張教授在12分鐘時間之內言簡意賅的完成了發言。在座哪一位有提問,我們有一位提問的機會。 提問:張維迎教授你好,我有一個問題,您剛剛也聽到了后進發展的國家,在發展過程中肯定有體力的障礙,楊小凱教授曾經稱為后發劣勢,你比較一下中國的發展模式和印度的發展模式,他們在軟環境和硬環境考量上的比較。 張維迎:這是非常好的問題,你提到楊小凱教授,他在兩周之前過世了。他是非常好的教授,我們認識22年了,他去世非常難過,這是在經濟學,都是非常好的人士。楊小凱提出的后發優勢,我給大家解釋一下,是這樣的意思,發展中國家,落后的國家,就像一個小學生一樣,他前面有高中生,有初中生,他是有一個所謂趕超可能性,我們看計劃經濟也好,我們過去搞了20多年的改革也好,很大程度上有了后發優勢,為什么蘇聯計劃體制能夠增加那么快,最后40年代好多人開始懷疑市場經濟了,都在開始說計劃經濟是好的,其實我們國家在49年之后也有一段時間增加速度非常快,就是有后發優勢,一類是技術上的后發優勢,管理上的后發優勢,第三是制度上的后發優勢,過去利用實際上是技術上的后發優勢,我們沒有的,別人有了,我要拿來用,還有管理上,有的課本,甚至案例,大部分都是西方企業發展當中總結出來的。而我現在非常擔心的是什么問題?恰恰因為我們有了技術上的后發優勢和管理上的后發優勢,導致楊小凱所說的后發劣勢,因為我們已經在沒有能力改變我們好多制度的情況下,我們也取得更大的發展,人們自然變得這種不重要了,不需要改變了,這就是楊小凱先生講的后發劣勢,如果這種認識都能接受的話,這種國家一定是后發劣勢的國家,不會真正進入后發優勢的國家,如果從利用后發的技術優勢和管理優勢轉向制度優勢,這也是我每次講的很重要的目的,我要呼吁大家堅決認識到我們的潛力,我們未來的潛力很大程度上要依賴于我們的制度變革。至于談到跟利益的比較,我想好多企業有,印度的司法環境要比我們中國的好得多,但是印度過去也搞計劃經濟,但是在印度仍然繼承了英美司法體系的國家,我們知道現代世界上有大量研究證明,普通法國家在發展資本市場,發展技術市場等等方面,都是有相當大,相當大的優勢,而我們是大陸法的體系,大陸法體系是條文,條文是教授們的制定,是政治家制定的,而普通法體系解決實際當中一個案例一個案例中積累起來的,從這個方面講,印度在發展軟件產業方面,可能比我們有一些優勢,因為印度法官判決一個軟件有沒有侵權這方面的能力遠遠高于我們,我們中國有多少法官能夠說清楚什么叫三頁判官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