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 張松濤局長
曾子墨:接下來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局長張松濤先生演講。
張松濤: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
我首先祝賀“2004環球企業家高峰論壇”隆重開幕!
據了解,參加本屆論壇的嘉賓,主要是國內有影響的知名企業家和在華投資的跨國公司代表,以及學界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我相信,有這樣多的朋友們蒞臨支持,本屆論壇一定會取得圓滿成功。
我演講的主題是:《中國與世界:走可持續發展的共同道路》。這個命題,并非是一個全新的話題,關鍵是重在落實。我演講的重點,將主要放在中國將面對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政策選擇上。
大家知道,可持續發展已越來越成為世界各國的普遍共識。資源和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共同基礎。WTO協定將可持續發展確立為新的多邊貿易體制基本原則和宗旨之一,它在前言中明確宣示,各國應“依照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考慮對世界資源的最佳利用,尋求既保護和維護環境,又以與它們各自在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需要和關注相一致的方式,加強為此采取的措施”。人類步入21世紀,與已經實現工業化的國家不同,發展中國家在今天努力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進程中,達到可持續發展的難度更大、相對標準更高,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資源的稀缺、壟斷的加劇、自然生態和大氣環境的惡化、全球氣候變暖,發達國家在其中的主導因素和主要作用是勿庸置疑的。因此,要讓世界真正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發達國家無疑必須首先作出更大的努力,承擔更多的責任,付諸具體的行動。
早在20世紀60年代,我們已故的周恩來總理就以偉大政治家的遠見卓識,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早期思想,他的有關變廢為寶、化害為利的題辭,應該就是現在循環經濟的最初思想。那個時候,他就指示當時的副總理李先念和余秋里同志負責,在國務院成立了一個研究小組,關注和研究環境保護問題。此后的1972年,聯合國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境和發展大會,中國政府派代表參加了這次會議。隨后的1973年,成立了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辦公室。這就是現在的國家環保總局的前身。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逐步提高了對可持續發展的認識,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上取得了重要成果。1992年,中國政府參加了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會后,中國政府認真履行環境與發展的義務和責任,落實里約會議后續行動,1994年制訂了《中國21世紀議程》。1997年,中央發出號召,要求發揚艱苦奮斗精神,再造一個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區。從1999年起,中央每年召開一次人口、資源、環境座談會。2002年,世界可持續發展首腦會議之后,頒布了《中國21世紀初可持續發展行動綱要》。去年10月,中國共產黨召開十六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的協調發展。通過各方面積極推進,全社會可持續發展觀念增強,資源和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一定程度遏制,部分地區和某些方面有所好轉。
但是,誠如大家所知,由于中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的階段,資源無序利用,使用效率低下,生態環境欠賬較多,部分地區自然環境惡劣,城鄉和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東西部發展差距較大,資源和環境總體形勢嚴峻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新世紀頭20年,中國把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作為奮斗目標,提出堅持和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因此,將資源和環境建設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作為一項與人口政策同等重要的、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我認為,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第一,我國人多地少,人均資源占有率底、資源結構嚴重不平衡。人口占世界總量的22%,但耕地僅占世界的8%,能源、礦產等許多重要資源的人均占有率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003年原油、鐵礦砂、氧化鋁和許多重要礦產資源的進口已占國內消費量的1/3-1/2。隨著我國人口總量繼續增長,人均資源占有量還將繼續下降。由于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消費結構從“溫飽型”向更高階段邁進,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因而,資源和環境面臨的壓力進一步加大。
第二,經濟增長方式尚未根本轉變,經濟體制、機制轉換仍在進行之中。粗放型、外延式的經濟增長方式,導致經濟增長投入高、產出低,質量不高、效率低下,資源耗費和環境污染仍然嚴重。2003年,每增加1億元GDP需要的投資高達5億元;原油、原煤、鐵礦石、鋼材、氧化鋁和水泥的消費量分別占世界消費總量的7.4%、31%、30%、27%、25%和40%,而創造的GDP只占世界的4%。深化改革、調整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任重道遠。
第三,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加快實現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的努力,對資源的需求和環境的壓力不斷增加,資源合理利用與保護生態環境的矛盾將愈發突出,統籌協調好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生態環境的關系難度加大。因此,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任務更加艱巨。
可持續發展是中國與世界共同的發展道路。在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中國與全球經濟的發展密不可分,必須進一步加快我國的改革開放,更新觀念、依法治國、完善體制、調整政策、培養人才,把自己的事情辦好,徹底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真正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這既是中國要走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也是對世界可持續發展和人類社會的重大貢獻。我們要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和務實的作風,努力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積極推動世界在更大范圍實現可持續發展,力求在與國際經濟互補共進的過程中,實現雙贏、共贏。
1、在實現中國工業化和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以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指導工作。加強統籌規劃和協調管理,更好的珍惜和節約利用土地、水、能源,以及一系列重要資源,加強環境生態建設和保護,發展循環經濟、生態經濟,以盡量少的資源耗費獲取盡可能多的現代化建設成就,創造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和諧統一的現代化國家。
2、在農業方面,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實行最嚴格的耕地管理制度。積極深化農村改革,推動農業科技革命,發展生態農業和節水農業,走農業產業化道路,推動實現規模經營。繼續推廣科學施肥,合理、節制使用農藥,治理農業(包括養殖業)的生產污染,切實減少農業生產對于資源和環境生態的負面影響,促進實現農業現代化。
3、在工業方面,深化企業改革,加強企業管理,提高投入產出比率,建章立制,牢固樹立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意識。要大力推動企業規模經營,發展大型企業集團,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提高資源使用效率。要在各種類型企業推行節能降耗、清潔生產,切實加強資源綜合利用。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推廣建設節水型和節能型工業,優化產業結構,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實現資源節約、環境保護與工業化發展的齊頭并進。
4、樹立全球化的資源、環境理念。在資源合理利用與環境保護中,充分重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爭取更好的國際資源配置效果。歡迎跨國公司來華參與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建設、參與國有企業改組改造。歡迎技術含量高、環境污染少、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的外商投資項目來華落戶,歡迎在華設立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研發中心、采購中心,以及更多的產業配套基地、服務外包基地、員工培訓基地。促進國內各類企業利用外資、承接國際制造業和服務業轉移,大力發展配套產業,消化吸收先進技術。既服務于世界經濟尤其是亞太地區經濟增長,又推動國內經濟發展。總結26年來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把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提高到新的水平。與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加強交流和磋商,推動貿易和投資在更加公平、透明、可預見的條件下不斷擴展,爭取可持續發展的國際合作在更大范圍和更寬領域取得新成效。
5、依法治國,加強法制建設。制定和實施資源保護利用和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的法律、法規,完善資源合理利用與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體系,合理利用和保護土地、森林、礦產、水資源等一系列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源。加大執法檢查力度,嚴格執法,在全社會樹立資源和環境的守法意識。
6、采取經濟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強管理和監督。加大政府在資源和環境保護建設方面的投入,健全有效的社會和行政管理體制。全面推進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制定各項經濟調節政策,支持企業開展節能、節材和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的技術改造。制定和實施主要能耗設備、家用電器、照明器具、機動車輛等強制性能效標準,使技術門檻成為制定和執行產業政策的重要手段。運用經濟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強重點難點行業和地區以及薄弱環節的管理監督,有效預防和治理各類污染。建立和完善資源和自然生態環境保護區,全方位改善自然生態環境。
7、加強全民教育和大眾宣傳,利用現代傳播手段,廣泛宣傳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意義,轉變全民觀念。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生態建設與保護教育,在大中小學開設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課程,強化大眾普及教育,建立節約型和環保型社會。在全社會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為全人類的資源合理節約使用和環境保護,作出中國應有的貢獻。
謝謝大家!
提問:我是通訊社的記者,我想問的是發展循環經濟有哪些具體的舉措?謝謝。
張松濤:我剛才的演講里面有一些具體措施。發展循環經濟首先要樹立這樣一種理念。剛才我提到了已故周恩來總理,實際上在60年代就有一個非常高瞻遠矚的見解,可以說是現在循環經濟的最初概念。那時,工業化國家在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到60年代已經暴露了很多工業化過程中帶來的負面影響,所以他提出如何化廢為寶,變害為利。也就是說使我們的生產、生活能夠可持續,形成一種有機的生物鏈。樹立這樣一種觀念非常之重要。不僅是直接從事生產的部門需要樹立,而且我們廣大的消費者,也就是社會大眾也需要樹立這種觀點。首先要轉變觀念,樹立觀念,然后才能講到法制建設,經濟調節手段,才能講到我們企業如何進行技術改造,增加資源使用效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來開展這項工作。所以說循環經濟是一個大課題,要在全社會、全民族廣泛宣傳。我剛才已經講到,要在大中小學開設課程,要灌輸這樣的理念。而這樣的理念在西方發達國家已經搞了30年。大家在日本,在德國,在北歐國家都可以看到,比如說個簡單的,垃圾分類,就非常嚴格。有的垃圾要分七八種類,再細分可分八九十種。分類的垃圾都是資源,都是財富,都是大部分可以回收利用的,完全不可利用的也用來燃燒發電。我在歐洲看過七八個垃圾處理廠,燃燒發電剩下的渣子甚至還可以作化肥、作原料。因為時間關系,我不展開了。
柳傳志:我有一點問題,在我們國家發展制造業跟其他國家不太一樣。因為發展制造業在我們國家發展完了以后,生產制成品,然后出口到外面去,國家稅收拿不到什么東西;進口設備的時候,中國退稅。除了解決就業機會以外,浪費太大的能源,是不是不合算。
張松濤:你自己有答案,無非想問我。要我看,還是利大于弊。中國有13億人口,各國政府最大的壓力首先是就業,通過就業才能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才能不斷提高我們國家的綜合國力。就業和社會保障,這是最基本的,沒有就業就談不到實現廣大人民群眾不斷改善生活水平的要求。而發展加工貿易是目前階段不可逾越的,甚至是加快實現我國工業化的必由之路。為什么我說是目前階段,因為我們還沒有完全實現工業化,我們的工業化還在快速發展當中。如果我們完全實現了工業化,我們的城市化也達到了相當規模,那時我們的工業和制造業的比重會降低。現在,我們第三產業在GDP里面占的比重還比較低,只占了三分之一,如果第三產業比重像美國,或像發達國家一樣達到60%,75%,80%這樣的比重,我們的制造業比重自然會降低。而我們正處在實現工業化的過程當中,差不多在工業化快速發展的初期向中期邁進的階段。到2020年,可能我們的制造業就在一個更高水平、更高的層次上,就會有大量高新技術的制造業,或者制造業與創造附加值較高的第三產業緊密結合了。在沒有達到那樣的水平時,在GDP中,制造業占那么高的程度具有某種客觀必然性。我們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1/3,已經超過10年,長達13年了。要想提高它很難,要靠我們國家的技術進步,要靠我們綜合國力不斷增強,要靠社會生產力全面發展。不是想提高第三產業比重,我們的良好愿望就能很快實現;不是我們想辦城鎮化,就能很快發展第三產業。這里面有我們所處的改革和發展階段的制約,有經濟生活中千絲萬縷的復雜關系。這里不展開了。我們的現實是,要解決從農村轉移出來的剩余勞動力,至少還有兩億。我們要給他們有工作,要給他們提高生活水平。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在很多情況下,都是兩難的選擇。兩難選擇,無非看什么是利大于弊。選擇比較利益大的,就是最好的。所以,我認為在這樣一個歷史階段,我們跟過去比,制造業恐怕還要發展,包括加工貿易,進口國外的原材料,資源,機器,設備,通過我們的工人,相對低工資的工人,生產出產品,再向外面出口這樣的加工貿易方式,恐怕它在新世紀新階段仍是適合中國國情的,還要繼續發展的。這可以發揮我們的比較優勢,獲取比較利益,加快我國實現工業化的進程。當然,我們希望這樣的加工貿易也能夠轉型升級,搞一些技術含量更高的、具有 21世紀加工貿易生產水平和技術含量的產品出口,獲取更多的附加價值。現在高新技術類產品出口占我國出口額差不多四分之一,機電產品制造業出口占我國出口額的55%,進步很大。我國出口額今年將超過5500億美元,世界排在第三位,已具有相當大的規模。我們要繼續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邁進。外國有人說,中國是所謂什么什么生產基地,我說冠這個頭銜、這個名目沒有這個必要。我們要扎扎實實做一些對中國和世界經濟發展都有利的、切實可行的事情。謝謝大家。
曾子墨:非常感謝張松濤先生。大家對環境保護、對生態平衡的問題特別關注。在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要權衡,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愿中國在未來發展的道路上,在這方面探索出一個很好的道路。接下來,我們請長江商學院院長項兵先生演講。
|